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500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9年作者对中国黄东海海域夏季(7月20日至9月1日)与冬季(12月23日至2月5日)的两个季度月的颗石藻群落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2009年夏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1种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和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颗石藻细胞丰度为0.23×103~17.62×103个/L,平均值为2.84×103个/L。2009年冬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0种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huxleyi)、大洋桥石藻(G.oceanica)、深水花球藻(F.profunda)和纤细伞球藻(U.tenuis)。颗石藻的细胞丰度为0.12×103~35.35×103个/L,平均值为3.84×103个/L。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颗石藻在我国黄、东海陆架海域的分布(特别是垂直分布),并对其作出了描述与分析,以期为关于中国海颗石藻群落分布等基础性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42.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通过海域使用金投入支持74个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但也存在缺乏全面规划、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项目实施方案不科学、实施进度拖延等问题。文章鉴于目前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进展和管理现状,建议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管理制度,加强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整治修复规划,拓宽整治修复资金渠道,创新整治修复项目激励机制,推进整治修复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3.
西藏次玛班硕地区含矿斑岩体具备斑岩型铜矿成矿有利地质条件,结合本地区野外工作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展开该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等问题研究.对次玛班硕地区由秋米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2±0.8 Ma~15.2±0.7 Ma,即形成时代为中新世.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SiO2=65.08%~66.85%)、高钾(K2O=3.85%~4.58%)、富碱(K2O+Na2O=7.87%~8.90%)、贫镁(MgO=1.51%~1.84%)、准铝质(A/CNK=0.88~0.95)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具有弱的铕负异常,(La/Yb)N=36.60~47.43,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Th、U、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Ce、P、Ti);特殊地,岩石具有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即:高Sr(674×10-6~876×10-6)、低Yb(0.560×10-6~0.757×10-6)、低Y(7.97×10-6~9.98×10-6)、高Sr/Y比(73.84~109.98).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中(87Sr/86Sr)i=0.707 878、εNd(t)=-8.26,Nd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1 503 Ma,说明其岩浆源于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的火成岩,认为岩石形成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4.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45.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课程学习和思政育人脱离、课程知识和工程应用脱节、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脱钩等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内容及相应措施,阐述课程改革执行情况和效果。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契合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望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6.
以气温、降水格点数据为基础,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中国气候生产潜力(CPP),并从气候的角度估算了耕地上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人口数,以便增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气候资源最大人口支撑能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CPP总体呈突变性增加趋势,1987年为突变点,年最低、最高及平均值分别为689. 18、814. 56和744. 05 g·m-2·a-1。空间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大部,最高值达2103. 56 g·m-2·a-1;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最低值为39. 28 g·m-2·a-1。2001—201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CPP年平均值相对于1961—2010年多年平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变化比例高的地区基本上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其中增加的区域达82%,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新疆西部、西藏北部及青海大部,远大于缩减的区域(17%)。1995—2010年,基于公里网格的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人口为46—2180人·km-2,全国平均值最低的年份为1130人·km-2,对应的实际人口为0—49729人·km-2,全国平均值均不高于137人·km-2;全国实际总人口为11. 43—13. 04亿,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总人口为19. 72—20. 22亿,前后比值为58%—65%。这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实际人口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没有超出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最大人口,然而在少数省市(如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省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已超出。  相似文献   
47.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的风廓线雷达组网资料(以下简称观测)对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HMM)水平风场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评估,分别从总体、不同高度、不同风速以及单站等方面对全风速(wspd)、纬向风(u)、经向风(v)进行1个月(2013年5月)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WHMM对风场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其12 h和24 h的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12 h相关系数大于24 h的,预报风速整体存在负偏差,较观测偏小。随预报时效延长,风场的预报误差增大。u和wspd的预报能力好于v。(2)在垂直方向上,WHMM的wspd、u和v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MSE)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小,在1~2 km高度预报误差较大,4~5 km的预报误差较小。(3)按照风廓线雷达测风wspd间隔5 m·s~(-1)将模式预报分组,在30 m·s~(-1)以下不同速度分组中,WHMM 12 h预报的wspd、u和v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24 h的,且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12 h预报的RMSE大于24 h的,并随风速增加而增大。(4)从单站的风廓线来看,模式可以预报出站点上空风场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广州站预报效果好于芜湖和秭归站。  相似文献   
48.
新矿物双峰矿—铱的二碲化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於祖相 《矿物学报》1994,14(4):322-326,T002
双峰矿产在纯橄榄岩体铬矿体中。在铬矿石及矿体邻近的砂矿中均可找到,呈块状聚集体或板片状与硫铱矿、锇自然铱矿紧密共生。直径0.5 ̄0.2mm,脉状的宽0.05 ̄0.10mm,长0.5 ̄1.0mm。金属光泽。条痕黑色。H(M)3。VHN20108kg/mm^2(平均)。解理:(0001)完全。性脆。计算密度为10.14g/cm^3。反射色:亮黄白带蓝色调。内反射无。非均质性中等,偏光色为淡蓝或淡黄。双  相似文献   
49.
对岩坡锚固的作用,对预应力锚索的分析,往往有较大的缺陷,即没有充分估计锚索的作用,按过去常规分析,锚索的作用限于预应力的作用,由于预应力F的作用,对滑动面产生正压力和阻滑力,如此计算则往往低估了锚索的作用,本文则全面分析了锚索的作用,所谓全面的作用,即增刚、增韧、阻滑、阻流变等。增刚是锚索预应力的一个较为突出的作用,之外,就是增加岩体的断裂韧度,使岩体的开裂率不断下降,从而使流变减少,故一般仅只计  相似文献   
50.
新矿物高台矿—铱的碲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於祖相 《矿物学报》1995,15(1):1-4,T003
高台矿产在纯橄榄岩体内的铬矿体中,在铬矿石及矿体邻近的砂矿中均可找到。常呈细脉状,等粒状聚集体,与硫铱矿、双峰矿紧密共生。矿物粒径0.05-0.2mm,不透明,钢灰色,条痕为黑色,金属光泽。HM=3。VHN20=117kg/mm。无解理和断口。由于颗粒太小比重不能直接测定,计算得出矿物密度为10.00g/cm^3。显微镜下矿物反射色为亮白微带蓝色调。无内反射。均质性。偶见淡黄、淡蓝偏光色。双反射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