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对具有或长或短间隙(gap)的时间序列的谱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给出递推公式,并且用模拟信号进行检验,证实这个方法的可靠性.并把它应用到激变变星V795Her和激变前变星HWVir的短周期振荡分析中,结果表明这两颗变星都有明显的闪变,在V795Her中还存在周期为265.91s和116.70s的振荡.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周期小于周期分布空缺段的激变变星(CVs),重新进行了周期分布统计,使用了比Warner等人更多、更新的资料.统计中发现一个AM Her型CVs:GRU V1偏离了Warner等人的统计结果.我们给出了CVs 新的周期分布图和相应于此分布的随机概率.虽然结果与Warner等人的不同,但周期分布同磁场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磁激变变星(MCVs)与非磁激变变星(NMCVS)同样显示出成团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δScuti型变星V6 5 0Tau的测光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这类变星振幅的变化。根据Arets2 0 0 0的综述“通过谱线变化做模式证认” ,介绍了光谱观测研究δScuti型变星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熊大闰和邓李才的理论模型及δScuti型变星理论的脉动不稳定带  相似文献   

4.
介绍激变变星长期演化的基本概念和标准模型,及辐照效应对激变变星长期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双得统计演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激变星的形成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模拟显示,激变变星的诞生度、白矮子星质量分布、轨道周期分布的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保持一致。另外,还研究了激变变星的形成与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参量包括公共包层抛射效率、双星初始质量比分布、年龄、金融丰度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黑体模型,本对激变变星各成分的辐射作了定量的分析,并与观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简化模型与大多数观测拟合得较好。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激变变星不同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对辐射贡献的相对比例,同时也为我们以前的统计结果给出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体模型,本文对激变变星各成分的辐射作了定量的分析,并与观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简化模型与大多数观测拟合得较好。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激变变星不同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对辐射贡献的相对比例,同时也为我们以前的统计结果给出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继续介绍激变变星在紫外、极端紫外(EUV)、以及X射线波段的辐射特征。我们仍然从观测现象和理论解释两方面来介绍。激变变星在这些波段有很强的辐射,因而有丰富的观测现象,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类吸积系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仙王β型变星是一类早型(08-B6,Ⅰ—Ⅴ)、短周期、低变幅的脉动变星。本文综述了这类变星的观测物理特性,并着重从实测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一些研究进展,新变星的寻找,高精度测光,高分辨率的光谱观测研究,光学偏振,紫外,红外,X射线探测等。仙王β型变星的脉动机制至今尚未解决。  相似文献   

10.
V1159 Ori是SU UMa型中ER UMa亚型激变变星,BZ UMa介于UGem型和WZ Sge型之间,但又具有SU UMa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25日,用云南天文台1米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V1159 Ori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superhump,这为superhump现象普遍存在于ER UMa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superhump周期,而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BZ UMa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superhump;两者均表明BZ UMa可能并非SUUMa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较WZ Sge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邓世兵  马骏 《天文学进展》1994,12(3):229-244
本文继续介绍变变星在紫外,极端紫外(EUV),以及X射线波段的辐射特征。我们仍然从观测现象和理论解释两个方面来介绍。激变变星在这些波段有很强的辐射,因而有丰富观测理,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类吸积系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近十年来,无论是在观测上还是在理论上,人们对激变变星的认识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从射电,红外,可见光三个波段对激变变量的观测现象,如流量分布,光变曲线,驼峰现象和闪烁现象,以及对这些观测现象的理论解释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1997年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天文台用2.16 m望远镜卡焦光谱仪观测获得的6颗激变变星 (AB Boo, UX UMa, T CrB, AH Her, Z Cam 和 V426 Oph) 及3颗相关天体(UMa3, EG UMa 和 Leo3)的CCD光谱, 并同时拍摄了5颗晚型星(3 Dra, Vir, Leo, 34 Boo 和36Com) 的CCD 光谱, 作为晚型星参考谱. 测量了观测样本星的和近红外Ca II的三重线(8498, 8542和 8662)的等值宽度(EW),谱线半极大全宽(FWHM)和视向速度(Vr), 并分析了这些星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1990年6月发射的ROSAT卫星完成了全天的X射线巡天观测,得到了包括18811个X射线源的ROSAT全天巡天亮源表(RASS-BSC)。通过对ROSAT亮X射线源不学对应体的证认,我们已经发现了7个激变变星,给出了这7个激变变星的低色散光谱,并根据它们的光谱特征及其它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PG1030+590是最近发现的类新星食变星。我们首先给出该双星系统的高速光电测光结果及U、B、V和R光变曲线。通过利用激变变星的模型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求得其物理和几何参数:白矮星子星质量M_1=0.83±0.22M_⊙,晚型星子星质量M_2=0.35±0.06M_⊙,晓型星子星半径R_2=0.37±0.08R_⊙以及轨道倾角i=81°±2°。我们还利用两种不同方法求出围绕白矮星的吸积盘的半径R_d≈0.32R_⊙,并把这个结果与密近双星中吸积盘半径的各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PTF10gvf和PTF10gvd两颗IIn型超新星的测光和光谱的观测情况,并对这两颗超新星做了精确测光和光谱拟合。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到这两颗超新星的抛射物的外层激波速度为~103km/s,其前身星的星风速度为~102km/s,并根据ChugaiDanziger(1994)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身星质量损失率。PTF10gvf的质量损失率为~10-2M⊙/yr,PTF10gvd的质量损失率为~10-4M⊙/yr。由于这些物理参数与亮蓝变星星风速度和质量损失率的典型值相符合,推测这两颗IIn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可能是亮蓝变星。这个结论为IIn超新星与亮蓝变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与之前Gal-Yam A V等人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仅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采用了地面和空同时的光谱观测激变变星中正处于吸积过程的白矮星,在激变变星(CV)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全新的途径。这些光谱探测开拓了恒星包层、角动量团儿CV演化中吸积物理学研究的新前没中。这篇评论包括了激变变星中的白矮星研究的方方面面:(1)表面温度;(2)吸积加热和冷却的不;(3)在高度倾斜的CV中吸收幕帘(盘的上面的大气)的影响和特点;(4)白矮星光球的化学丰度;(6)吸积带;(7)吸积的模拟。  相似文献   

18.
激变变星中的快速光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综述了激变变星中快速光变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闪变,相干振荡和准周期振荡的观测特征和可能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文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文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和光谱图  相似文献   

20.
艾力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214-216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的光谱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