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燕山期侵入岩,侵入岩体分布与矿田分布一致,沿铜陵-戴家汇隐伏断裂成群展布,形成一条近东西向宽约10km、长近40km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吴才来等,2003)。单个岩体的空间展布方向大致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呈北东-北北东向分布,地表出露形态多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侵入体规模多为小型,单个岩  相似文献   
52.
In the urbanizing world,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YDR) 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has drawn a lot of the world’s attention for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d in the past decades.Nevertheless,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certain to be accompanied by unprecedented consumption and loss of natural resources.Therefore,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erve the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In this paper,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was taken as the index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With the help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we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t two scales (region and city) and assesse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n YDR.Then we discussed 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y the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trend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during 1998-2008 (1.70-2.53 ha/cap) were accompanied by decreasing ecological capacity (0.31-0.25 ha/cap) but expanding ecological deficit (1.39-2.28 ha/cap).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aried distinctly from city to city in YDR.In 2008,the highest valu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3.85 ha/cap) and the lowest on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DI=1) in YDR were both presented in Shanghai.GDP per capita (A) was the most dominant driving force of EF and the classical EKC hypothesis did not exist between A and EF in 1998-2008.Consequently,increasing in ecological supply and reducing in human demand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r other factors wer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DR.Moreover,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change our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rosperity and success.  相似文献   
53.
54.
阿尔金断裂东端破裂生长点的最新构造变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交汇部位是阿尔金断裂向东扩展的新破裂生长点,两断裂构造与新生的红柳峡断裂构成似三联点构造。破裂生长点附近的最新构造变形表现为:阿尔金断裂的旋转隆升和向北扩展;祁连山北缘断裂的逆冲推覆兼右旋走滑;红柳峡断裂的挤压拖曳弯曲,它们共同受制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向外扩张作用。推测阿尔金断裂自西而东的破裂扩展就是似三联点构造逐一形成而又被切割贯通的过程。阿尔金断裂以蠕滑活动为主,2002年玉门地震与祁连山北缘逆冲断裂及其伴生的调节断层的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55.
56.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碧宏  王萍  孔屏  郑国东  王刚  时丕龙 《岩石学报》2008,24(10):2237-224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动面出露地表,这些软弱地层为地震破裂带冲到地表提供了超低摩擦滑动带。我们发现在同震垂直和水平位错达6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地震的同震滑动发生在厚度约0.5~2cm 的狭窄滑动带内,以发育新鲜的灰色断层泥为特征,这些断层泥是地震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采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对于人类健康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临沂苍峄矿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运用单波段法、谱间关系法、水体指数法等多种方法提取水体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水体变化信息提取流程,即运用RGB彩色合成法对不同时相影像进行合成,根据不同色调反映像元的不同变化趋势,发现并提取变化信息,实现了矿区水体信息的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58.
新疆西昆仑切列克其菱铁矿床位于喀喇昆仑造山带的西北缘,处于我国西部著名的塔什库尔干铁矿成矿带内。近年来,切列克其铁矿的地质找矿取得较大突破,在原矿区以北新发现切北菱铁矿,矿床规模已升级为大型铁矿。鉴于该矿床的显著变化,本文拟对新的切列克其大型菱铁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镜下鉴定、矿床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确定矿床成因,为今后该区域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与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新的切列克其菱铁矿区共包括4个主矿群和北部隐伏矿体群(I、II、III、IV及Fe1~5),共26条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下志留统达坂沟群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夹白云母片岩以及大理岩段。主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北西向,倾向北,倾角在22°~30°之间,矿体长度140~605m,平均厚度1.80~39.92m,全铁品位38.00%~47.52%。菱铁矿石构造多样,有代表原始沉积作用形成的块状、层状、条带状或纹层状构造和后期变质及热液叠加作用形成的假波纹、晶洞、脉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最主要的结构是自形—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矿石矿物主要为菱铁矿(部分被氧化成赤铁矿),矿物含量可达70%~80%或更高;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10%~25%)、白云母(3%~5%)和少量黄铁矿、石墨、电气石、磷灰石等。切列克其铁矿的成矿主要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期、区域变质改造期和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三个时期。通过对矿石的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反映研究区志留纪为陆棚碎屑滨浅海相沉积环境;矿石样品的Al-Fe-Mn图解、轻稀土明显亏损、正Eu异常(δEu为1.54~2.82)、Ce异常不明显(δCe值为0.90~0.99)等均反映矿床具热水沉积特征;菱铁矿的δ~(18) O、δD同位素反映成矿流体叠加成因特点。综合以上因素和对其形成环境的探讨,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属海相热水沉积型,并有后期热液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59.
以松树皮(枝)分别与硫酸盐、金属元素等无机流体成分配制样品,置于恒温箱内,采用室内常压、恒温80℃的条件下长时间反应的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有机质在沉积后和成岩早期的腐变过程。对模拟实验中的样品进行持续观察,观察无机流体成分对油气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并对样品分别进行了族组分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流体成分不同,样品的出油情况也不尽相同,而且会对可溶抽提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0.
王萍  刘敏 《地理研究》2020,39(8):1807-1821
传统无形文化传承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山西15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置信息和DEM、气象、河流、人口、经济、古道等基础数据,以ArcGIS 10.3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时间成本距离等获取山西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多维属性,并提取非遗点地理信息,采用非遗密度、区位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非遗分布对地理环境响应的差异。研究结论:① 自然地理环境对非遗分布起基础作用。非遗偏好低中海拔、坡度<5°、平原盆地台地、临河、10℃以上积温≥ 3000 ℃、年均降水量≥ 500 mm地区。② 在人文地理环境中,非遗对交通环境的响应最高。非遗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中心2 h、市级行政中心4 h公路通行圈。县/区人口越多,非遗越多;五成多非遗位于乡村。在人口超过50万的区县,非遗主要集聚于建成区;在人口小于20万的区县,大部分非遗则分散在乡村。非遗分布与地区经济相关性不明显,非遗高度集聚区位于古代高级政、商中心。③ 非遗对地理环境的响应具有要素综合性、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