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11.
为了解乔木林应用场景中的定位性能,指导林业行业科学应用GNSS技术,该文探究了多种立地条件下中高郁闭度林分中BDS与GPS的应用能力,采集了森林环境中单BDS和单GPS这两种定位模式下一定时长的GNSS信号,并定量计算了平面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及GNSS几何精度因子和信噪比等参数.通过3个时长水平定位精度、垂直定位精度、卫星数量、DOP值、信噪比等观测参数的误差平均值、极值、方差等的对比分析表明,目前基于单频伪距定位的原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性能指标与GPS基本一致.选用专业设备且单点求平均是满足林下高可靠性(优于5 m)定位要求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瞬时数据只适合森林环境中低可靠性(10 m)的导航作业要求,如果要满足亚米级及更高精度的定位需求,现阶段需采用差分技术.  相似文献   
112.
介绍了一种基于 MAX274 芯片设计制作多通道有源低通滤波器的方法,并通过 MATLAB 仿真得到滤波器频率响应曲线,验证其在相应频带内有较好的滤波与增益性能。该设计体积小、单片集成、方便调试,应用于某大深度潜标项目水声测量装置中,能够实现对深海环境背景下目标信号的监测以及海洋环境噪声的长期定点采集。  相似文献   
113.
桂北龙胜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段,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桂北龙胜地区金车辉长岩单斜辉石和斜长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研究表明单斜辉石的成分为Wo27~28En47~57Fs15~22,属于普通辉石,斜长石的成分为An1.35~9.05Ab90.34~97.45Or0.36~1.05,为钠长石。单斜辉石温压估算结果显示,其形成温度为1 250~1 350℃,该温度基本与软流圈地幔温度(1 280~1 350℃)相当,其形成压力为1.31~2.25 GPa,对应深度为43.2~74.3 km。单斜辉石成分特征指示金车辉长岩为板内拉斑玄武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金车辉长岩是裂谷构造背景下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4.
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主要组成矿物为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还具有少量的Ti—Fe氧化物。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江南造山带西段湘西通道地区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属于顽透辉石和普通辉石。长界橄榄辉石岩单斜辉石较富镁而贫铁,并且还具有高硅、贫碱、低钙的特征,其母岩浆属于拉斑玄武系列。单斜辉石温压计算结果显示,橄榄辉石岩的形成温度为1260~1383℃,压力为1.5~2.6GPa,深度为50~86km,平均深度为73km。整体来看,长界橄榄辉石岩形成的温度基本与软流圈地幔的温度(1280~1350℃)相当,其形成深度为约73km的地幔深处,且在这种温压条件下,软流圈地幔可以发生减压熔融。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显示示长界橄榄辉石岩是板内拉斑玄武岩,指示其构造背景为裂谷环境。另外,单斜辉石具低的Al_2O_3(0.02%~5.51%)、TiO_2(0~0.46%)和Na_2O(0.01%~1.44%)的特征,这可能是单斜辉石寄主岩石岩浆源区受到俯冲熔体/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所导致。结合作者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长界橄榄辉石岩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其形成可能与裂谷作用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发生熔融有关,且在形成长界橄榄辉石岩之前,软流圈地幔已经遭受过俯冲熔体/流体的交代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5.
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旋回的分析是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运用小波变换和INPEFA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对塔中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层序旋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层序和8个准层序组。其中,SQ1、SQ2主要分布在良里塔格组中下段,均可进一步划分3个准层序组;SQ3主要分布在良里塔格组上段,可细分为2个准层序组;SQ3几乎对应于良里塔格组泥质条带灰岩段,为一个夭折的层序。基于研究区良里塔格组储层的测井评价,阐述了层序地层格架内储层的分布特征,认为SQ2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这对于深入探讨良里塔格组储层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6.
为探讨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机制,对江南造山带东段登山群砂岩及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SHRIMP锆石U-Pb定年显示登山群高山组凝灰岩年龄为855.5±8.2 Ma,叶家组流纹岩年龄为798.1±7.8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高山组砂岩物源区为大陆岛弧,形成于弧后盆地;叶家组火山岩为双峰式火山岩,流纹岩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高FeOt/(FeOt+MgO)和Ga/Al值、低CaO、MgO,εHf(t)值为7.9~10.9,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Sr、P、Ti的特征显示其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来自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OIB特征,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来自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东段扬子与华夏板块拼贴时限为855~800 Ma之间.造山结束之后地幔物质上涌,华南板块进入裂谷期.   相似文献   
117.
张继彪  丁孝忠  刘燕学  张恒 《地球科学》2020,45(7):2452-2468
扬子陆块西南缘发育一系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对认识扬子陆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会理地区天宝山组流纹岩和盐边地区辉长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天宝山组流纹岩时代为1 011.9±8.9 Ma,辉长岩时代为910.6±4.7 Ma.天宝山组流纹岩具有高硅、高FeOt/MgO、高钾等特征;稀土含量(∑REE=292×10-6~401×10-6)较高,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弱亏损的特征[(La/Yb)N=1.77~6.74],Eu负异常明显(δEu=0.43~0.56),与A型花岗岩相似;天宝山组流纹岩来自古老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盐边群辉长岩稀土含量(∑REE=54×10-6~98×10-6)较低,轻重稀土分异较弱[(La/Yb)N=1.46~4.72],Eu具有轻微的异常(δEu=0.81~1.31);岩石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无Zr-Hf正异常;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辉长岩来自被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于岛弧环境.两期岩浆活动指示了扬子西南缘1 000~910 Ma之间构造动力学背景发生了转变,由伸展背景转变为挤压背景.   相似文献   
118.
王淼  周洪瑞  张恒 《地质学报》2020,94(4):1027-1045
华北板块南缘中元古代沉积地层的时代归属以及区域古地理格局和构造演化等是近年来地质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豫西鲁山下汤地区的汝阳群云梦山组和黄连垛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研究,获得云梦山组年龄最小(年轻)的一批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58±63Ma,从而限定了汝阳群最早沉积年龄不早于1700Ma。结合洛峪群(上覆于汝阳群)上部洛峪口组近年的年代学标定(1611~1638Ma),将汝阳群—洛峪群的形成年代限定为1700~1600Ma,即中元古代长城纪的中晚期,对应于国际地质年表的固结纪。云梦山组与黄连垛组中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1644~3179Ma,呈现1850Ma、2100Ma、2300Ma、2500Ma、2670Ma和2900Ma六个年龄峰值,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中太古代-古元古代重要的地质事件。云梦山组与黄连垛组分别以1850Ma峰值年龄段与2500Ma峰值年龄段的地质体为主要的物源区。根据云梦山组沉积组合性质及形成背景、熊耳群火山岩及其对应锆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熊耳群沉积岩夹层的沉积特征和盆地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认为熊耳群及其上覆的汝阳群形成于与"岛弧"共生的弧后盆地地区。并且根据云梦山组"同沉积锆石"具"岛弧"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云梦山组沉积时期附近的岛弧火山仍在持续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9.
施工机械野外作业过程动态多变、工况复杂,为了预演施工方案、减少空间碰撞等安全隐患,以吊装作业为例提出一种虚拟地理环境下的施工机械动态作业可视化仿真方法。通过对施工机械模型进行构件级分解,建立各构件之间的语义关系,实现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模型重装配;然后建立施工机械作业时各关节模型之间动态联动的约束关系,实现关节联动的施工机械作业可视化仿真。通过搭建施工点处虚拟地理环境开展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施工机械作业过程的动态控制、预演展示,科学指导施工方案确立与隐患排查;仿真过程的参数化存储能够指导实际施工操作,并实现仿真场景的动态编辑与实时重现。  相似文献   
120.
葡萄越冬防寒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葡萄冻害严重影响着我国北方葡萄的正常生产和品质,采取适宜的越冬防寒技术是确保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查阅我国北方地区有关葡萄防寒越冬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以葡萄冻害入手,分别从覆盖保温被、保温膜、草帘等保温材料,埋土覆盖越冬防寒措施以及积雪覆盖的保温作用等多方面,分析对比了各防寒越冬技术的材料、原理、效果及优缺点。提出了以下建议:(1)葡萄安全越冬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对于葡萄本身来说应采用综合的葡萄抗寒性锻炼,提高葡萄抗寒能力。(2)在探索不同地区切实有效、经济实惠的防寒越冬措施时,需要充分注重细节;不同覆膜技术和埋土技术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安全越冬方式;在温度不是太寒冷的地区可采用机械埋土技术。(3)应该继续开发机械覆膜技术,以节约经济和劳力投入。(4)基于双层膜技术的保温效果及经济投入状况,以及自身在环保、耐磨以及人力投入较大等自身不足等特点,建议选择双层膜环保耐磨新材料,结合机械化覆膜新技术,在寒冷且风沙强烈的地区加以大力推广,这可能是未来葡萄防寒越冬措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