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东濮断陷湖盆兰聊陡坡带扇体形成机制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由于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在下降盘易发育各种类型的砂砾岩扇体,且具有很好的含油气前景,近几年各大油田也都将其作为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领域.但由于这些扇体一般都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而且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尤其是对于为数较多的受高角度大断层控制的断陷湖盆,在陡坡带进行砂砾岩扇体的勘探具有更大的风险性.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地震精细描述等勘探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对东濮凹陷高角度兰聊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形成机制及成藏规律进行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查明了扇体的成因机制、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扇体成藏机理和成藏规律,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和钻探目标,期望为国内外同类盆地陡坡带油气资源的勘探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疆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划分与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塔中地区奥陶系分布广泛。主要根据化石、岩性特征、对比等将研究区内奥陶系划分为三统四组: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与下伏上寒武统丘里塔格下亚群呈假整合接触,鹰山组归为中下奥陶统,一间房组划为中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划归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可细分为3个岩性段,鹰山组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良里塔格组与鹰山组之间存在区域地层缺失和不整合,桑塔木组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良里塔格组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呈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3.
近60年全球大气环流经向模态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48~2004年NCEP/NCAR 1000 hPa、500 hPa、100 hPa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60年全球大气环流经向模态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近60年来第一模态从低层到高层都表现出高纬与低纬地区之间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且随时间有明显的增强趋势. 第一模态位相发生了相反的改变,低纬地区由负距平演变为正距平,高纬地区由正距平演变为负距平. 1000 hPa和500 hPa高度场上的南半球比北半球变化激烈,而100 hPa高度场上的北半球比南半球变化激烈. 第二模态在1000 hPa高度场上,主要表现为南极涛动(AAO)和北极涛动(AO),且两涛动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100 hPa高度场上,主要表现为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之间的反向变化;500 hPa高度场是1000 hPa和100 hPa的一个过渡层次,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南极涛动(AAO). 第二模态可能是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相互作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动力气候模式(T63)产品进行降尺度解释应用,是目前以及未来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手段。本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气候模式产品、NCEP/NCAR500hPa高度场、西南区域84个代表站温度降水历年资料,采用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建立了“成都区域气象中心动力气候模式解释应用系统”,该系统以统计降尺度方法在西南区短期气候预测中的业务化应用为目的,实现了统计方法与动力模式相结合的业务化,经过5年业务回报试验和近2年的预测业务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西南区域的月尺度温度和降水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已成为西南区域气候中心日常业务的主要参考依据。本文主要介绍该系统平台的各子系统性能及采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降水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降水资料,以及2001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的逐时地面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的日、侯、旬、月、年变化以及不同降水量级出现日数、概率,降水持续时间,不同时间段最大降水及止日等方面的降水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以气候平均为辅 ,对1961~2000年辽宁 53个测站的夏季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 ,并根据各站之间的相关程度差异和气候特点 ,对辽宁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进行气候分区。结果表明 :辽宁夏季气候特点为 ,降水东部多西部少 ;气温中北部偏高 ,南部沿海凉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非接触式获取高速公路监测区域内三维点云数据,利用三维点云面与面的差异比对方式计算出不同周期断路面的变形差异值,将计算结果汇总并以直观性色带图形成三维数据成果图与最终报告。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得的高速公路路面数据精度、测量效率均比较高,可满足高速公路路面监测的要求,为快速、高效地进行高速公路路面变形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分级概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全国160站1951—2009年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评分办法中六级要素概率时空分布特征,并以1月、7月为代表获得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降水和气温异常发生频率。结果表明:降水和气温的六级异常分布存在显著空间不均匀性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2009年,北方降水在1月出现特少、特多等级和7月出现特少、偏少等级的概率较大,南方降水出现6个等级的概率基本相同;全国气温在1月和7月出现正常略低、正常略高和偏高等级的概率较大。1980—2009年与1951—1979年相比,全国1月降水为特多、偏多等级和7月降水为偏少等级的站数明显增加,全国1月气温为正常略高、偏高和特高等级的站数明显增加,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四川盆地2008~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以及500hPa风场资料,基于低频天气图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的500h Pa低频天气系统的活动规律,对强降水时段对应的低频风序列做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低频系统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及其流场配置。统计降水时段对应的低频系统空间位置、分布及持续出现频数,划分出与预测区域降水过程密切关联的8个低频关键区,主要包括中低纬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台风的主要活动区(1)、南海附近地区(2)、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附近地区(3),中高纬的蒙古至河套附近地区(5)和青藏高原及其以北的低频系统集中区域(6)这五个活跃关键区。计算各关键区低频系统历史周期发现低纬关键区(1、2、3)以及高原关键区(6)低频系统的周期都较短,而中高纬关键区(4、5、7、8)低频系统的周期相对较长。建立预测区域强降水过程的低频图预测模型。用此方法对2013年四川盆地延伸期强降水过程进行预报试验,发现预测6~7月上中旬的强降水过程效果较好,但对盛夏高温连晴伏旱时段(7月下旬8月)的预报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T63谱模式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资料,对200、500hPa高度场及200hPa、700hPaU、V风场进行相关系数、距平、距平同号率、距平相关系数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对极涡、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预报能力较强,夏季副热带系统预报偏强,西风带系统预报偏弱;冬季西风带系统预报偏强,副热带系统预报偏弱。西风带和副热带系统的距平误差基本反映出影响我国年季气候变化主导系统的进退及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