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279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41.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阜平杂岩是研究华北克拉通演化历史的理想对象之一。阜平杂岩由一系列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和多期强烈变形的岩石组成,包括灰色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细粒片麻岩和大理岩,可以分为四个岩性单元:阜平灰色片麻岩、龙泉关眼球状片麻岩、湾子表壳岩和南营花岗片麻。本研究分析了大约200颗来自湾子表壳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其中锆石变质增生边给出1.82~1.84Ga,对应华北克拉通的最终拼合事件。除了小部分继承锆石具有2.5Ga到2.9Ga的继承年龄外,大部分岩浆锆石给出2.10Ga和2.51Ga两组年龄。这些结果表明湾子表壳岩来源于2.5Ga的阜平TTG片麻岩和2.0~2.1Ga的南营花岗片麻岩,沉积年龄在1.84~2.10Ga之间。所有年龄在2.51Ga的锆石都具有正的εHf初始值( 1.4~ 10.9),指示了一个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发生在2.5Ga,大量的新生岩浆从亏损地幔涌入地壳中。Hf同位素数据还表明年龄在2.8Ga岩石是源区下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跟东部陆块的Nd同位素组成相一致。年龄在2.1Ga的岩石εHf初始值为-4.9到 6.1,本文解释为其形成于先成地壳的再...  相似文献   
542.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内部的五台杂岩与毗邻的阜平、恒山杂岩是最经典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地区。被认为该地区最年轻的地质单元滹沱群不整合覆盖于五台和阜平杂岩之上。近来的工作越来越显示出滹沱群对于该地区乃至整个中部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重要性。然而对滹沱群沉积岩物源的缺乏认识阻碍了对该区沉积环境和构造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LA-ICP-MS,从滹沱群最底部的花岗质砾岩中获取了U-Pb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构造地质学以及变质作用研究,对该地区底砾岩的沉积物源及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滹沱群自下而上由底砾岩和火山碎屑岩(豆村亚群)、碎屑岩、板岩、白云岩和大理岩(东冶亚群)以及砂岩和另外一套出露于顶部的砾岩(郭家寨亚群)组成。来自于滹沱群底砾岩的花岗质砾石中的锆石获得了2517~2566Ma的207Pb/206Pb权重年龄,与五台新太古代的花岗岩(2566~2515Ma)年龄一致,说明这些花岗质砾石来源于五台新太古代花岗岩。结合前人的研究,滹沱群很有可能代表了一个发育在西部陆块向东部陆块俯冲过程中与俯冲相关的弧后前陆盆地。该盆地在约1850Ma华北克拉通最终碰撞拼合事件过程中闭合。滹沱群花岗质砾岩的...  相似文献   
543.
为了探索咸淡水在鄢陵县南部分布规律,我们在开展电探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井旁测深资料,并结合12眼浅井化验和三眼钻孔电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见表1),选用了适合本区特征的视电阻率(ρ_s)与矿化度(C)的相关曲线(见图1)。  相似文献   
544.
大陆克拉通化与造山带形成后的活化与再造机理和条件,是板块构造理论登陆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广泛发育于陆缘、陆内环境中的大陆地壳活动带开展的深入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约束。以中下地壳深变质岩为核,中浅变质岩为幔部的穹隆构造是大陆地壳活动带最为典型特征构造样式之一。本文基于对古元古代—新生代不同时期典型大陆地壳活动带内片麻岩穹隆构造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共性特点:① 发育厚皮构造,强烈的热异常与高应变使得活动带中保存着下地壳基底岩石卷入地壳变形过程的痕迹;② 核部往往由高级变质岩石(通常伴有花岗岩或混合岩)组成,变质程度主体为低角闪岩相到高角闪岩相,局部可以达到麻粒岩相,从核部向幔部变质程度逐渐降低; ③ 分层(或层状)流变是地壳活动带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④ 中、深层次的岩石共同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作用的改造,不同构造层次(核部与幔部)岩石中的构造具有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的一致性,拉伸线理和不同尺度的a型褶皱广泛发育,伴随着区域尺度的a型或b型穹隆构造; ⑤ 幔部岩系与核部岩系具有特征的运动学上的耦合关系而流变学上的解耦, 二者之间及内部常发育不同尺度的剪切不连续面(Tectonic discontinuity contact, TDC)。基于上述特点分析,本文提出切向(近水平)剪切流动与多流变层分层流动是大陆地壳活动带中、下地壳流动一致性的体现。多种变形体制叠加,包括近水平切向流动作用的主要贡献并辅以垂向运动的叠加或递进变形,造就了现今大陆地壳活动带中广泛发育的片麻岩穹隆构造,它们递进演化成为线性a型穹隆群、b型穹隆或演变为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545.
Using the measurements from the Halogen Occultation Experiment(HALOE) and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Interim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94-2005,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ical tropopaus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anomalies. It is found that tropical tropopause temperature is correlated with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i.e., an anomalously high(low) tropical tropopause temperature corresponds to anomalously high(low)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during the period 1994-2005,except for 1996.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strength of deep convective activity during the‘mismatched'months is less and weaker than that during the‘matched'months in 1996. However, the instantaneous intensity of four short periods of deep convective activity, caused by strong surface cyclones and hig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re greater during the ‘mismatched'months than during the ‘matched'months. Water vapor is transported from the lower troposphere to the lower stratosphere through a strong tropical upwelling,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On the other hand, deep convective activity can lift the tropopause and cool its temperature. In short, the key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tropical tropopause temperature and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in1996 is the instantaneous strong deep convective activity. In addition, an anomalously strong Brewer-Dobson circulation brings more water vapor into the stratosphere during the‘mismatched'months in 1996, and this exacerbates the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tropical tropopause temperature and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相似文献   
546.
降水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对气候、气象及水文研究至关重要,因此2005-2011年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段开展了中国标准雨量计(CSPG)和Geonor T-200B自动雨雪量计(下称T-200B)的降水对比观测试验,以CSPG人工观测的日降水修正值作为真实的日降水量,通过数学统计分析,提出T200B的固态、液态及混合态日降水修正公式,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T 200B日降水观测值经过修正后,与CSPG日降水修正值基本相符,试验时段三种降水类型的降水总量的T-200B修正值与CSPG修正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3%,平均绝对误差为13.7 mm,该修正方案提高了T 200B降水观测效率,修正精度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547.
????????С?????????γ?????????????????????????????????????С???????????????????MATLAB????????????????????????????????  相似文献   
548.
利用1981-2010年近30年白城地区5个气象站的历史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总结出白城地区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暴雨3种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受地形影响,白城市冰雹少,但多雷雨大风和短时暴雨。时间分布上,冰雹1980年代为多发期,1990年代明显减少,但2000年代后期又有增多的趋势;雷雨大风1980年代初期为多发期,1980年代后期有所减少;短时暴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末期分别出现峰值。冰雹、雷雨大风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短时暴雨7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暴雨主要出现的时段分别是13-17时、13-20时和14-21时。空间分布上,冰雹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雷雨大风基本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短时暴雨基本呈现两侧多中间少的分布。  相似文献   
549.
随着现代海洋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从单一立体开发利用逐渐向多层立体开发形式转变,对我国海域立体权属范围界定及海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海域空间资源的自然分层立体特性;然后分析了我国海域空间资源开发从较为单一的立体阶段到多层次立体开发的过程;最后对我国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权限界定问题和海籍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海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50.
基于有限元方法,采用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5 a的GPS观测资料约束青藏高原南缘的岩石圈流变结构,利用通过主前缘逆冲断裂带(MFT)间的距离来约束边界位置的垂直边界结构和印度弹性俯冲板片结构探测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板块的边界结构。结果表明,2种结构均能产生与观测数据一致的南-西南水平运动模式,并能较好地解释远场地面位移,但垂直边界结构模型得到的垂直形变偏大,而俯冲板片结构模型能很好地解释中尼边境及以北地区的隆升现象。青藏高原下地壳稳态和瞬态粘滞系数的最优结果分别为1×1018 Pa·s和1×1017 P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