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71.
唐洁  张雄 《海洋学报》2010,32(10):7516-7522
大幅度、快速光变是BL Lac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光变研究对探索BL Lac天体内部的物理过程和机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大量文献中收集了BL Lac天体S5 0716+714光学V,R,I 3个波段从1994年到2008年的有效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30天平均后进行自回归模型(AR)的双谱估计. 双谱的等高线图和对角切片图表明,双谱估计能消除噪声的干扰来提取有用信息,抑制了噪声、提高了信噪比,有很高的分辨率,避免了伪峰的出现,能准确地认证BL Lac天体的光变周期值.由V,R,I 3个波段的双谱等高线图和对  相似文献   
472.
四川省历时7年建立了四川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图表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部分组成。其中图表数据库涵盖67086个地质钻孔的基本信息,以“三图一表”的形式进行表达,属性数据库包含8537个地质钻孔,包括钻孔工程信息、钻孔地质信息、样品测试数据等相关数据项。钻孔数据已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四川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四川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展示平台上集成与展示。在该数据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结构分析及可视化处理功能,实现了对成果的统计分析,并对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工程选址、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进行了模拟,在应用场景模拟中,通过数据清洗与挖掘、三维地质建模、地质三维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地质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提高了四川省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地质数据的社会显示度。  相似文献   
473.
本文基于全球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采用地表覆盖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方法,分析了番禺区2000—2020年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相互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过去20年间,人造地表持续占用耕地、森林和草地,其中耕地最为明显。同时,2010—2020年人造地表扩张速度较2000—2010年更为迅速。从相互转化的空间分布上看,番禺区人造地表在2000—2010年呈点状增加,之后10 a快速蔓延至全区。人造地表和水体的重心向东迁移,耕地的重心转移则逐步西移,呈“一进一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474.
针对深层卷积较难兼顾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从而导致提取建筑物边缘不准确和微小建筑物丢失的问题,以注意力机制和跳跃连接为基础提出SER-UNet算法。SER-UNet算法在编码器阶段耦合SE-ResNet和最大池化层,在解码器阶段关联SE-ResNet与反卷积层,通过跳跃连接将编码器提取的浅层特征和解码器提取的深层特征进行融合后输出特征图。验证SER-UNet算法的有效性,在MAP-Net网络并行多路径特征提取阶段使用SER-UNet算法替换原网络中的特征提取结构,分别在WHU数据集和Inria数据集上进行评估,IoU与精度分别达91.46%、82.61%和95.67%、92.75%,对比UNet、PSPNet、ResNet101、MAP-Net网络,IoU分别提高0.49%、0.14%、1.89%、1.57%,精度分别提高0.14%、1.06%、2.42%、1.09%。分析SER-UNet算法的泛化能力,将级联SER-UNet的MAP-Net网络在AerialImage数据集上进行提取验证,IoU与精度分别达85.32%和94.13%。结果表明,结合SER-UNet算法的MAP-Net并行...  相似文献   
475.
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区,是长江流域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功能区,对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恢复程度及植被恢复潜力,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土壤、遥感等多源数据,结合模型模拟从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两方面量化了2000—2019年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恢复程度及空间差异,厘定了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程度,并探究了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①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向好发展,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均呈稳定增加态势,增速分别为0.15%/a、3.77 gC/(m^(2)·a);生态系统服务增减有所差异,土壤保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速为2.72 t/(hm^(2)·a),水源涵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减少2.37万m^(3)/km^(2)。②生态系统整体呈恢复转好态势,但仍存在面积占9.76%的区域生态系统状况变差。生态恢复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流域与乌江流域交界区域。较明显转差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金沙江流域。③气候要素是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8.78%和21.22%。④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仍有8.73%的恢复潜力,位于金沙江流域和岷-沱江流域的青藏高原部分区域恢复潜力较大。本研究通过定量化评估生态恢复状况及植被恢复潜力,可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