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7 毫秒
91.
目的:对浙江、湖南、安徽3个产地共9批白术药材进行质量对比研究、指纹图谱对比分析,为不同产地白术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对白术药材进行质量检验,比较3个不同产地白术药材质量差异;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3个产地的白术药材均符合标准要求;对9批白术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选择稳定性好、吸收强、特征明显的色谱峰作为共有峰,结果共标定了7个共有指纹峰,9批样品之间的共有峰相似度>0.96。结论:浙江、湖南、安徽3个产地的白术药材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指纹图谱也没有差异,证明3个产地的白术药材没有明显质量差异,无法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92.
李业强  杨有泽  肖畅  荣耀  杜娟 《西部资源》2013,(1):115-116,119
本文介绍了铀矿勘查中土壤天然热释光和地面γ能谱的原理、方法和仪器,并将两种方法的数据进行比较,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结果可以突出测线高值异常区,两种方法测量结果高值异常区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这对于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指导铀矿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济南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可持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济南市遥感和非遥感信息资料,对1996-2003年济南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求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转换值矩阵,据此分析了近几年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济南市耕地面积是在持续下降的,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扩张速度过快;而水域面积的增加反映出济南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济南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5条途径.  相似文献   
94.
基于乌鲁木齐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运用Ts和Bias评分方法,对2012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逐日2个起报时次的逐6 h累积降水量的年与季节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并从空间上分析了2015年全疆站点逐6 h累积降水量在4个预报时段的评分特征。结果表明:(1)2个起报时次的降水评分相差较小,00 UTC起报略优于12 UTC起报,2015年系统改进了白天大量级降水的空报现象。(2)系统对晴雨预报较为准确,Bias接近1,空报、漏报率很小;随着降水阈值的升高,Ts评分减小,Bias变幅增大,空、漏报率也随之增加。系统对强降水过程以漏报为主。(3)系统的降水预报能力存在季节差异,夏季Ts评分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随时间模式对四季降水预报能力均有提高,降低了冬季大量级降水的漏报率和夏季大量级降水的空报率。(4)在新疆地区,08—14 BT(Beijing Time)、14—20 BT、20—次日02 BT空报站点数多于漏报,14—20 BT空报率最高;在02—08 BT整体呈漏报。(5)各站点整体来看,白天Ts评分高于夜间,山区及邻近地区评分高于平原地区;西天山评分略优于东天山,夜间晴雨预报有天山北坡漏报、南坡空报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
杜娟  刘朝顺  高炜 《气象科学》2016,36(2):184-193
以通用陆面模式CLM 3.0(Community Land Model 3.0)为模型算子,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 KF)发展了一个土壤温湿度同化系统,主要用于改进模式对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水热通量的模拟精度,并考察集合样本数、同化频率及不同观测量的组合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该系统同化了FLUXNET两个站点(阿柔和Bondville)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时间频率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通过对阿柔站不同集合样本数的设计,综合考虑计算成本和计算精度,最终将集合样本数设置为40。通过分析三种同化方案对同化频率的敏感性得出,同化土壤温度最为敏感,同时同化土壤温湿度次之,同化土壤湿度最不敏感。对于阿柔站点,同化系统对不同土壤深度温度和湿度的模拟精度均能提高90%,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由94.0 W·m~(-2)降为46.3 W·m~(-2),感热通量均方根误差由55.9 W·m~(-2)降为24.6 W·m~(-2)。Bondville站点浅层土壤温度的改进在30%左右,深层土壤温度改进达到60%,对土壤湿度的改进均在70%以上,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从57.4 W·m~(-2)和54.4 W·m~(-2)降为51.0 W·m~(-2)和42.5 W·m~(-2)。试验结果表明,同化站点土壤温湿度数据对土壤水热状况及通量的模拟改进非常有效,同时也验证了同化土壤水分遥感产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松原市1971—2000年5个气象站点日最低气温≤2℃初、终日出现日期的变化分析后得出:终霜结束日期在5月第1侯,东部扶余在5月第2侯。初霜开始日期东南部的长岭和扶余在九月第6侯,中西部的乾安、松原、前郭在10月上旬第1侯出现。平均无霜期东南部短于中西部地带,尤以东部的扶余站最短。其中东南部的长岭、扶余为144-148天,中西部为150—53天。终霜结束最早日期是4月18日,最晚日期5月24日,初霜最早出现日期9月14日,最晚为10月24日。初、终霜均出现日期呈现出不统一出现的特征。年代际终初日及无霜期变化表明:终霜出现日期提前,初霜日期滞后,相应无霜期延长的现象明显,无霜期与年代时间大致呈直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001的水准,体现出了气候正在变暖当中。  相似文献   
97.
针铁矿/水界面反应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针铁矿对Pb2+、Cu2+、Cd2+等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开展矿物/水界面反应性研究.金属离子(M2+)在矿物-水溶液间分配有多种表面反应机制,这些表面反应发生作用的条件主要取决于吸附质水化学性质和矿物表面荷电性,因此,溶液pH值是影响矿物/水界面反应性的关键因素.在不同pH值条件下, 表面羟基可通过发生质子化或去质子化反应而使得矿物表面产生荷电性并发生改变,而金属离子的水解则可显著加快金属羟基配合物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矿物/水界面反应.本实验条件下针铁矿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着量随pH值升高而升高,在一个较窄的pH值范围内吸附率急剧升高,呈S形分布.针铁矿对3种不同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的强弱顺序是Cu2+>Pb2+>Cd2+.无论是Langmuir方程还是Freundlich方程,都能较好拟合针铁矿对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过程.Freundlich方程的n值均在0.1~0.5之间,说明重金属离子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配位或双配位模式,可能存在着多种吸附结合形态.表观吸附常数KM值的变化规律,说明重金属离子与针铁矿表面反应模式及其表面吸附形态发生了变化,具体的吸附形态还有待谱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8.
红壤中矿物表面对腐殖质吸附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矿物表面可改变土壤腐殖质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结合能力。采用红壤和高岭石分别与胡敏酸结合制备得到的两种复合体对萘的吸附等温线非线性显著,其n=0.76或0.74,并且有机碳归一化吸附分配系数的实验值Koacds是采用Kow计算得出的理论值Koc的5倍以上,表明红壤、高岭石均对腐殖质吸附萘有强化作用,且红壤较之高岭石对腐殖质吸附萘的影响稍强些。主要原因是,红壤中除了高岭石外,还有与腐殖质结合力很强的铁氧化物,而且很可能是吸附态腐殖质组成结构形态发生了有利于对萘吸附的改变。  相似文献   
99.
陕西洛川黄土中第5层古土壤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资料表明,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一带500ka前后发育的第5层古土壤上、下部分层的CaCO3淀积层和部分Fe2O3已迁出了古土壤层,该层古土壤是不具CaCO3淀积层的淋溶性中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l-Bk-C型。这一古土壤底部之下发育了风化淋滤黄土层,指示当时风化淋滤深度和强度比现今大,是250万年来最温湿气候事件的显示。该层古土壤发育时亚热带气候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当时年均温度为1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850mm左右。  相似文献   
100.
长安少陵塬全新世以来的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4,24(1):63-67
根据作者的观察和测量,文章对长安县少陵塬区土壤侵蚀特征和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塬区土壤侵蚀的确定依据不是侵蚀面,而是土层保存程度和土层厚度的变化。高平地土壤侵蚀较弱,低地与洼地侵蚀较强,这是本文得出的与以往不同的重要规律。由塬边向塬内土壤侵蚀普遍减弱,但塬的内部也有侵蚀增强的显示,这种变化取决于塬内地形的起伏。气候对土壤也有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在全新世冷干期,还是在全新世温湿期,都存在着土壤侵蚀,但冷干期侵蚀厚度比温湿期显著大,前者侵蚀厚度比后者大7倍多。约从3100aBP全新世黄土沉积开始,土壤侵蚀发生了由弱到强的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