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41.
利用揭阳市1991—2020年国家基本站汛期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检验、累计距平法、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揭阳市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揭阳市前汛期(4—6月)出现极端降水事件较后汛期(7—9月)略偏多,但后汛期的极端降水强度明显更强。前汛期极端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强度呈下降趋势;后汛期极端降水日数、降水量以及降水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前汛期极端降水强度存在准15年、6~7年、准8年的周期变化,其中准15年周期震荡最强,为第1主周期;后汛期存在准9和准17年两类尺度的周期变化,二者在整个时段表现稳定,具有全域性,其中准9年为第1主周期。  相似文献   
342.
针对原广东省气象业务网文件管理中存在的功能分散、与页面耦合度太高等问题,设计了独立的文件管理子系统。该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Solr搜索引擎、RabbitMQ消息中间件、Quartz调度管理等技术方案,集中解决了文件资源的同步存储、全文搜索、数据转换、监控告警、备份清理等功能需求。应用结果表明,文件管理子系统保障了业务网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提升了文件搜索服务能力,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43.
利用2011—2020年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CERES云物理参数产品,分析新疆云参数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归纳总结云物理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云水路径(冰相)值、云粒子有效半径(冰相)、云光学厚度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均为山区最大,北疆次之,南疆最小。2)夏季(6—8月)在南、北疆、山区云水路径(液、冰相)、云顶(底)温度、云光学厚度与降水量呈同位相变化;云粒子有效半径(液、冰相)、云顶气压与降水量呈反位相变化。3)夏季(6—8月)北疆、山区的云水路径(液、冰相)值、云顶(底)温度、云光学厚度,南疆云光学厚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北疆云粒子有效半径(冰相),南疆云粒子有效半径(液相)、云顶气压,山区云粒子有效半径(液、冰相)、云顶气压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44.
基于2017-2019年南疆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下文简称“GPS-PWV”)、常规探空水汽廓线计算的大气可降水量(下文简称“RS-PWV”)和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疆西部和昆仑山北坡GPS-PWV时空变化特征、夏季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降水量级下GPS-PWV变化与实际降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南疆西部和昆仑山北坡GPS-PWV与RS-PWV,二者具有符合预期的很高的相关性。(2)不同海拔高度站点GPS-PWV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部分站点GPS-PWV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各站点GPS-PWV逐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冬季12月或1月最小,夏季7、8月最大;春、夏季各站GPS-PWV距平日变化为单峰型,秋、冬季GPS-PWV距平日变化除秋季乌恰站、若羌站为单峰型外,其它均为三峰或四峰型。(4)各站有、无降水时PWV平均值差异明显,昆仑山北坡差异更大;降水发生前GPS-PWV已开始上升,南疆西部PWV峰值主要出现在降水前0~1 h,昆仑山北坡PWV峰值主要出现在降水前0~3 h和7~9 h。  相似文献   
345.
利用2017年12月-2022年11月太原雨滴谱数据,研究太原地区不同雨强和不同降水类型雨滴谱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四季谱分布均呈单峰结构且均以雨滴直径D<1 mm的小雨滴为主,但对雨强R贡献最大的是D为1~2 mm的雨滴。各季节R<1 mm·h^(-1)的降雨均占比最大,但夏季超过50%雨量来自R≥5 mm·h^(-1)雨滴的贡献;R<2 mm·h^(-1)时,冬季大雨滴浓度更高,而小雨滴浓度相对较低;R≥5 mm·h^(-1)时,夏季雨滴浓度更高。四季均以层状云降水为主,标准化截距参数lgNw和质量加权直径D_(m)差异较小;对流云降水多发生在夏季且更接近海洋性对流,春、秋季既非大陆性也非海洋性对流。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形状因子与斜率参数的μ-λ、降水动能以及反射率因子与雨强的Z-R关系曲线,其中μ-λ季节变化小,但地域性差异显著;幂函数和二项式函数分别对于降水动能参数关系E_(t)-R和E_(d)-D_(m)拟合效果更优;Z-R关系系数与指数成反比,对于层状云降水,春、秋季经典关系均高估降雨,冬、夏季存在经典关系由高估转为低估的情况;对于对流云降水,夏、秋季经典关系略高估降雨。  相似文献   
346.
利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冬季1月、2月和12月-次年2月逐日逐小时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段常规气象站和交通气象站逐日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逐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建立了4站冬季各月路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与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方程,旨在为路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路段4站冬季各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冬季各月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的时间并不是完全相同;。常规气象站点平均地面最低温度日出/日落的变化速率要高于交通站点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并且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比路面最低温度变化幅度大。平均地温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比路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超前1~2h,常规气象站点逐小时地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15~18h,交通站点路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8~22h。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朝阳站、汉庄站、高庙桥站和老鸦峡站最高和最低路面温度与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相关性方程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7.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逐小时观测及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比分析2018年3月17—18日和4月11—12日(简称“0318”过程和“0411”过程)乌鲁木齐两次强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两脊一槽的环流背景下,中亚低槽东移影响北疆,乌鲁木齐附近中高层槽前西南气流、低层西北气流及风切变是强降水维持的环流配置,且 “0411”过程中亚低槽及高低空风场强度均较“0318”过程明显偏强,其强弱可作为降水量级的重要参考。乌鲁木齐微波辐射资料分析表明,两个过程均在1.2—1.5 km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雨转雨夹雪温度比雨夹雪转雪略高,但0—1.2 km,“0318”过程雨转雨夹雪温度比雨夹雪转雪低,“0411” 过程则相反;地面气温-0.4~0.5℃、1.5 km温度-2.5~-3.0 ℃,可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参考指标。3 km以下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值纯雪最大,雨夹雪转雪次之,雨转雨夹雪最小;4 km以下湿度均>80%,且“0411” 过程的高湿区和伸展高度均较“0318”过程明显偏大偏高;两次过程强降雪时水汽密度最大达10.6~12 g·m-3、液态水含量最大达0.4~0.8 g·m-3。  相似文献   
348.
利用2010—2020年南疆气象观测逐小时降水及各县暴雨洪涝灾情数据,将灾损指标按百分位法划分为4个等级。基于GIS技术的自然断点法,从暴雨事件和孕灾环境方面,将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为低、中低、中高、高4级。结果表明:受灾人口特重区域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墨玉县和于田县;直接经济损失特重在和静县、沙雅县、乌什县;农作物受灾特重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和岳普湖县。6 h、12 h、24 h最大降水量可作为南疆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致灾因子,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山区高于平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高区主要集中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南部山区、阿克苏地区西部北部山区、喀什地区泽普县、巴州北部轮台县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