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玉茹  张萍 《岩矿测试》1990,9(3):206-209
本文研究了有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存在时,在pH5.0—7.0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苯基荧光酮(PF)与Cr(Ⅵ)的显色反应。在80—90℃保温10min,生成紫红色三元配合物,其组成比为:〔Ct(Ⅵ)〕:〔PF〕:〔CPB)=1:2:2。ε_(580)为1.1×10~5L·mol~(-1)·cm~(-1),0—6μg Cr(Ⅵ)/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在碱熔分离后并有混合掩蔽剂存在下,一般共存离子不干扰Cr(Ⅵ)的测定.应用本法测定了环境水、土壤和矿石中痕量Cr。  相似文献   
52.
今年以来,渑池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全县境内的无证勘查、无证采矿、非法生产、以采代探、死灰复燃的煤矿及非煤矿山等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对策,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宣传等多种措施,对全县无证矿井开展毁灭性突击整顿和治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扬子区经历了印支-喜山期四个构造变形、变位发展阶段:印支运动结束海相沉积,并形成了黄陵、潜江、洪湖古隆起,早燕山期全区挤压,奠定了本区中、古生界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构造负反转,中、古生界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喜山期,构造正反转,总体表现为隆升挤压。印支期以来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南、北两个弧形构造体系,平面上构造展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北部(大洪山)弧形构造系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南部弧形构造系东西差异明显,东部具双重结构特征,西部为"隔槽式"构造格局。近期应以江汉平原南部、湘鄂西区桑植石门复向斜为勘探重点,同时围绕深化地质认识,解剖区域结构,加强地震攻关,积极准备中扬子南、北逆冲推覆带勘探。  相似文献   
54.
青海盐湖资源丰富,从单一钾肥产品向石油天然气与盐湖化工结合的下游产品发展,生产氢氧化钾、碳酸钾、乙炔、氯乙烯、聚氯乙烯、合成氨和尿素,实现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青海100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势在必行。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了所采用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设施设备在项目投产运行后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的危险、危害后果;提出了消除、预防或减弱危险性、危害程度的对策措施,以实现项目的本质安全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5.
青海盐湖资源丰富,从单一钾肥产品向石油天然气与盐湖化工结合的下游产品发展,生产氢氧化钾、碳酸钾、乙炔、氯乙烯、聚氯乙烯、合成氨和尿素,实现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青海100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势在必行。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分析了所采用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设施设备在项目投产运行后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的危险、危害后果;提出了消除、预防或减弱危险性、危害程度的对策措施,以实现项目的本质安全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6.
改进三峰谷雨流计数法在爆破震动损伤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清  丁德馨  张萍  蒋复量 《岩土力学》2009,30(Z1):244-249
构筑物在爆破地震载荷作用下发生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损伤累积过程。在进行爆破地震效应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几何距离、爆破条件以及地质条件对爆破振动强度的影响,也要关注结构本身的劣化过程。据此提出应用疲劳理论进行爆破地震效应分析的思路。首先,阐述了爆破震动应力谱测量的基本方法。其次,针对于三峰谷雨流计数模型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后的计数模型融等值点压缩、峰谷值检测以及循环计数为一体,简化了计数过程,运用改进的计数模型分析了震动应力谱,得出了各种循环的频数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单次爆破中绝大部分为小幅疲劳循环,而且拉压循环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相似文献   
57.
许弋  孙涛  张萍 《贵州气象》2012,36(5):36-39
利用历史降雹资料,建立基于高空温压场相似法和影响系统指标法的贵州春季冰雹短期预报系统。2002年,作为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成为未来12~24 h人工防雹作业预警指令下达的主要依据之一。投入业务运行10 a来,预报订正准确率达55%,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增加冰雹加密观测资料的数据,不仅补充完善冰雹相似个例库,而且冰雹预报准确率和预测效果得到一定提高。因此,进一步完善贵州春季冰雹预警方法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8.
利用ADS80影像对西部某区域进行无控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作对比。研究考虑地形高差影响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提出利用ADS80影像快速测制西部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作业流程,并将该流程成功应用于某风电场基础测绘项目中。  相似文献   
59.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广东茶岭遗址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约4500—3700 cal.a B.P.)。文章综合植硅体、大植物遗存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探讨茶岭遗址水稻遗存性质和先民生计方式,并尝试归纳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进程。研究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发现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该研究打破了珠三角地区史前渔猎采集经济结构模式的固有观念,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0.
张萍  杨春和  汪虎  郭印同  徐峰  侯振坤 《岩土力学》2018,39(6):2106-2114
层理对页岩力学性质和应变能的积聚和耗散具有重要影响,以不同层理面角度下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电镜扫描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起裂、扩容和峰值特征点的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其页岩变形破坏过程中输入应变能、可释放弹性应变能和耗散应变能的变化规律,揭示输入应变能与层理面角度和抗压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达到72.58%,微观结构各向异性明显;随层理面角度增加,起裂、扩容和峰值特征点的应力和应变都先减少后增大,在 30°时均达到一个最低值,总体上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变化规律;随层理面角度增加,起裂、扩容和峰值特征点的输入应变能、可释放弹性应变能和耗散应变能也先减少后增大,在 30°时均达到一个最低值;各特征点的应力、应变和应变能各向异性敏感性明显,0°≤ ≤30°和30°≤ ≤60°内各向异性的敏感性大于60°≤ ≤90°;起裂应力和扩容应力均与峰值应力呈线性相关,同时峰值应变能与抗压强度存在相应的二次非线性关系,这为页岩气钻井、储层压裂改造和井壁稳定性预测预警提供了根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