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青藏高原东南部昌都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利用我国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 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2/3次方定律.风速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在不稳定条件下基本服从1/3次方定律, 但水平风速方差比垂直速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离散.中性层结下的A、B值比平原地区大, 与起伏地形的值接近, C值与平原地区和起伏地区的差异不大.温度和湿度方差与不稳定层结的关系基本满足1/3次方定律, 而在稳定层结下的关系均无明显规律.湍流通量在干湿期转换中有突变现象, 干期的动量和热量通量均大于湿期, 热源强度以感热为主, 占80%.湿期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其中以潜热为主, 占热源强度的60%.整体输送系数与稳定度的关系明显, 拟合得到的中性层结条件下的CDN和CHN分别为4.40×10-3和4.70×10-3, 其结果大于高原中、西部的同期观测值.  相似文献   
402.
一张新的风寒列线图W.G.Rees(斯科特极地研究所,剑桥大学)1热量损失和等级温度风寒(Wind-Chill)概念的提出是试图描述冷空气以风的形式运动时人们所经受的寒冷感觉(以及裸露或冻伤的实际危险)。虽然在确定寒冷的主观感觉中包含许多因素,最重要...  相似文献   
403.
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新仙女木”事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根据15个沉积柱状样,对“新仙女木”期气候突变事件(YD)的分布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所有这些经高分辨率地层分析的柱状样中,均发现有“新仙女木”事件,说明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广泛出现。从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的结果看,~(14)C测年约11~10kaBP的新仙女木期,是在12kaBP淡水注入海洋高峰之后,一次冬季表层水降温的短暂事件。在长江三角洲和日本海都记录了新仙女木期“视海退”现象,符合新仙女木期是两次海面快速回升期之间一次滞缓期的解释。新仙女木期的冬季表层水降温和盐度增高,均表明冬季风而不是夏季风加强。边缘海的这一次重大气候事件应当对相邻陆地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04.
南极地区温度和海冰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极地区温度和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余年来南极地区有显著的变暖趋势,时空差异比较明显。 其中以南极半岛地区的变暖趋势最大,为整个东南极沿岸增温率的2~3倍。近20年来,整个平均的南极海冰和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年际变化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经过聚类分析划分出不同的气候区,能清楚地显示出某些区两者的关系。海冰与同区沿岸温度距平相关信号最强区在南大西洋至西南太平洋海域。  相似文献   
405.
选用了孤雌生殖的4个卤虫品系,它们是山东埕口盐场(C),福建惠安盐场(H),青海柯柯盐湖(K),以及海南岛莺歌海盐场(Y)。对卤虫品系进行了染色体倍数的观察和温、盐度对生长、生殖的影响试验。并从养殖观点讨论了各品系的优劣。  相似文献   
406.
溶藻弧菌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回接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腿病是中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时间长、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大,前些年,由于红腿病的严重困扰,使对虾产量丰歉不定,经济效益忽高忽低,有时则严重亏损.因此,加强对对虾红腿病的研究进而寻求防治措施,对于确保养虾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7.
偏心海链藻形态变异的观察及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研究了偏心海链藻壳面形态的变异及变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壳面形态变异是偏心海链藻的典型特征,依变异程度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硅含量对其壳面形态影响显著,但硅质不足是形态变异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408.
河口有孔虫的搬运作用及其古环境意义(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微体化石的搬运作用,不仅为区别埋葬群与生物群、正确再造原地的古生物组合所必需,而且可以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认识到有孔虫死亡后,其壳体象一般沉积颗粒一样,被水流搬运(Illings,1950),因而需要辨别原地与异地埋葬的微体化石群(Canter,1951;Jones,1958).有孔虫搬运作用的室内试验,始于法国的Berthois et Le Calvez(1960),他们首先探索了浮游有孔虫壳体与石英颗粒在水层中沉降速度的比较.后来,西德Diester(1972)进一步作了沉降试验;美国Berger&Piper(1972)研究了浮游有孔虫不同种的差异性沉降作用,提出用沉降速度的分级求水流搬运作用的方法;而Yamashiro(1975)则发现用壳体的粒度分析更能指示搬运作用的强度.西德Seibold(1978)也讨论了各种浮游有孔虫沉降速度的差异可能引起的埋葬群动力分选.墨西哥Fok-Pun等(1983)则进一步研究了水介质密度与壳形对沉降速度  相似文献   
409.
从山东的盐场和新疆的盐湖采集了卤虫卵,进行了干燥、吸水和去壳的卵径、壳厚、无节幼体体长、染色体数目的生物学测定。按照文献[12]的分类,上述研究的卤虫,均属于第二类的孤雌生殖品系。盐湖的卤虫卵吸水和去壳后比盐场的卤虫卵大。而达板城东盐湖的无节幼体是最短的。各盐场的卤虫有2倍体、4倍体及5倍体,艾比湖的卤虫有2倍体和4倍体,达板城东盐湖只有4倍体。  相似文献   
410.
东南极Princess Elizabeth冰盖近地层大气参数的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2年东南极Princess Elizabeth冰盖自动气象梯度观测点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资料,分析了冰盖上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大气稳定度、整体输送系数及有关气象要素特征,并与中山站同期的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站的海拔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异,LGB69站的年平均气温为-25.6℃,比中山站低16.4℃,进入内陆每10km,海拔高度上升约110m,温度下降约1℃.南极内陆冰盖的湍流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年变化,感热通量年平均值为-17.9W/m2,潜热通量为-0.9W/m2,年平均冷源强度(Qh+Qe)为-18.8W/m2,表明地表从大气吸收热量.LGB69站近地层大气以近中性层结为主,中性层结下的整体输送系数为2.6×10-3,当风速大于8m/s后,整体输送系数趋于常数.LGB69站是南极地区典型下降风区,年平均风速比中山站大2.0m/s,其下降风出现的风向频和风速均大于中山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