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于1980年5月18、19日及6月15日和1981年1月15日四夜,用高速光电光度计观测了天秤座EHLib,获得6个光度极大时刻。与前人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该星的观测极大时刻与计算极大时刻间的差值(O—C)随周期数E的变化,可以定性地表示为其中T_o=H.J.D.2433438.6088,P_o=0.0884132445天,β6.0×10~(-13)天/周-2.4×10~(-9)天/年-2.8×10~(-8)/年,A0.0015天,E_o70700P_o6250天17.1年。假如用双星系统的光时效应来解释其中的正弦项,则双星系统轨道的半长径α近似为0.28天文单位,轨道视向速度峰值投影K=(2παsini)/(E_o)0.45km/s,质量函数f(m)6×10~(-5)M_☉。  相似文献   

2.
1979年4月23日—12月27日,我们用北京天文台40/200cm双筒天体照相仪对旋涡星系M100(NGC 4321)中的亮超新星SN1979c进行了照相观测.本文简述了观测情况,并结合前人的观测,分析讨论了我们的结果. 它的光变曲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5月8日—6月5日间光变曲线有驼峰状突起.其光度变化既不同于Ⅰ型超新星,也与典型的Ⅱ型超新星不完全吻合. 计算得到超新星亮度极大时的绝对照相星等为M_(pg)(max)=-19~(m)78;极大光度L_SN(max)=1.076×10~(10)L⊙. 我们利用Balinskaya和Carney等人1980年发表的三色测光资料计算了这颗超新星在不同时刻的色温度变化,推算出它极大时刻的色温度约为T_c(max)≈9.0×10~3K. 爆发期间超新星辐射的总能量E_t=4.2×10~(16)L⊙. 根据这颗超新星的光变曲线、在星系中的位置及爆发期间辐射的总能量等主要特征,我们认为SN1979c是某些性质比较特殊的II型超新星.  相似文献   

3.
星载原子钟长期性能的分析对于系统完好性监测、卫星钟差确定与预报等具有重要的作用.GPS最新型的BLOCK IIF系列卫星于2016年2月6日部署完成.通过星载原子钟的频率准确度、频率漂移率、频率稳定度、观测噪声水平和钟差周期特性这5个指标的长期变化,分析评估了GPS BLOCK IIF星载原子钟的长期性能.计算分析表明:铷钟的频率准确度为7.1×10~(-12)±2.1×10~(-13),频率漂移率为(5.5×10~(-14)±1.1×10~(-14))/d,平均噪声水平约为0.2 ns;铯钟的频率准确度为1.0×10~(-12)±2.9×10~(-15),频率漂移率为(3.4×10~(-15)±5.4×10~(-16))/d,平均噪声水平约为1.0 ns,并且指标变化相对平稳;铷钟的2 h、6 h、12 h和天稳定度分别为3.4×10~(-14)、2.3×10~(-14)、7.3×10~(-15)与6.0×10~(-15);铯钟对应的稳定度指标分别为1.9×10~(-13)、1.1×10~(-13)、7.9×10~(-14)和5.5×10~(-14);卫星钟差存在显著周期项,主周期分别近似为卫星轨道周期的1/2、1倍或2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1987年9月23日云南日偏食射电多波段观测结果。 1.取得了太阳活动低年射电太阳半径:在8.2厘米、10.6厘米、21.1厘米三波段分别为1.060、1.068和1.083r⊙。 2.暗条N—2上空射电源被观测到:它们在三波段立体角范围分别是0.4~1.0×10~(-8)Sr,1.2~2.0×10~(-8)Sr,4.2×10~(-8)Sr;平均亮温度分别在1.0~1.2×10~6K,1.7~2.4×10~6K,3.4×10~6K。 3.观测到日珥E—1上空射电源:立体角范围在三波段分别为0.4×10~(-8)Sr,0.3×10~(-8)Sr,0.8×10~(-8)Sr。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分别为3.0×10~6K,5.3×10~6K,8.0×10~6K。 4.谱斑上空射电源观测到3个,三波段立体角分别为0.8~1.3×10~(-8)Sr,0.8~1.8×10~(-8)Sr,1.6~6.0×10~(-8)Sr。全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分别为0.7~0.8×10~6K,1.0~1.1×10~6K,1.0~2.8×10~6K。晕的辐射标度分别为8.0×10~(28)电子数~2/厘米~5,6.7×10~(28)电子数~2/厘米~5,3.7×10~(28)电子数~2/厘米~5。 5.在日面西北边缘100°~115°范围内观测到日冕凝聚区,它的立体角范围在三波段分别是0.3~0.7×10~(-8)Sr,0.6×10~(-8)Sr,1.3×10~(-8)Sr。是热源,平均亮温度在三波段分别为0.8~1.6×10~6K,5.4×10~6K,7.4×10~6K。它的延伸高度在三波段分别为2.10×10~4km,3.53×10~4km,4.72×1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1.42、2.84、3.67GHz的毫秒级射电尖峰在太阳22周上升段出现的频次及计算源区的有关参数。 云南天文台三波段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于1987年初投入观测。我们选择的观测时段是1987年5月-1988年12月。为太阳22周升段。其中36个毫秒射电尖峰事件及它们的极大流量被选取了(见英文表Ⅰ)。统计结果表明,三波段尖峰出现的频次比为24:13:3;三波段最大流量分别是2530.0、1364.0和21.8s.f.u;最小流量是33.2、15.2和16.3s.f.u;平均流量是434.8、216.5和19.1s.f.u。 根据这些统计结果,我们作了尖峰源区的参数计算。 1、尖峰源的尺度。由公式(1)算得三波段尖峰源的直径分别是140km,70km和50km,同Benz给出的≤200km相符。 2、尖峰源立体角。由公式(2)算得三波段分别为2.7×10~(-12)sr,6.8×10~(-13)sr,3.5×10~_(-13)sr。 3、尖峰源的亮温度,由公式(3)算得三波段亮温度如下: 频 率 极大值(K) 极小值(K) 平均值(K) 1.42GHz 1.5×10~(14) 2.0×10~(12) 8.1×10~(13) 2.84GHz 8.1×10~(13) 9.1×10~(11) 1.3×10~(12) 3.67GHz 1.3×10~(13) 8.2×10~(11) 1.1×10~(12) 4、尖峰源的磁场强度,用公式(4)、(5)算得三波段分别为250、500和700高斯。 从统计与计算结果我们看到,毫秒级射电尖峰辐射在1.42GHz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王敏  杨戟  耿韬  朱留斌 《天文学报》2007,48(3):289-301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IRAS 23133 6050云核进行~(13)CO、C~(18)O、HCO (J=1-0)谱线观测.~(13)CO、C~(18)O、HCO 分子谱线辐射所对应的云核直径分别为4.0pc、2.1 pc、2.3 pc,质量分别为2.7×10~3M_⊙、0.9×10~3M_⊙、2.3×10~3M_⊙,气体平均密度分别为2.7×10~3 cm~(-3)、5.1×10~3 cm~(-3)、4.6×10~3cm~(-3).用幂律模型n(r)~~(-P)的形式分析了云核的密度分布,得到的指数p分别为1.75、1.56、1.48.分析发现,密度结构谱指数从云核的外部向内部逐渐变平坦.观测得到HCO~ 丰度为4.6×10~(-10),比暗云低一个数量级以上,比巨分子云也略低,而~(13)CO、C~(18)O的相对丰度比X_(13/18)为12.2,这与暗云11.8和巨分子云9.0~15.6的情况一致.该区域发现存在~(13)CO双极外流.由IRAS远红外光度和维里质量得到的光度质量比,分别为18.1,51.1、21.2.  相似文献   

7.
我们首次测量了4颗行星际尘粒(IDPs)中的~6Li/~7Li,~(10)B/~(11)B。它们的平均值分别是(8.40±0.37)×10~(-2)和(2.40±0.18)×10~(-2),随后又精确测量了7颗IDPs~6Li/Li的同位素丰度。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短暴GRB (Gamma-Ray Burst) 170817A首次提供了双中子星并合与短暴相联系的直接证据.但是短暴GRB 170817A具有非常弱的光度,意味着观测的视线方向可能偏离喷流轴方向.根据短暴静止系的峰值能量E_(p,i)和各向同性光度L_(iso)。之间的关系以及洛伦兹因子Γ和L_(iso)。之间的关系估算了短暴GRB 170817A以及长短暴GRB 060614观测角与喷流边缘的夹角θ'_(obs)和洛伦兹因子Γ,结果表明GRB 170817A的Γ=45±27,θ'_(obs)=2.2±0.5°,而GRB 060614的Γ=214±93,θ'_(obs)=0.5±0.1°.这个结果相当于GRB 170817A的正轴各向同性光度L_(iso,on)=(2.1±0.7)×10~(49) erg·s~(-1),比典型的短暴少2-3个数量级.GRB 060614的L_(iso,on)=(5.12±1.91)×10~(51) erg·s~(-1)与典型短暴相当.这意味着GRB 060614可能属于短暴类型,而GRB 170817A可能本质上就是一个弱暴.  相似文献   

9.
过去二百多年的观测表明,黄赤交角在以47.″13±0.″03/世纪的速率在减少。但由摄动理论求得黄赤交角变化率为-46.″84/世纪。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有-0″.30的差异。青木信仰(Aokj 1967)认为,△ε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耗散性耦合效应所引起的。他采用了最简单的地球模型,设球形地核外面包有一个地幔球壳,他们之间仅存在粘性耦合。Aoki取△ε=-0.″32/世纪,求得粘滞性耦合系数λ=6.8×10~(27)焦耳·秒。这比其他人的估计值大一个数量级。由此求得地球自转速度减速率为6.7×10~(-7)/世纪,比观测到的地球自转减速率10~(-3)/世纪大得多。因此Aokj的理论还难以得到人们的承认。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BW Vul迄今已知的全部光度极大发生时刻,在认真分析不同资料来源可靠性的基础上,只选用那些观测精度较好的光电测光资料共166个光度极大时刻实测值。对这些数据进行周期分析后求得该星的光度极大时刻可用公式(按日心儒略日计算): T_(max)=HJD2428802.7250+0.201027291E+9.35×10~(-11)E~2 ±16 56 ± 5来很好地加以描述。以前所认为的周期突变或长周期性变化,完全是可信度极差的观测资料引入的假象。按上述公式处理后的(O—C)值仍有±0.007天左右的无规起伏,可能主要是由观测误差引起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是真实的,即说明脉动周期不是绝对严格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恒星形成区AFGL 5157进行了24′×24′(12 pc×12 pc)的成图观测,得到了该分子云的~(13)CO(J=1-0)和C~(18)O(J=1-0)云核各自的分布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在云核的边缘位置,同位素丰度比X[(~(13)CO)/(C~(18)O)]约为10,接近于巨分子云的比值.~(13)CO和C~(18)O云核的维里质量小于云核质量,具有引力不稳定性,且C~(18)O云核更易塌缩.C~(18)O分子云核的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分子云柱密度分布分别为1.1×10~(23)×z~(-0.43)和4.6×10~(25)×z~(-0.58),z表示到云核中心的距离.由~(12)CO(J=1-0)高速线翼成份的测量,估计了外流源的质量损失率,求得外向流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近似为m∝v~(-1.8).~(13)CO分子云核的恒星形成率为23%,该区域可能受反射星云NGC 1985的触发而正在形成中大质量恒星或者星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天龙座食双星RZ Dra 70余年光变极小时刻的观测资料,得出其周期(P=0.~d5508)存在着长期缓慢减小的现象,周期的相对变化率△P/P~-1.53×10~(-10)。周期变化原因可能是该双星存在第三体,或者是属于一类罕有的短周期食双星,其大质量子星正不断向小质量子星抛射质量。本文并根据1978年5月—8月间对RZ Dra所进行的一色黄光光电观测,重新确认它是全(环)食型的食双星,并得出新的测光轨道解,两子星半径比值 k~0.69,接近于中心食。  相似文献   

13.
已发表的三个脉冲星星表共有384颗。采用这个样本并用一种经验的方法修正观测选择效应,获得脉冲星按银心距离的分布和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脉冲星总数。一个明显的峰值在离银心5—7KPC处。脉冲星的总数为(8.4±3.7)×10~4。采用束因子值为5和平均寿命为9×10~6年,得到诞生率为每15—38年产生一颗。  相似文献   

14.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通常会将其后面区域中的磁场急剧拉伸,使得极性相反的磁力线相互靠近而形成磁重联电流片.磁重联电流片在爆发过程中,既是磁自由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等离子动能和高能粒子束流的重要区域,又起着连接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的作用.2003年1月3日和11月4日的两次CME事件,在CME离开太阳表面附近之后,均有电流片被观测到.结合搭载在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上的LASCO(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UVCS(Ultraviolet Coronagraph Spectrometer)数据,以及大熊湖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的Hα资料,研究两次爆发事件的动力学特征,以及电流片的物理特性.电流片中高电离度粒子的存在,如Fe~(+17)、Si~(+11),表明电流片区域中温度高达3×10~6~5×10~6K.直接测量发现电流片的厚度在1.3×10~4~1.1×10~5km范围之间,并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利用CHIANTI(ver 7.1)光谱代码,进一步计算得到2003年1月3日电流片中的电子温度和相应辐射量(Emission Measure,EM)的均值分别为3.86×10~6K和6.1×10~(24)cm~(-5).另一方面,利用SOHO/UVCS观测数据对2003年11月4日的CME爆发事件中的电流片进行分析,发现电流片呈现准周期性扭转运动.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对小行星(26)Proserpina进行了时序测光观测,获得其自转的会合周期为p=(13.107±0.002)h.结合历史测光数据,采用光变曲线凸壳反演方法对其自转状态和形状进行反演研究,并提出采用Bootstrap方法对反演参数进行误差估计.测定出(26)Proserpina是一个逆转的小行星,其极轴指向解为λ1=90.8?±1.4?,β1=-53.1?±3.2?和λ2=259.3?±2.2?,β2=-62.0?±2.0?;测定其自转的恒星周期为(13.109777±3.8×10-6)h;并基于两个极轴解反演出互为镜像的凸壳形状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有效面积(EA)标定是X射线天文探测仪器关键的测试项目之一.探测器有效面积地面标定只能采取长光束线进行测试,标定成本很高.有效面积在轨标定可利用已知流量的天然辐射源实现.蟹状星云(Crab Nebula)是天球上较亮的X射线天然辐射源之一,拥有最为详实的观测数据,是探测器在轨标定的标准光源.利用蟹状星云作为标定目标源,获得了掠入射聚焦型脉冲星探测器(Focusing X-ray Pulsar Telescope,FXPT)300–3000e V能段的有效面积.根据探测器在轨本底噪声水平以及有效面积,评估了探测器的观测灵敏度.经过在轨标定,掠入射聚焦型脉冲星探测器在轨有效面积为(2.39±0.39)cm~2@1.5ke V(3σ),观测灵敏度为2.24×10~(-3) photon·cm~(-2)·s~(-1)·ke V~(-1)(0.5–3 ke V,观测时间T=1000 s,探测信噪比nσ=5).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自1962年到1980年之间九个夜晚对VZ Cnc观测获得的光电测光资料,并利用迄今已收集到的136个极大光度发生时刻,讨论了该星的周期变化,得β=1/p dp/dt=-[1.1±0.2]×10~(-7)/年。指出文[4]中的UBV数据可靠性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观测地点:江苏省阜宁县观测仪器:φ200毫米天文望远镜(马克斯 托夫-卡塞格林系统),通光口 径208mm,等焦距2012mm, 视场50':望远终端附JVC彩 色录像机,此照片摄自录像机 屏幕,并经过技术处理。观测时刻:1.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13.~s14(北京时间) 2.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19~s.76(北京时间) 3.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28~s.18(北京时间) 4.1987年9月23日10时01~m 33~s.00(北京时间)观测者:上海天文台日环食观测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一项分子云平均寿命的实测研究结果。采用分子云的云-云碰撞生长模型,从~(13)CO的银道面(l=27°.85-40°,b=0°)观测资料得出的分子云的质量谱导出了星际分子云平均寿命的下限,其值为1×10~9年。  相似文献   

20.
GM Boo是一个已经被发现超过10年的短周期(约0.36天)相接双星。获得了GM Boo在2010到2015年新观测的多波段时序测光数据及其低色散光谱。从光变曲线中提取了19个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结合历史数据推导出该双星轨道周期增长速率d P/dt=1.06×10~(-7)d·y r~(-1)。Wilson-Devinney程序被用来分析GM Boo的测光轨道解。得出它是一个典型的W次型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质量比约为q~1.22,相接度约为f~11%。模型中添加了2个黑子拟合不对称的光变曲线,说明此系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