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孙艳丽  张霞  帅通  尚坤  冯淑娜 《遥感学报》2015,19(4):618-626
辐射归一化旨在减小不同时相遥感影像间因获取条件不一致而导致的非地表辐射变化的差异,是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根据高光谱图像上同类地物的谱形及数值的相似性,利用光谱角距离(SAD)和欧氏距离(ED)双重判定选取不变特征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角—欧氏距离的辐射归一化方法。在评价指标中除了常用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偏差,更增加了高光谱特色的衡量光谱保真性指标:皮尔森系数、光谱扭曲程度。利用高光谱遥感CHRIS图像对本文提出方法进行验证,并与基于多元变化检测(MAD)的辐射归一化方法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在辐射特性上优于基于多元变化检测(MAD)的方法,而且具有保持光谱特性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2.
基于2001至2014年MOD13Q1数据集、数字地面高程数据以及中梁山地区多期土地覆盖数据,进行植被覆盖度(FVC)估算及其变化趋势模拟、多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探讨中梁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和地形同植被覆盖度间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梁山76.69%的区域为植被改善区,退化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0.12%,存在明显的改善趋势,生态情况得到良好恢复;人类活动对中梁山区域影响方式主要表现为耕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的特点;植被生长趋势的空间异质性与坡度有关,坡陡区植被改善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14倍,缓坡区仅为7倍;植被退化现象受人览活动的影响较大,而人类晃动对植被改善影响较小,植被改善主要与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有关。   相似文献   
163.
湖北省气温日较差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10个气象站1961~1995年气温日较差及同期7个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气温日较差与7个要素的年、季、月值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水汽压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降水量几乎不相关.60年代以来,湖北省气温日较差减小主要是由于日照时数减少、云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4.
综合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岩心观察和描述及粒度、孢粉、测年等分析数据,探讨了钱塘江下切河谷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揭示了其气候变化机制下沉积响应的具体过程。研究表明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括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和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植被类型为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第二阶段为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浅海亚相;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浅海亚相沉积发育;第四至第六阶段植被类型经历了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草原的交替,气候经历了温和偏干、温和偏湿、温和偏干的变化,现代河口湾相沉积发育。  相似文献   
165.
在对神农架林区降水PH值和电导率检测的基础上,分析得到2005年3~9月林区降水PH值≤5.6的酸雨出现频率为44.8%,PH值变化范围为3.95~7.81,均值为5.91。神农架林区有较高的静风频率和稳定的大气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局地污染和充沛的空中水汽资源,林区酸雨的产生与气象条件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6.
对常规探空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多个单站要素物理特征量,利用郑州辖区7个观测站1990~2000年实况资料,寻找各要素特征量与冰雹天气的关联,选取相关性好的因子,建立冰雹天气单站物理特征量预报方程.经历史回代,方程拟合率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67.
珠江口盆地文昌 B凹陷的油气勘探已经进入古近系中深层领域,低渗储层是制约该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该区低渗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处于定性阶段,主控因素不明确是导致“甜点”储层难以预测的关键.针对这种现状和难点,在系统分析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实验分析和钻井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权重,从而综合预测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结果表明:珠海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胶结和压实作用,恩平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作用,文昌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和压实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地质模式的指导下精准预测了重点层段恩平组的优质储层展布,并指出 D9G9构造和 D9G10构造发育“甜点”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该项研究成果对文昌 B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西部低渗储层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8.
近46年来我国降雪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秀忠  罗勇  张霞  高迎新 《高原气象》2010,29(6):1594-1601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各测站多年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46年来我国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降雪分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即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降雪多,南方降雪地区集中。在空间上,降雪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东北区北部、西藏高原东部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在时间上,我国平均年降雪量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除东北区北部和西北区西部降雪趋势为正值外,其它分区都为负值,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雪减少最明显。Mann-Kendall检验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新疆北部、东北区北部的降雪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且增加趋势显著,其它分区没有突变发生。  相似文献   
169.
一次台风倒槽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2005年7月20—23日,5号台风”海棠”登陆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中的螺旋度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倒槽暴雨发生在相对螺旋度大的环境场中,暴雨落在螺旋度大值轴附近偏向大值中心一侧,相对螺旋度值的变化大致反映了暴雨及其影响系统的强弱趋势;本次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时,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低层的局地螺旋度有大值中心形成并维持,而对流层上层则表现为局地螺旋度的低值区;相对螺旋度在反映暴雨强弱和落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大小随环境场的风垂直切变大小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0.
张莉  张霞 《国土资源》2005,(11):17-19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实践中协调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简称“两规”)的关系,以实现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城镇化和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正确的处理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两规”关系的协调,需要从理论、体制、技术、方法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完善和改进,但二者规划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直接影响"两规"关系协调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