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61.
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1958~2007年678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资料,采用相关系数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冬季雾日数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多雾地区和年际变率较强地区集中在西南、华北和华南等地区。根据冬季雾日分布特征,将中国划分为3个较为独立的雾区,从水汽条件、大气稳定度及大气环流背景等方面讨论了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局地雾形成机制的影响,发现不同区域冬季雾日产生的气候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如下:西南区冬季雾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小,受大气稳定度影响较大,且巴尔喀什湖东侧高压脊加强,冷空气南下,西南较易发生雾;华北冬季雾日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大,伴随长江中下游水汽异常推进偏北,水汽异常大值中心偏北,且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以及东北低压减弱,冷空气活动较弱,华北较易发生雾。华南冬季雾日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大,伴随长江中下游水汽异常推进偏弱,水汽异常大值中心偏南,且东亚大槽减弱,华南较易发生雾。  相似文献   
162.
采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亚洲中东部春季近50年地表感热通量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洲中东部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高值区位于华北、西北和印度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江南和蒙古国北部;青藏高原、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和印度中部地区是感热通量年际变幅最大的区域.运用...  相似文献   
163.
刘鹏  王永诗  宋明水  王敏 《地质论评》2019,65(Z1):77-78
正断裂带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多由断层核和破碎带组成(贾茹等,2017;付晓飞等,2013;陈伟等,2010)。断层核一般紧邻滑动面发育,主要由多种类型的断层岩(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构成,破碎带由次级断层、裂缝和节理或者变形带等组成。受控于微观构造特征,不同类型的断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决定了断裂带的输导性和封堵性,不仅影响流体运移的路径,而且对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渤海湾  相似文献   
164.
以云南安宁市一高填方边坡为例,通过勘察、监测等手段,在查明红黏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填土前后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坡体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填方工程施工前后,红黏土地基物理力学指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强的特征,致使填土边坡的稳定性呈现出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坡体上部的地裂缝是在地基土、原地形、填土厚度不均的不利组合下,由于填方体、地基土固结引起坡体的不均匀变形所致,坡体整体稳定。研究成果对于红黏土地基的高填方边坡工程设计、红黏土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不均匀变形量控制、坡体上部裂缝病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5.
热环境控制是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科学预测地下围岩的导热性能是地下空间环控系统热负荷评估的基础。软土是地下空间开发中一类常见土体,现有模型主要适合于预测中低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而对于高含水率软土,合适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较少。基于细观模拟,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有效预测软土导热系数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除了能够反映含水率、干密度等常规因素影响外,还可考虑矿物组成以及粒径分布等的影响。最后,通过与苏通GIL管廊工程中20个软土样的实测导热系数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首先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了矿物组成和粒度分布,代入模型进行数字建模并通过细观导热模拟得到导热系数预测值。导热系数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显示:模拟预测值基本在实测值±20%范围内,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表明了该模型在预测高含水率软土导热系数方面的潜力。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土内各处局部热流的分布特征,这为深入认识土体导热行为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可为软土以及土体导热系数的预测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6.
167.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生物炭对模拟地下水中去除Cr(Ⅵ)的影响,选用杨木、柳木、桃木和松木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热解温度下,制备不同粒径、经氯化铁改性的和未改性的20种生物炭,设计了一系列批实验,探究不同种类的生物炭对模拟地下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XANES)研究了生物炭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在300℃下热解制成的改性生物炭,对Cr(Ⅵ)去除率均达到了99.0%以上;和粒径2 mm的生物炭相比,粒径<0.5 mm的生物炭对Cr(Ⅵ)有更好的去除效果;拟一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了300℃热解温度下杨木铁改性生物炭(FeCl3BC300Y)对Cr(Ⅵ)的去除过程。XANES分析结果表明,FeCl3BC300Y中的铬以三价的形态(Cr(Ⅲ))存在,FTIR分析表明羟基和羧基参与了Cr(Ⅵ)的去除。生物炭通过氧化还原和络合作用去除Cr(Ⅵ)。铁改性生物炭有望作为可渗透反应墙的填充材料,成为修复Cr(Ⅵ)污染地下水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8.
刘鹏  郑建华等 《地球科学》2003,28(2):163-166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含有金属铟离子的碳酸根型水滑石,研究了沉淀方式、温度、pH值、老化时间和镁铝铟摩尔比这些对镁铝铟类水滑石(Mg-Al-In HTlc)的纯度和结晶度有影响的合成条件。通过XRD及IR表征,结果表明以恒定pH值的高过饱和沉淀法,控制其沉淀和老化温度在65℃、洗涤温度为室温,pH值为10-11.5,老化时间为8h,n(In^3 )/n(M^3 )在0.1-0.8之间可以得到纯度高和结晶好的镁铝铟类水滑石。  相似文献   
169.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野生植物资源和花卉资源较为丰富,约有野生花卉植物380种。本文探讨了大别山野生花卉资源的特点,列举了一些开发利用价值大的花卉的特征、生活习性和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