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古代日食的观测记录用于地球自转长期减速和月亮在轨道上的长期加速的现代研究中,只要记录可靠,分析得法可以得到与现代观测同样精度的结论。甚至于还可以得到现代观测所不能得到的结论。近十几年来西方科学家对中国古日食记录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研究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观测记录是很可靠的,因此这些记录在人类科学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局面也引起了国内天文界的注意。我们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古代日食记录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已经应用的资料中出现了一些  相似文献   

2.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叙述了一种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古代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简称为“中心食法”),并对中国古代部分中心食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初步结果。所用资料为中国史书中春秋至唐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的中心食记录,选用了其中的88例用于计算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参数ΔT,其结果表明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求得相对加速度的均值为-(1.88±0.10)×10~(-10)/年.  相似文献   

4.
“三苗日食”的可能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载上古禹时日妖宵出被解释为日落时发生的日食。分析了相关史料、该日食的各种可能年代及其戌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期兴起的地方志和私人著作,记载了许多天象事件,日食记录是其中重要内容.地方性日食记录的精华集中在对日全食现象的生动描述,地方志记录的最大价值是一次日全食的多个见全食点.明代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15次中心日食.明后期的10次中,8次都有大量的地方性记录.讨论了明代地方性日食记录的各种特点,并重点展示了这8次日全食在全国各地的观测地点分布以及对日全食景象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8.
丰富的日食记载 大家知道,2008年8月1日和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境内可看到壮观的日全食。特别是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最壮观、最难得且影响巨大,因为曰全食带横扫长江流域,有大约4亿多人可看到日食,而且,全食的时间非常长,长达6分多钟;世界各国的许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将会聚于我国日全食带。  相似文献   

9.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韩延本3月9日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记忆中。古人同样也对日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古书中留下了许多观测日食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人类古代文明和古代天文学发达的象征,对...  相似文献   

10.
古代交食观测记录对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利用古代交食记录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这一课题的原理、历史、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介绍。对不同作者得到的不同形式的结果作了统一处理,得到三千年来地球自转长期加速度平均值为 =-64.9秒/世纪~2.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或然二次曲线拟合法”以综合处理中国古代的月掩星资料,期望能得到较为客观、合理、精确的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值。  相似文献   

12.
八世纪前中国纪时日食观测和地球转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瑜  韩延本 《天文学报》1995,36(3):314-320
本文对中国正史记载的八世纪前的34次纪时日食观测作了分析,指出其中两次日食记载有重复,另一次纪日不确。对32次日食观测记录的14个食分和45个见食时刻作了考查,其中除一次食甚时刻误差较大(约1^h)外,余皆准确可靠。本文据此对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地震引起地球内部质量重新分布将影响地球惯量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即日长的变化。一般说,大地震产生大的附加位移场。它对地球自转特性有较强的影响。本文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和根据地震激发地球自转的变化理论及Dahlen和Lam-beck推出有关公式计算了地震引起地球轴向惯量矩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单个地震引起的日长变化要比观测值小几个量级,它的累积效应表现出长期的变化即日长减小,就是地震活动加速地球自转。地震使地球自转能量随时间稳定地增加。并表明,虽地震活动影响日长,但它不是十年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地球自转非潮汐加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研究依赖于古代天象记录.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着重介绍作者由中国古代公元十世纪以前732个月掩犯记录得到的最新结果,并与其他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综合分析,中国月掩犯记录填补了公元三至八世纪的资料缺环,并证实了公元五世纪前后地球自转非潮项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1960—2160年间所发生的日食,根据日月食典所載共有454次,其中全食138次,全环食9次,环食149次,偏食158次.按照日月食典的日食图,有下列9次中心貪的路綫經过越南境內:  相似文献   

16.
刘次沅 《时间频率学报》2002,25(1):70-73,80
作者由“天再旦”日食说证实西周懿王元年为公元前 89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此为支点之一 ,得到西周年代表。针对读者的质疑 ,在历史文献的可靠性、天光视亮度的表达和计算方法、地球自转长期参数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1951—2100年间所发生的日食,根据日月食典所载共有335次,各类日食的数目如下: 年份全食全环食环食偏食总计 1951—2000 35 3 34 39 111 2001—2050 34 4 37 35 110 2051—2100 36 1 36 41 114 按照日月食典的日食图,有下列25次中心食的路线是经中国境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湄公河畔观日食李威,夏志国1995年10月24日,农历乙亥年九月初一,日全食带掠过东南亚地区,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直到我国的南沙群岛。这次全食发生时,月亮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三点成一直线,月亮阴影本影在地面上的直径小于8...  相似文献   

20.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1996,14(3):192-203
对太阳活动和太阳风影响地球自转的研究现状作了评述。首先了地球自转变化的表示和测定方法,引起地球自转变化的各种扰动源以及自转长期变化中的潮汐效应和非潮汐效应。然后对地球自转变化中的太阳活动周期调制,太阳耀斑可能引起地球自转突然减速以及太阳风能否影响地球自转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结果、分析作了谰论性阐述,最后作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