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21.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整个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变化的原因,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1960 s—2015年青藏高原大于1 km2的湖泊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气象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整体变暖湿的过程中大于1 km2湖泊的总面积呈现增长-减少-加速增长的趋势,从1960 s—2015年共增长了9138.60 km2,增长率为23.90%;(2)100~500 km2级别的湖泊总面积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比重最大,各不同等级的湖泊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3)青藏高原4500~5000 m海拔范围内的湖泊总面积最大,海拔4500~5000 m及海拔3000 m以下的湖泊面积变化较剧烈,呈现波动中增长的趋势,其余海拔范围内的湖泊面积基本维持稳定;(4)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湖泊总面积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东部及南部地区湖泊总面积基本维持稳定,整个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5)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与湖泊面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区边缘地区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相关性,研究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同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有显著相关性,而研究区东北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区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及年蒸发量有显著相关性。通过气象因子与湖泊总面积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变化是导致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改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填补了青藏高原长时间序列和多尺度的湖泊面积动态变化方面的空白,同时本研究得出的湖泊数据可以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2.
以2000年-2010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这三个主要污染因子趋势性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水质空间稳定性评价、监测站位时空重要性评价以及站位网络优化设计等技术方法,对渤海2010年原有的海洋环境趋势性水质监测站位进行优化调整,为渤海海域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评价,提供更为有效、客观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3.
火山红层型铜矿表现为火山岩序列中断裂控制的整合或大致整合分布、纵横交错的脉状铜硫化物和/或自然铜矿床。本文详细介绍美洲火山红层型铜矿地质特征,剖析其成矿规律以及找矿方法、思路。系统研究滇东北地区玄武岩铜矿,并与北美火山红层型铜矿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滇东北地区火山红层型铜矿新的找矿思路与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矿区地质灾害愈发严重。为准确监测尾矿坝地表沉陷变形,以地形地貌复杂的尾矿坝为研究实例,开展无人机低空摄影的形式进行监测数据收集。无人机原始POS数据存在系统误差的问题,文章利用误差改正模型纠正原始POS数据,并设计7种像控点布设方案,并对获取的尾矿坝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及DEM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当布设像控点数量为8个时,数据误差可以控制在3 mm以内;用两期DEM数据差值覆于地面模型,生成尾矿坝沉降图, 沿Y=350 m、Y=100 m和X=60 m剖面线做剖面图。基于测量结果发现,尾矿坝已出现整体沉降,其中南部尾矿坝下坡沉降范围最大,沉降范围在0.16 m之内。这次应用验证了在尾矿坝地表监测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的精度是可靠的。利用无人机的高精度成图方法对尾矿坝变形进行监测,对应急响应溃坝可能导致的绿洲地区及周边河湖生态灾难地形和矿区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25.
以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X03 号超大型稀有金属矿体以及804 号脉等两个典型隐伏矿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钾 (K2SO4) 中性盐溶液作为金属活动态提取剂,进行了土壤中Li 元素活动态的提取试验。结果表明,Li 元素活动态的地球化 学异常很好地对应了隐伏矿体的位置,能够有效地指示隐伏矿体的存在。在甲基卡土壤中目标元素内生组分/外生组分比值 很高的稀有金属矿区,采用中性盐溶液这类弱提取剂,才能最大程度地排除土壤内生组分的干扰,有效识别隐伏矿体。通 过提取条件优化实验,在甲基卡地区采用硫酸钾(K2SO4) 溶液提取土壤中Li 元素活动态的最佳技术参数为:提取剂浓度 0.2 mol/L,粒级200 目,pH为6.82,固液比为1:5,提取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126.
近年来在八岭山-花园背斜构造翼部有新的油气发现,有必要对其构造性质进行再认识。通过地震解剖,认为渔洋组-新沟嘴组(K2y-Ex)有盐和盐泥两类构造叠置,可进一步划分为盐丘-盐柱多层叠置构造、盐泥丘-盐泥株(柱)构造和盐泥丘构造;盐泥构造的形成是塑化的盐泥岩顺层蠕动使每一单层变厚、多层累加增厚的叠加效应结果,盐泥沿早期断层侵入或底辟导致逆断层的产生,使断层具有下正上逆的特点;差异负荷和火山热对流为其主导动力学机制;渔洋组-沙市组下段(K2y-Es下)盐丘-盐柱产生期为中始新世,主要形成期为晚渐新世,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Es上-Ex)盐泥构造产生期为晚渐新世,两者均于更新世基本定型;盐泥构造翼部地层-盐泥封挡和上倾尖灭岩性-盐泥封挡圈闭为潜在的油气藏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127.
主要调查环渤海湿地的盐地碱蓬对碳、氮、磷的吸收通量。调查表明,环渤海湿地的盐地碱蓬面积为7 397 hm2。2009年7月、10月和11月盐地碱蓬总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104×104t、2.615×104t和1.523×104t。7月、10月和11月,盐地碱蓬对碳的吸收通量分别为6 577 t、8 538 t和5 713 t;对氮的吸收通量分别为201.2 t、278.6 t、177.7 t;对磷的吸收通量分别为17.00 t、32.40 t、16.60 t;盐地碱蓬对碳、氮、磷的最大吸收通量均为10月。  相似文献   
128.
摘 要:在成都平原选取了2个镉污染程度不同的区域,测定了污染区内稻米样本中的Cd、Zn质量分数,分析了这些元素含量随污染程度的变化,探讨了农民就地消费稻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中度( Ⅲ类土)、重度( 超Ⅲ类土)Cd污染区稻米Cd质量分数超标严重,超标率分别达75%和100% ,而且重度污染区稻米中的Cd含量是中度污染区的近5倍,但Zn含量差异很小,表明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会加剧稻米Cd累积和Zn的相对缺乏,从而进一步降低食品的安全性;中度Cd污染区65%、重度Cd污染区92%的稻米样品Cd/Zn比值超过了食物Cd/Zn的健康临界值0.015。分别参照WHO和USEPA推荐的成人RFD(Cd)值和当地居民习惯食物消费结构,分析表明对于农民就地消费稻米来说均存在较大程度的潜在Cd暴露风险,特别是重度污染区。因此,对于成都平原Cd污染区,研究相应的控制Cd污染技术并采取适宜的膳食结构做调节,来确保每日饮食中Cd的安全含量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9.
随着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的全面建成,湖北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需要进行整网软硬件升级与改造,以实现对BDS-3卫星的兼容. 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次升级的内容:包括72台True CORS R1接收机的板卡硬件升级与固件包升级,增加对BDS-3的支持;TrueNET平台的软件升级;升级之后进行了接收机回归测试及系统精度测试:开展了新增频点的数据质量分析及双差质量分析,以及对RINEX原始文件进行了卫星数、高度角等分析;接收机软件研发完成后进行了整机性能测试,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系统精度测试结果标明:网络实时动态(RTK)定位精度水平优于3 cm,垂直优于5 cm;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GNSS)定位精度水平优于1 m,垂直优于2 m.   相似文献   
130.
四川壤塘金矿带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壤塘金矿是近期探明的一条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带。经研究发现其成矿作用与脆韧性剪切、脆性剪切变形密切相关。NWW向构造与NW向构造叠加,构成了壤塘金矿带的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