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李昀英  吕美仲 《气象科学》1996,16(2):158-164
本文以一个有限区域六层斜压原始方程模式为基础,实现了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并做了24小时积分预报实验,将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和平衡初值及实测风初值方案积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线性正规波初值化方案和对初始场个性较小,初值化后风压场配置合理;积分初期能迅速抑制重力波高频振荡,使模式计算稳定;24小时形势预报较实测初值预报结果好得多,高层形势预报比平衡初值有改进,降水落区远比另外两种方案好。  相似文献   
42.
中国南方地区层状云的形成和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文中利用中国地区卫星和地面观测云的量、状、高等资料及空中规定等压面和特性层探空资料 ,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 (2 0~ 35°N ,10 3~ 12 0°E)层状中、低云的形成背景和日变化特征并初步解释了日变化的原因。层状云的伸展高度是受空中逆温层限制的 ,华南沿海地区的层积云与海洋性层积云具有较相似的性质 ,是水汽在边界层逆温下凝结、堆积的结果 ,其云量日变化与边界层日变化有密切联系 ,白天减少 ,夜间增多。高原以东地区层状中云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动力作用的产物 ,是冬春季水汽在高原以东大尺度低高层辐合、中层辐散所伴随的下沉运动形成的逆温层下堆积的结果 ,其日变率较小。  相似文献   
43.
李昀英  孙立潭 《气象科学》1998,18(4):361-368
本文绘出了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的地面到任意有限高度上视线无云概率的计算方法和视线无云持续概率与再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并利用我国佛山地区30年的地面常规云观测资料计算了佛山地区有限高度视线无云概率、视线无云持续概率与视线无云再现概率,得到以下结论:(1)视线无云概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视角的增大而增大。(2)视线无云持续概率和视线无云再现概率随高度的增加和滞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小。(3)视线无云再现概率总等于或大于视线无云持续概率。  相似文献   
44.
台湾海峡地区雾形成的天气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1 980— 1 997年东亚逐日 0 8时地面天气图资料 ,归纳并分析了台湾海峡地区(2 0°— 2 7°N ,1 1 5°— 1 2 5°E)形成雾的 4种天气类型 ,它们分别是冷平流主导型、暖平流主导型、均压场型和台风外围型 ,为台湾海峡地区雾的预报提供天气学参考。  相似文献   
45.
A heavy storm rainfall caused by Typhoon Acre (No.0418) when landing at Fujian has been successfully simulated by using AREM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 is scale-separated by spatial band-pass filtering, which reveals the mesoscale low pressure and convergence line that has direct impact on this rainfall process.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esoscale system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rainfall are also analyzed. Study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well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rm rainfall and mesoscale divergence and strong updraft arising from the convergenc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soscate systems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rainfall.  相似文献   
46.
华北夏季旱涝的云量和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面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年各类云的云量变化,采用统计学和合成分析方法,并利用ERA再分析资料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雨层云、层积云、层云和积云云量在旱、涝年的变化趋势相反,除高层云外其余各类云在涝年的降水概率大于旱年。华北夏季旱年500 h Pa高度距平场呈现纬向型的鞍形场,华北地区和东部海域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距平环流形势。850 h Pa风场在贝加尔湖以南为反气旋性异常中心,西太平洋地区为气旋式距平环流。华北地区受控于脊前的偏北距平气流,不利于暖湿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高层为散度负距平,低层为散度正距平,不利于云的形成和云产生降水。涝年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47.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loud 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微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微物理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 000 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 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的冰水路径约为1 600 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 200 g/m~2;夏季深对流云的液态水含量在47—104 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 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的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 km高度的值大于200 mg/cm~3;液态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8—13μm的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 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的高度最大值为4.6 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 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 km高度处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