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地震观测报告中的自动纠错软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研发的Dimashelper自动纠错软件,在DIMAS软件处理地震观测报告的基础上对地震观测报告进行的二次编辑与处理。Dimashelper软件在技术实现与画面设计实现方面更优于DIMAS软件,不仅不需要人工编辑,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错误率并符合国家台网中心的格式要求。  相似文献   
42.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水平井压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地震法在油田生产波及区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测,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文中论述了产生微地震事件的力学机理、微地震监测原理及方法。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泌阳凹陷BYHF1页岩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过程实时监测,运用偶极子测井和VSP资料建立监测井区的初始速度模型,并通过射孔炮对其校正。在识别出有效微震事件的基础上,利用纵波和横波信息计算得到微地震事件的位置,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压裂井区裂缝发育的方向、大小、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监测结果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3.
论述压裂过程中诱发微地震的激发机理,分析人造裂缝与地应力关系并叙述了微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实时定位理论系统对深凹区BYHF1井页岩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过程实时监测,运用偶极子测井和VSP资料建立监测井区的初始速度模型,并通过射孔炮对其校正。在对实时监测定位理论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及有效微震事件识别的基础上,利用纵波和横波信息分析计算得到微地震事件的位置,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压裂井区裂缝发育的方向、大小、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监测结果是裂缝发育方向基本上为NE34°,与成像测井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4.
许飞  陈祥  谢步祺  王杰 《测绘通报》2016,(7):146-147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也越来越庞大、密集,其种类也越来越繁多。以往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对地下管网缺乏系统的管理和长期的规划,从而导致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管线事故频发,管线埋设重复施工情况严重。虽然根据《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所有县级以  相似文献   
45.
基于本人组织完成的建委城市主城区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项目,阐述我市城区道路现有资料的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46.
中文地名地址具有构成复杂、语义多样、标准化困难等特征,随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及地名地址库建设,地名地址服务成为提升地理空间信息粘着力的核心接口。本文探讨了引入正则表达式改进了传统地名地址匹配算法流程的可行性,并基于WCF完成地名地址Rest服务开发,满足了哈尔滨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7.
瑞雷波"之"形速度-深度曲线的成因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本文通过对层状介质的瑞雷方程进行求解,验证了层状介质中瑞雷波的多阶性,讨论了各阶导波对频散曲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实测速度-深度曲线常出现的“之”字形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其中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
太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32  
太湖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积为2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为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湖水力关系复杂。其主要补给径流来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区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过位于东太湖的太浦河及东北部的望虞河分别排入黄浦江与长江,由于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换水周期较短而北部较长。近几十年来,太湖由于污染而逐步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主要来自北部的无锡市和常州市,通过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与梅梁湾,因此上述两地的水质较南部差。在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亦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并殃及该地区的供水,加之该地区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积严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在太湖四周地区,由于湖泊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其污染净化能力将降低,从而加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太湖所面临这些问题,有待于强化湖泊科学管理来解决。  相似文献   
49.
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抚仙湖水位波动显著,尤其是2009—2012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使抚仙湖平均水位(1721.31 m)低于法定最低水位(1721.65 m),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找到合适有效的湖泊水位模拟方法,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未来水位进行预测,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运用DYRESM水动力模型对抚仙湖1959—2050年水位进行了模拟.因抚仙湖流域尚无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水文观测数据,故利用模型和水量补偿法对抚仙湖入湖水量进行反推,构建了降水量-入湖水量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有效的实测入湖水量和水位数据,对回归方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利用全球气候模式BCC-CSM2-MR中SSP245和SSP585两种情景提供的未来气候预估数据,运用DYRESM预测了抚仙湖2021—2050年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构建的DYRESM水动力模型和降水-入湖水量回归方程精度较高,模型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抚仙湖水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且能有效捕捉到抚仙湖的水位峰值.(2)在SSP245和SSP585两种情景下,抚仙湖2021—2050年多年平均水位分别为1722.98和1723.93 m,较1959—2017年平均水位1721.77 m分别升高1.21和2.16 m.两种情景下抚仙湖未来水位均有部分时段超过法定最高蓄水位(1723.35 m),但均高于法定最低水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抚仙湖水量的影响有限,并不会导致水位过低,当水位超过法定最高蓄水位时,可通过控制出流闸门将水位调节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50.
2003年6—7月梅雨期间,于太湖北部测定大气降雨、典型林冠穿透雨和地表径流水等样品的pH和N、P等营养元素化合物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林冠层穿透水pH平均值比大气自然降水高约1.2个pH单位,其中和酸性物质效率为82%-97%,中和能力显示出阔叶树大于阔、针叶混交树,阔、针叶混交树大于针叶树的规律,并计算比较了乔木冠层和草坪、村镇地表径流水相对于自然降水中的TN、TP比值.从而得出,树木冠层穿透水中的离子浓度的变化是对酸沉降的一种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