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413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91.
在秋风易发的安顺乃至黔中地区,研究不同杂交水稻品种对秋风的适应能力,分析鉴定目前安顺地区主推品种及更新换代品种的耐秋风特性,对于指导安顺市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引导农民科学购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2.
根据 2 0 0 4- 0 4- 0 2— 2 3在蒲城电厂建设区取得的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资料 ,对建设区地面风场、低空风场、低空温度场和大气稳定度作了分析。得出建设区地面主导风向为南西南( SSW)风 ,日平均风速相对较大 ,1 4时最大为 3 .2 m / s。在 2 5~ 1 5 0 0 m高度之间 ,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均以偏西风为主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并呈指数增长。夜间接地逆温非常频繁 ,频率高达 78.8% ,平均强度达 2 .5 7o C/ hm,在 2 0时左右开始形成 ,次日上午 1 1时消退 ,逆温平均厚度在 2 0 0 m以下。低空逆温也表现为夜间出现频繁 ,频率 64.0 % ,白天为 3 6.2 % ,平均强度 1 .60o C/ hm,从 1 7时前后开始逐渐增多 ,0 8时前后最频繁 ,1 1时前后开始快速减少 ,1 4时前后为最少 ,逆温顶高在 60 0 m以下。稳定类天气出现最多 ,混合层平均厚度在 1 2 0 0 m以上 ;不稳定类次之 ,混合层平均厚度仅 1 72 .3 m。总之 ,观测期间建设区白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夜间 3 0 0 m以下不利于污染物向上扩散 ,60 0 m以上扩散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893.
运用地体和地体活动论观点,提出青藏高原结构划分的新方案;强调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的过程,青藏高原是一个“非原地”诸多地体会聚、拼合以及经历复合碰撞造山的“造山的高原”;大型走滑断裂在青藏高原形成中起着地体相对位移、侧向挤出、移置及使高原几何形态扭曲的作用。提出青藏高原隆升的“南缘超深俯冲(>600km)、北缘陆内俯冲、腹地深部热结构及岩石圈范围内的向NE右旋隆升”的多元驱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94.
西昆仑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宽频带地震探测和航磁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构造带的南部(亦即青藏板块)的岩石圈向塔里木盆地下部俯冲,西昆仑的蛇绿岩带是闭合于加里东造山时期的古特提斯洋的残迹;青藏板块在向塔里木盆地俯冲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北部坚硬、古老的塔里木地体的强力阻挡,使得向北俯冲的岩石圈产生裂解,发生拆沉;在青藏板块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同时,南部青藏板块岩石圈的回弹及软流层的浮力作用导致上部地壳发生引张断陷,深部熔岩上涌造成了碱质型熔岩沿断陷裂隙喷溢,同时也形成了构造带两侧反逆冲构造格局;西昆仑中央断裂是青藏高原的“第四缝合带”,北昆仑构造带仅仅是由于在青藏板块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时,西昆仑构造带中地壳浅部物质逆冲于塔里木前陆之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895.
本文简要叙述了深埋富水地区隧道工程外水压力处理的两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渗流计算的原理分析了“灌浆封堵”外水压力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以堵为主、堵排结合”渗控措施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得出了工程实用的渗控方案,分析结果可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6.
姜志海  岳建华 《江苏地质》2006,30(3):220-222
介绍了高分辨率三极断面测深技术及其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证明了此方法在地基稳定性评价中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为高标准建设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897.
简要回顾了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国内几个油田发现过程中的作用.针对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中普遍存在的方法技术问题,以羌塘盆地为例,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已有资料和成果的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实现战略发现的时机已经成熟.而要实现战略发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打参数井、圈定局部构造和寻找合适的方法技术.鉴于羌塘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提出了高精度大地电磁法、自然电场法、特殊条件下的地震勘探、井地联合地震勘探等关键技术.具体的工作部署痧是:查明有利区带中最有利的局部构造和构造部位,在最有利的构造部位实施参数井钻探,围绕参数井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与综合研究.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有望使羌塘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98.
通过北京某多层建筑紧临深基坑条件下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介绍了此工程环境条件下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899.
石湖金矿是冀西太行山区的大型金矿,原勘探的101、106号矿脉提交C+D金储量22.28吨,现开采的101号矿脉向深部有矿石品位变富、矿脉变厚的趋势。因此,矿区深部、外围找矿潜力如何,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石湖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石品位变化、成矿控矿构造分析以及幔枝构造成矿理论的认识,指出石湖金矿深部仍应有较大的延深,外围的找矿潜力应亦很大。本文深入矿田构造解剖,侧重区域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研究,以指导新一轮地质找矿。  相似文献   
900.
攀枝花层状含矿岩体形成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川西攀枝花层状含V—Ti—Fe辉长岩体,其形成时代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认为属海西期,按所测K—Ar全岩年龄为300—400百万年。近年来冯本智、杨天奇等根据区域地质及岩体的特点对该岩体的时代提出了属于前震旦纪的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