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4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5篇
  193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近年来由于地震史料的发掘和地震现场考察,学术界对明代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广东琼山地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着重史考并试图对琼山地震的类型、震害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还将估算其宏观基本参数。 一、震群型的琼山地震 明《万历实录》中记载:“万历三十三九月辛丑(十三日)礼部言:比年灾异,地震独多,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京师地震,至今未三年也,其间南北两直隶以至闽、蜀、山、陕、宣府、辽东无处不震。今年则湖广武昌等处,山东宁海等处,而广东琼、雷等郡,广西桂平等郡,至有陷城沉地水涌(山)裂,屋宇尽倾,官民半死者,其为变异亦匪细矣。”  相似文献   
902.
以往的有关文献,曾有明隆庆五年五月初三日(1571年5月26日)佛冈5级Ⅲ度地震,此参数多年来一直为有关研究者所引据,个别文献虽则改称清远地震,但仍以5级Ⅲ度计。笔者在收集整理广东省地震史料时,曾注意到佛冈地震有误,其震中烈度尤需商榷,实际上,它只是发生在清远的一次有感地震。 有关上述地震的史料,见于《清远县志》和《佛冈直隶军民厅志》,兹引摘如下: 《清远县志》载:“隆庆五年四月大水,田禾庐舍倾坏,五月初三日卯时地震。”  相似文献   
903.
一、弥散理论及弥散系数概述 1.弥散作用 由于可溶解物质进入地下水系统中的随即逐渐扩展,就宏观的扩展范围而言,是超出地下水流按平均流速应该分布的范围;就微观的扩展浓度而言,可溶解物质只有在开始与地下水流相接触时有明显的浓度分界面,随后此分界面即在可溶解物质的扩展中消失。在水力学中,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可由达西定律来表述,它是以断面平均值为对  相似文献   
904.
全文分几部分论述。本篇(一)为济宁市区地下水质模拟试验研究的第一部分材料,集中阐述了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质模拟试验研究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以及模型建立问题。有关济宁市区地下水质模拟试验研究的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电算程序、实际模拟和计算、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预测等问题,将在后续的其他部份中陈述。  相似文献   
905.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正确认识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分布的现状,以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趋势为研究内容,采用中国33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LISA时间路径分析等方法,构建国家-区域-市域3个层次的空间均衡分析框架,定量刻画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及其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正在走向均衡;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在三大区域之间的交错程度较高且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东部沿海到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存在集中分布的低低集聚区,即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同样存在“京汕低谷带”。  相似文献   
906.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20年记录的测震数据波形,从24个固定台站筛选出391个地震的3 010条Pg波和3 410条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Pg、Sg波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区域所有地震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在5~15 km深度,研究区东部存在面积较大的连续高速体,西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地震集中在高、低速区过渡带,反映了研究区地壳介质脆弱;在20~30 km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高速区向西蔓延,与呼包盆地的高速区连成一片,预示着有一个构造体横穿呼包地壳。  相似文献   
907.
基于内蒙古地区及其周边(96°~126°E, 36°~54°N)2016~2021年天然地震和爆破事件,首先采用db7、sym6、rbio1.5小波基函数分别对事件波形进行离散、静态、小波包4层小波分解,然后提取能量比、香农熵、能量熵3种特征参数,最后按照不同的小波分解方式、核函数、支持向量机和特征值随机组合的方式进行288组实验。结果表明,“DWT+υ-SVC+db7+线性核+能量比+香农熵+能量熵”的识别率最高为95%,说明该方法更适合内蒙古地区,可为测震台网识别天然地震和爆破事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8.
2008年在南日群岛东部海域用钻机采集长度为1 004 cm的岩芯样品,测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TOC)、碳氮比值(C/N)、碳酸盐含量以及14C数据,分析其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阐明其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意义.沉积物TOC含量变化范围为0.44%~0.74%,垂直剖面上总体显示出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中期TOC含量较高,全新世早期相对稳定,而全新世中后期TOC波动范围明显增大.C/N值在5.3~14.9之间变化,平均值为8.1;δ13CTOC值范围为-23.07‰~-21.04‰,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以海洋自生为主,同时混有部分陆源有机质.碳酸盐含量在3.3%~10.9%之间.TOC含量、C/N比值、δ13CTOC值在岩芯垂直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4C测年数据以及各要素测值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表明:自11 250 aBP以来该海域附近古气候有可能经历了以下4个演化阶段:①11 500~9 000 aBP期间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采样点可能为浅水区或潮间带;②9 000~8 000 aBP期间为升温期,气候由寒冷转向温暖;③8 000~4 300 aBP期间,为相对稳定的暖湿期,在后期气候出现小幅的波动;④4 300 aBP至今,气候进入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期,暖湿和干冷气候多次交替变化;4 300~3 000 aBP期间为相对寒冷的时期;3 000~1 800 aBP期间为较稳定温暖期,1 800~1 000 aBP期间气温快速降低,标志着研究区进入一个新的寒冷阶段,但是自1 000 aBP以来,气候又再次出现转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9.
基于1950-2011年间的太平洋月平均水温资料和ENSO指数,以28℃等温线作为暖池的定义标准,研究了暖池三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暖池三维结构与不同类型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暖池三维结构存在着较显著、但并不一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其中,在季节变化方面,暖池冬季西缩、春季东扩,冬季偏南、夏季偏北,春、秋季变厚,冬、夏季变薄;在年际变化方面,暖池的三维结构在超前1~3个月时与ENSO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在El Nio(La Nia)发生前1~3个月时,暖池异常东扩(西缩),暖水向赤道辐合(向赤道外辐散),暖池变薄(增厚)。初步分析表明,暖池三维结构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太阳辐射、风和海洋环流引起的,而其年际变化则主要是由热带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赤道Kelvin波和Rossby波引起的纬向流异常以及Ekman输送共同导致的。此外,20m和50m层的暖池东界分别与东部型和中部型ENSO事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作为研究不同类型ENSO的指标序列。  相似文献   
910.
内孤立波与海脊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onhydrostatic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an internal solitary wave(ISW) with a sill, for a two-layer fluid with a diffusive interface. Based on the blocking parameter(Br), the flow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ses:(1) when bottom topography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ropag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ISW(Br0.5),(2) where the ISW is distorted significantly by the blocking effect of the topography(though no wave breaking occurs,(0.5Br0.7), and(3) where the ISW is broken as it encounters and passes over the bottom topography(0.7Br). 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here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breaking process of the incident ISW when Br≈0.7 was completely reproduced. Dissipation rate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blocking parameter when Br0.7, and the maximum dissipation rate could reach about 34% as Br raised to about 1.0. After that, instead of breaking, more reflection happened. Similarly, breaking induced mixing was also most effective during Br around 1.0, and can be up to 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