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世仰 《天文学进展》2002,20(3):245-255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的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由是周期0.17d处的1.0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2.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 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 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和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幅是周期0.17d处的1.0 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3.
对低温变星的脉动激发机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评述:(1)大多数人相信γDoradus型变星是由所谓的阻塞对流机制所激发.研究表明,γDoradus和δScuti变星的激发机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别,他们是更大一类δScuti-γDoradus变星的2个次群:δScuti变星是p模脉动子群;而γDoradus是g模脉动子群.(2)大多数人相信太阳5分钟振荡和恒星的类太阳振荡被对流所阻尼,他们是由所谓湍流随机激发机制驱动的.研究表明,对流并非单纯只是脉动的阻尼机制,否则无法解释Mira变星和类Mira变星.利用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不仅可以重现δScuti和γDoradus脉动不稳定区,也可重现低光度红巨星的类太阳振荡和高光度红巨星的类Mira振荡特性.  相似文献   

4.
捅姜利用一种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计算了3种不同氦丰度(Y=0.28,0.13,0.00)、太阳金属丰度(Z=0.02)、质量1.4~3.0 M_☉恒星演化模型的径向和低球谐阶F-p8模的线性非绝热脉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理论的δScuti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边界几乎不随氦丰度变化而改变.随着氦丰度降低,δScuti变星脉动不稳定区蓝边界向低温方向推移,脉动不稳定区中热方的高温星变得脉动更稳定;而冷方的低温星则变得脉动更不稳定.这似乎表明不大可能用氦弥散去解释δScuti脉动不稳定带中的不变星.然而脉动不稳定带热方和冷方中的不变星与变星的比例可能作为是否存在氦弥散的一种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5.
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空间卫星提供的短曝光、高精度光度测量为寻找并区分变星与搜寻行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利用变星源的光变曲线,使用周期频谱分析与光变折叠等一系列方法分析了TESS空间卫星21扇区19995颗拥有高质量光变数据的目标源,并对这些源进行了分类,共获得4624颗变星,其中食双星322颗、脉动变星470颗、行星凌星37颗.所得变星结果与VSX (The International Variable Star Index)变星表进行了交叉比较,共交叉匹配了625颗变星源,这些交叉源中共有131颗为食双星系统、31颗为脉动变星,并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双星绕转以及脉动周期.另外在59颗变星中发现明显耀发现象,交叉源中有8颗变星为行星凌星并同样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行星绕转周期,从而验证了TESS空间卫星数据对变星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利用TESS空间卫星21扇区获得的变星周期结果与VSX变星表中提供的变星周期对比,发现与VSX变星表中绝大部分变星的周期一致,有一部分结果与VSX变星表中的结果差别较大,对这些变星周期结果做了进一步修正,并给出了变星表未列出的变星周期结果.  相似文献   

6.
每月变星     
在本栏目介绍的变星大致是2011年7月15日21:00左右地平高度较高的变星,同时它们在当月亮度比较适宜观测。在表格的后面有各星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Ⅴ1159 Ori 是SU UMa 型中 ER UMa 亚型激变变星,BZ UMa 介于 U Gem 型和 WZ Sge 型之间,但又具有 SU UMa 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 25日,用云南天文台 1 米 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 Ⅴ1159 Ori 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 superhump,这为 superhump 现象普遍存在于 ER UMa 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 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 superhump 周期,而 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 BZ UMa 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 superhump;两者均表明 BZ UMa 可能并非 SU UMa 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 较 WZ Sge 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前,Roberts 和Sandage 在验证Schwarzschild 的理论发现时,在水平支RRLyrae 变星缺口段的红端发现了两颗小变幅的变星。当时定不出类型,标以“?”。以后Sandage 在做RR Lyrae 变星统计研究时,竟不加解释地当作RRab 型星处理。半个世纪之间,没有人对这颗星的反常加以注意。我们用国内的CCD 观测,又发现了一颗类似的小变幅变星,但变幅更小,周期更长。这颗星与以前发现的两颗一起,似乎构成RR Lyrae 星的又一个次型。现有的变星脉动理论还不能对之加以解释。我们预计,这将再一次推动脉动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7年11月-12月,我们对昴星团盾牌座δ型变星V647Tau及二个比较星进行了国际多址连续快速测光,分析结果表明V647Tau具有5个激光脉动频率。这些频率包含了径向与非径向模式。1972年观测得出的主频f=20.408次/天,已降至目前的第二个频率,且对应的脉动振幅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我们对两种不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作了比较。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确定这种变星的脉动不稳定带的轮廓 ,我们根据 4 9颗 βCephei变星的观测资料作了统计研究。在从样本星的色指数 (B -V) ,(U -B)和视差得到它们的有效温度和光度之后 ,我们发现在赫罗图上它们大多数是位于主序带内的。而且这些样本星的质量都位于 7M⊙ 到 30M⊙ 之间。和理论模型的比较表明我们提出的具有光度上边界和红蓝边界的 βCephei变星的理论脉动不稳定带跟观测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每月变星     
浩淼 《天文爱好者》2010,(12):18-21
为了让《本月变星》更好地为大家提供适时的变星信息,编辑老师与我商议,决定自本期开始,每期介绍下月的变星,以免因同好们拿到杂志的时间延误而导致信息过时。因为已经不是在写“本月”的变星了,故栏目改名为《每月变星》。本期《每月变星》将介绍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两个月期间适合不同爱好者观测的变星,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方便国内学者对脉动变星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数据库,目前包含了时间长达10 yr左右的巡天项目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大质量致密银晕天体,MACHO)和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光学引力透镜实验,OGLE)发现的脉动变星,一共容纳了来自银河系核球与大小麦哲伦云中的共近23万颗变星.采用的软件是LAMP,即Linux+Apache+MySQL+PHP.数据库的使用通过网页的简单搜索界面实现,搜索参数主要是天体的赤经、赤纬和半径.鉴于本数据库的灵活性,将来很方便加入其他的变星数据.  相似文献   

13.
贫金属富碳恒星(Carbon-Enhanced Metal-Poor, CEMP)是研究宇宙早期恒星性质和化学演化的极佳样本,通常认为来自双星.目前发现的贫金属富碳星中有9颗天琴RR变星(RR Lyrae star, RRL),其中至少7颗未表现出任何双星特征.传统双星物质转移模型不足以充分解释贫金属富碳天琴RR变星(CEMP-RR Lyrae)单星的形成.之前研究表明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HG)的并合模型可以解释部分富碳红巨星单星的碳增丰现象,因此贫金属富碳星单星也可能来自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的并合模型渠道.通过详细计算的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并合模型来检验这一演化渠道,结果表明:该并合模型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其重力加速度、温度、表面碳丰度均能与观测符合较好.由此,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并合模型极有可能是贫金属富碳天琴RR变星的形成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1月-12月,我们对昴星团盾牌座δ型变星V647Tau及二个比较星进行了国际多址连续快速测光.分析结果表明V647Tau具有5个激发脉动频率.这些频率包含了径向与非径向模式.1972年观测得出的主频f=20.408次/天,已降至目前的第二个频率,且对应的脉动振幅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15.
长周期变星的演化和振动一直是引人入胜的课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有丰富的物理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们来做河外星系距离的定标者。在本文中详细的计算了在z=0.0005,z=0.001,z=0.005,z=0.01和z=0.02这样一个大的金属丰度跨度下,质量为15M⊙,20M⊙和30M⊙恒星的演化和振动。在计算中采用了最新的不透明度,考虑了星风损失对大质量星的影响,对于每一个模型都从零年龄主序演化到了中心氦燃烧结束。在文中仔细研讨了混合长参数以及中心对流核的对流超射对演化模型的影响,同时在中心氦燃烧阶段蓝超巨星和红超巨星的比值被用来限定模型的参数(尤其是混合长和对流超射)。尽管在文中并没有得到和观测一致的结论,即随着金属丰度的增加B/R增加。但是,通过在低金属丰度区采用对流超射,而在高金属丰度区放弃对流超射这一方法得到了与观测更相符合的比值。在新的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对于大质量星的振动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各项振动的性质用来和LMC,M33以及MW中的RSGs做比较。对于LMC和M33中长周期变星,理论的周光关系和观测在基频振动模式下很好的符合;而对于MW中长周期变星,它们更可能在一阶模式下振动。最终,得到了金属丰度和周光关系的之间的联系,即随着金属丰度的增加,有周期增加、光度下降的趋势。一个近似的改正δMbol-0.83δlgZ,对于决定河外星系的距离相信应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龚志刚  李焱 《天文学进展》1994,12(4):320-332
AGB长周期变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形成的,由于它们存在强烈的振动和巨大的星风物质损失,研究这类变星对于了解恒星振动性质,星风产生机制及恒星晚期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广泛地考查了最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对于AGB长周期变星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现状,讨论了AGB长周期变星的主要观测性质以及恒星振动和演化理论工作中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指出今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邓世兵  马骏 《天文学进展》1994,12(3):229-244
本文继续介绍变变星在紫外,极端紫外(EUV),以及X射线波段的辐射特征。我们仍然从观测现象和理论解释两个方面来介绍。激变变星在这些波段有很强的辐射,因而有丰富观测理,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类吸积系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亮星星表1982年版的资料为依据,统计了双星比例随光谱型的变化。发现巨星的双星比例由B、A型的50%左右逐渐下降到M型的24%,而矮星的双星比例不随光谱型下降,都在50%左右。还发现各主要类型脉动变星中的双星比例比上述相应光谱区内的双星比例高约10%。这可能说明成双性与恒星演化和脉动特性均有某种关系。造父变星中双星比例高达53%是很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本期开始,《本月变星》栏目就要和大家见面了,我将用一年时间为大家介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各月容易观测的变星。作为《变星观测攻略》中变星介绍的补充,这里介绍的变星更多也更侧重实践。由于《变星观测攻略》要到之后几期才会详细介绍变星的观测方法,最初几期中介绍的变星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可以参考观测:完全的初学者则可以留到学习完观测方法再说,因为实际上“本月变星”不一定非得要本月才能观测,相反地,在《变星观测攻略》中我们会提到,季节性不易观测的变星的数据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个激变变星或相关天体的分光证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云  刘武 《天文学报》1999,40(1):1-15
在20个研究得很少的激变变星或者曾经被分类为激变变星的相关天体的光谱中,13个被证实为属于激变变星(65%),另外7个似乎应该被排除(表1第8列),不像其他研究者那样,仅给出非激变变星或热天体,还以更强的证据和更多的光谱特征征认出1个DA型白矮星,4个双星系统及其子星的光谱型。新的光谱资料不支持FY Per的Herbig Ae/Be分类,它是一个激变变星。对于PG1712+493,不仅给出星和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