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6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oretical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a dual linear polarization weather radar in China are briefly presented.Also discussed are the potential uses of the new radar system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areal rainfall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ng the spacial structure of storms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metecrs in clouds based on theradar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he field experimcnts during the summers of 1987—1989. The results indicatethat a C-band dual polarization weather radar, after considering the microwave attenuation correction, may beemploy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rainfall and to monitor heavy rain and flood events and becomes an impor-rant means to study storm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2.
近几年在平凉恢复高炮防雹工作以来,我们发现天气雷达观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多数具有气旋性回波形状,直至局部演变成钩状回波。为了探讨冰雹云雷达回波形状的这一特点,进而有助于从雷达回波图形上识别冰雹云,我们分析了12年平凉强雷暴观测的雷达回波资料,表明:(1)强雷暴云中凡有降雹的雷达回波,除雷达反射率高(回波强中心一般达到40db 以上)、云体伸展高(达到10千米左右)和强回波区厚度大(4.5千米左右)外,70%以上雷达回波都存在有类似于气旋性的钩状回波;(2)钩状回波出现的明显程度、维持的时间、钩状气旋控制面积的大小和出现的位置,与雹暴发展演变的阶段和剧烈程度及地形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3.
C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定量测量区域降水量的精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震刚  徐宝祥  张鸿发 《气象》1990,16(1):16-21
  相似文献   
44.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   总被引:260,自引:2,他引:260  
空间内插可以分为几何方法、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函数方法、随机模拟方法、物理模型模拟方法和综合方法。介绍了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算法和优缺点。指出没有绝对最优的空间内插方法,必须对数据进行空间探索分析,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最优方法;同时,应对内插结果做严格的检验。开发通用空间内插软件、智能化内插以及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将是空间内插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5.
多年冻区管道通风路基温度边界条件及温度场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道通风路基在多年冻土地区是一种良好的主动保护冻土工程措施, 但在应用数值方法研究其长期效果中, 对边界条件的选取存在着困难, 已有的计算结果也缺乏实体工程的验证. 基于青藏铁路北麓河实体试验工程, 对通风管中气温以及管壁温度进行了分析和拟合. 结果表明: 通风管中气温年平均值普遍高于环境气温, 平均高出1.6~1.8 ℃, 但在正温期管中气温与环境气温的最高值相差不大(<1 ℃), 而负温期相差较大(达到2 ℃); 路基阳坡面下0.5 m深度地温高于阴坡面3.5~5.5 ℃. 普通路基填筑后在抬升多年上限的同时, 也升高了上限附近的地温, 且地温场在整个范围内表现出横向上显著的不对称性. 通风路基可以对下伏多年冻土起到良好的主动保护作用, 表现为冻土上限的抬升和地温的降低. 但通风管埋设位置较高的情况下, 路基地温场横向不对称范围涉及到原地面以下. 降低通风管的埋设高度的情况下, 边坡面换热导致的温度横向不对称范围被限制在通风管以上的土体中, 而下部土体温度场横向不对称性将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46.
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0,自引:11,他引:1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 ,应用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截面统计资料对该区域 199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 ,陕、甘、宁、青、新的生态足迹都呈现赤字 (分别为 0 .1119、0 .3995、0 .42 42、0 .0 6 1、0 .886 3hm2 ·人 -1) ,这表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还发现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GDP产出系数呈现出陕 >宁 >青 >甘 >新 ,这反映出五省区的资源消耗产出效率的差异 .最后对生态足迹理论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  相似文献   
47.
生态水文科学研究是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区域水文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核心内容是揭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与水的相互关系机理,探索各种植被的生态水文作用过程。近年来,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模拟和专门模型研制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同时,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十分注重尺度效应,把在一定尺度上获得的水文与生态原理或模型向其它不同尺度转换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山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场所,开展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过程的梯度效应及其与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是生态水文学研究最具活力的方向,其中建立包含区域气候变化因素的多元生态过程动态模拟模型,并使该模型具有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地貌和生态带的广泛适应性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8.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总被引:84,自引:9,他引:84  
张志强  徐中民  王建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01,23(4):360-366,T002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是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的关键内容和焦点 ,是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是开展环境 经济综合核算的基础工作 .以黑河流域 1987年和 2 0 0 0年的 1∶10 0 0 0 0Landsat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 ,在分析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状况的同时 ,对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 :按当前价计算 ,1987年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年价值为 2 1.6 2 3× 10 8$ ,相当于 178.82 2× 10 8元人民币 ;2 0 0 0年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年价值为 17.6 74× 10 8$ ,相当于 146 .16 4× 10 8元人民币 .与 1999年黑河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10 2 .5 4× 10 8元人民币相比 ,2 0 0 0年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年价值相当于GDP的 1.42 5倍 .由于缺乏对盐碱地、永久积雪 /冰川、建筑用地、沙丘 /戈壁、裸岩 /裸土地等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信息 ,该结果是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守估计 .  相似文献   
49.
断层与冰雹灾害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发  邓科 《高原气象》1995,14(2):157-164
宕昌县多年人工防雹观察和灾情资料的统计事实说明,冰雹云活动路径与地表断层线的走向是一致的,降雹是沿着断层线跳跃式发生,并与海拨高度和地表植衩密切相关。当地历史上罕见的局地大暴雨、洪水、泥石流和重雹灾总是出现在两条或数条断层的交汇处。本文初步分析了这种地气耦合的成因。  相似文献   
50.
石质冻胀丘     
文献中关于冻胀土丘的报导屡见不鲜,但关于冻胀石丘的报导则寥寥无几。 1976年,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扎苏梢格塘盆地发现了一种碎石质冻胀丘,这种冻胀丘的地表形态为高约0.2米—0.3米的块石堆,在一个缓坡坡脚附近长约200米,宽20米的地带内,分布有好几个这样的冻胀丘(照片1)。冻胀丘最大直径达4米,最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