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31.
钴基胎体金刚石钻头具有性能好、价格高的特点,以Fe代Co作为胎体材料是提高金刚石钻头性价比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Fe替代Co后存在金刚石热损伤严重、被包镶强度不足、胎体抗冲击和耐磨性差等问题,因此改善热压铁基金刚石钻头胎体力学性能对降低钻探成本、提高钻探效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利用自行设计的磁处理设备对铁基热压金刚石钻头胎体进行磁化处理,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磁感应强度、磁场频率和磁处理时间对胎体硬度、抗弯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及其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胎体硬度最优磁处理参数为0.8 T/8 Hz/3 min,磁处理后胎体抗弯强度最高提升了13.8%,耐磨性增加,特别是含金刚石的胎体磁处理后其磨损量可降低38.1%。  相似文献   
32.
早-中奥陶世之交湘西北沉积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地化和环境差异等资料反映了发生在上扬子地台东南缘海域生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早奥陶世时研究区总体上为一受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岩自旋回等因素控制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其中,下奥陶统红花园组以台地边缘浅滩相为主,兼发育以瓶筐虫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点礁体。至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早期,受陆源物质注入影响,研究区形成了混积陆棚环境,沉积了大湾组富含陆源泥质的瘤状灰岩层。造成这两个阶段沉积差异显著的控制因素有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物源条件以及古地理环境等,而构造活动造成物源区的隆升剥蚀是主导该区沉积体系差异形成的直接因素。具体表现为:早-中奥陶世之交,由于受到来自南东方向的压应力作用,致使扬子克拉通内部基底下沉,台地迅速沉没;与此同时,台地边缘受挤压—反转,于张家界—吉首一带形成隆起,物源区古地理格局的改变进而迅速产生新的沉积体系。因此,区内碳酸盐台地演化与该时期前陆盆地阶段性演化的隆凹格局属性密不可分。此分析和认识为上扬子地台东南缘由伸展背景向挤压体制转变的平衡时间点提供了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中国的页岩气资源评价必须立足于中国主要陆块的地质条件与构造演化特点之上,对于不同层系、不同地区的页岩气选区评价,也必须抓住关键因素。川滇黔邻区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但保存条件较渝东南地区更为复杂。印支期以来,该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应力场转换,断裂、褶皱发育,因此,建立针对性的页岩气选区评价参数体系是该区页岩气勘探走出困局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该区已有页岩气钻井成效的基础上,立足于扬子海相层系页岩气勘探应是基于保存条件的"连续型甜点区"的选区评价基本思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5大因素(区域盖层、直接盖层、底板条件、页岩层自身条件、构造改造强度)、4个等级、17个选区评价参数。另外,根据已有相关钻井数据,总结提出了5个页岩气层评价表征参数(含气量、孔隙度、电阻率、氮气组分含量和压力系数)。根据该指标体系,对川滇黔邻区的主要构造单元进行了梳理分析,优选出5个有利区,提出了各有利区的首选可能突破点。本研究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有利区带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安亚运  杨忠琴  向坤鹏  黄艺  陈厚国  贺永忠  刘伟  余谦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105-67041118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前陆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形成广泛分布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进一步探讨该套黑色页岩的形成背景,以黔北地区道页1井为例,开展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主要为硅质碳质页岩,夹多层斑脱岩,U/Th为0.2~2.90,V/Cr为1.18~14.34,Ni/Co为2.31~11.59,TOC为0.68%~5.91%,平均3.76%,稀土配分曲线为平坦型,δEu以弱正异常为主、个别为弱负异常;龙马溪上部及新滩组主要由泥岩及钙质泥岩组成,U/Th为0.16~0.23,V/Cr为0.88~1.79,Ni/Co为1.77~3.91,TOC为0.1%~0.84%,δEu以明显负异常为主,表现出低斜率右倾型稀土配分曲线。以上特征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形成于间歇性缺氧的还原环境,龙马溪组上部及新滩组为富氧环境。结合斑脱岩的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是汇聚背景下前陆盆地早期沉积的产物,强烈火山作用给大陆边缘海带来营养元素,刺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造成水体迅速缺氧,可能是造成同期海底缺氧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35.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mm中值尺度的冰粒子,对粒子总数、谱的形状参数不敏感,对粒子大小、形状、云衰减较敏感。(2)雷达灵敏度一定时,星载雷达可测云厚与雷达波长、冰含水量(IWC)的垂直分布、云厚及衰减有关;没有进行衰减订正时,双波长比和衰减有关,冰含水量越大,波长越短,衰减越大,双波长比最大值与可探测云厚有关。两部雷达可探测冰含水量为0.001—0.1 g/m3、厚2 km的冰云;当云厚5 km、冰含水量垂直分布在0.001—0.2 g/m3时,云厚的94%基本可以被220 GHz云雷达探测到。(3)如果两部雷达气象方程中用水的介电因子,测量回波强度应进行介电因子的订正后再计算双波长比。   相似文献   
36.
根据微量元素e1、e2、e3总分配系数的相对大小,源区混合-结晶分异复合过程在它们的比值-比值相关图上造成三种综合效应。新疆阿尔泰花岗岩微量元素的比值-比值相关图清晰地反映了三种效应,暗示着源区混合-结晶分异复合过程。源区混合机制可能为沉积物质在沉积盆地里的掺合。混合端员可能为:1)成熟度差异悬殊的陆源碎屑物质;2)陆源碎屑与基性火山物质。  相似文献   
37.
38.
新疆阿尔泰花岗岩类源区物质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产出于阿尔泰、额尔齐斯、乌化古三条构造-岩浆带上的六个典型岩体进行了源区岩石化学组成和初始熔体部分熔融程度的定量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六个岩体的ε_(Sr)~t值多介于0-120之间,源区岩石多为地幔物质与陆壳物质的混合源,地壳柱中成熟陆壳所占比例较少,反映了中亚型地洼区在地壳化学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北往南,ε_(Sr)~t值与壳源锶所占百分率逐渐减小,反映了从地槽造山带核心部位往边缘部位往边缘部位,地壳柱中成熟陆壳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初始熔浆部分熔融程度温度、压力呈正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39.
40.
地壳流体—岩石氧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物-流体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5种:封闭、“封闭”、一般开放、流体缓冲体系以及岩石缓冲体系。交换机制主要为扩散控制和表面控制。层状辉长岩上部、下部岩系辉石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交换速率和交换程度,流体的初始δ^18O值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均一性。花岗岩-流体氧同位素交换反应绝大多数为开放体系不平衡类型。中深成岩基与浅成岩体在有效反应时限、流体标准化渗透率方面不同。前寒武纪条带状硅质铁建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