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新星ASASSN-15lh是近期发现的一颗光变曲线类似于Ia型超新星(SN Ia)的超亮超新星(Super Luminous Super Novae,SLSNe).~(56)Ni的衰变状况与SN Ia爆炸过程中的光度直接相关,考虑生成核的退激发能,详细计算了超新星ASASSN-15lh爆炸环境中~(56)Ni衰变产生的热量,估算出所需的~(56)Ni的质量为31.32 M_⊙,与观测所得的光变曲线给出的ASASSN-15lh所需~(56)Ni≥30 M_⊙的估计相符.超新星ASASSN-15lh的爆发机制至今还在争论之中,计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超新星的前身星和爆发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试验一台三通道光子计数式高速光电光度计的过程中,于1980年9月18、19及11月15三夜观测了DY Peg,获得7个光度极大时刻,综合过去三十余年的观测结果,重新算得极大时刻计算公式为 T_(max)=H.J.D.2432751.96182 0.072926362E-2.28×10~(-13)E~2 ±0.00008±0.000000001±0.09周期递减率约为(3.1±0.1)×10~(-3)年.  相似文献   

3.
Ia型超新星爆发理论(I):主要观测特征及其爆发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光谱特性、光变曲线、爆发能量、在星系内分布特征等诸方面,简要介绍了I_a型超新星(SNI_a)的主要观测特征.并根据近年来人们提出的改进标准模型阐述了SNI_a爆发的物理原因和物理过程以及核合成特征.  相似文献   

4.
超新星和中子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们对超新星的认识是跳跃式地发展的,近来突破性的进展是:Ⅰ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的观测与1M的Ni~(50)的衰变模型符合得较好:Ⅱ型超新星的观测可描述为在超巨星壳层底部有10~(50)尔格能量沉积而产性爆发,形成中子星。本文探讨了超新星和中子星的关系,以及在超新星研究中的某些观点,介绍了超新星的观测特性、前身星的特点以及超新星模型。Ⅱ型超新星释放能量很可能与内部收缩成中子星和产生脉冲星联系在一起,而Ⅰ型超新星爆发将整个恒星毁掉不留下致密天体。某些脉冲星(中子星)可能是失去外层的大质量星爆发而产生的,这些事件并不伴随着明亮的超新星出现。超新星等于中子星形成的观念似乎应当解除.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6颗Blazar天体15年间的大量准同时性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获得了长期的光变曲线和色指数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光变曲线和色指数变化曲线,对色指数和亮度做相关分析,得出Blazar天体的光变包括长期的单色光变和有颜色变化的短期爆发两种成份,由光变的颜色差异我们提出引起Blazar天体光变的物理机制可能是几何效应调制的激波喷流模型。  相似文献   

6.
超新星SN 1987A的热光度演化──内部中子星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超新星SN1987A爆发六年多来其热光度演化的研究情况.爆发后的前800天,观测的热光度曲线与由超新星爆发时合成的放射性元素的放射衰变加热模型符合得很好.但900天以后,观测的热光度曲线比考虑了所有放射性元素贡献后的理论曲线下降得还要缓慢.这可能表明有新的能源在起作用.我们认为这个新的能源可能是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中子星的吸积.通过吸积超新星爆发时抛射气壳中小于逃逸速度的部分物质而增大SN1987A的热光度.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900天以后的光度曲线的下降变级以及900至1200天之间光度曲线的凸起,这也为内部中子星的存在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当前超新星遗迹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河系内历史性超新星"回光"(light echoes)的观测是研究年轻超新星遗迹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回光"进行观测,可以确认其前身星的物理特性,揭示恒星晚期演化过程和其星周介质的三维空间分布。历史性超新星直接"回光"极其暗弱,对其探测最近几年才因新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实现。综述了河内超新星遗迹包括仅有的已探测到回光现象的两颗年轻超新星遗迹——第谷(SN1572)和仙后座A(CasA)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Ⅰ型和Ⅱ型超新星的性质,区别两类超新星的爆发机制,加深对超新星的核合成、重元素合成、星系形成和演化、暗能量等的了解。讨论了利用回光观测可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用紫金山天文台的60厘米反光望远镜和1P21光电倍增管所构成的光电光度计,我们在1959年底和1960年初,对 CY Aqr 及 BE Mon 进行了测光观测.得到 CY Aqr 的五条完整的光变曲线.我们采用了从1934年到现在的29个观测所得的极大历元来和公式计算的相比较.若不承认历元有跃迁的可能,那末任何线性公式,都难以满足这些观测数据的要求.我们按周期随时缩短的假设,得出下列比较满意的公式:Max⊙=I.D.2427658.4079十0~d.061038576E—(0~d.742×10~(-12))E~2.用前后将近两个月观测 BE Mon 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得到了这颗造父变星的光变曲线.变星总表引用所定0~d.421的周期是不正确的.根据我们观测所得到的周期是2~d.704.按这周期来整理于1935年所完成的目视观测,我们也得出了一个很象样的光变曲线.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BW Vul迄今已知的全部光度极大发生时刻,在认真分析不同资料来源可靠性的基础上,只选用那些观测精度较好的光电测光资料共166个光度极大时刻实测值。对这些数据进行周期分析后求得该星的光度极大时刻可用公式(按日心儒略日计算): T_(max)=HJD2428802.7250+0.201027291E+9.35×10~(-11)E~2 ±16 56 ± 5来很好地加以描述。以前所认为的周期突变或长周期性变化,完全是可信度极差的观测资料引入的假象。按上述公式处理后的(O—C)值仍有±0.007天左右的无规起伏,可能主要是由观测误差引起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是真实的,即说明脉动周期不是绝对严格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和计划1958年我们以1P21光电倍增管构成的光电光度计附着于紫金山天文台的60厘米反光远镜上观测小行星(4)Vesta 和(15)Eunomia 的光变曲线,得到比较满意的桔果.我们认为凡冲日时亮于10 5的小行星而光变幅不小于0 1者,它们的光变曲线,都可能借我们现有的设备加以观测.估计能满足这条件的小行星约有三十颗.眼前的情况是曾经有一度冲日的光电光变曲线的小行星,不到二十颗.有数度冲日的光变曲线,从而可以算  相似文献   

11.
老新星武仙V533(V533Her=武仙1963年新星)是一颗光度变化极其复杂的天体。本文给出了我们用双筒天体照相仪于1980年6月至1982年11月间对其所做的照相观测结果。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到:(1)该星亮度在此期间已基本恢复到其爆前的宁静期亮度;(2)高时频观测指出V533 Her具有时标为小时级,变幅Δm~0.2~m的小幅度光变;(3)在此期间其亮度有上升趋势,上升幅度~1.5等。本文还讨论了V533 Her在爆发前后的光度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指出新星在爆发前可能有可觉察的光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77年我们继续对Sco-Oph区进行联合照相观测.使用北京天文台施密特镜和紫金山天文台及北京天文台的双筒拆光镜。经过闪视和测量,共发现两颗新耀星和15颗新变星。结果见表1.给出每颗星的辨认图和大部份星的光变曲线,周期和类型。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1980年5月18、19日及6月15日和1981年1月15日四夜,用高速光电光度计观测了天秤座EHLib,获得6个光度极大时刻。与前人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该星的观测极大时刻与计算极大时刻间的差值(O—C)随周期数E的变化,可以定性地表示为其中T_o=H.J.D.2433438.6088,P_o=0.0884132445天,β6.0×10~(-13)天/周-2.4×10~(-9)天/年-2.8×10~(-8)/年,A0.0015天,E_o70700P_o6250天17.1年。假如用双星系统的光时效应来解释其中的正弦项,则双星系统轨道的半长径α近似为0.28天文单位,轨道视向速度峰值投影K=(2παsini)/(E_o)0.45km/s,质量函数f(m)6×10~(-5)M_☉。  相似文献   

14.
Ia型超新星起源于碳氧白矮星在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时的热核爆炸,并被广泛地用作宇宙学距离的标准烛光.然而, 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系统和爆炸机制还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近几十年来, Ia型超新星的星周环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星周介质的空间分布性质为探究Ia型超新星的物理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星周尘埃的散射会在Ia型超新星晚期的光变曲线、光谱和偏振等方面产生可观测效应.光谱上正常的Ia型超新星可以分成两类:喷射物速度正常和高速Ia型超新星.对比两者的光变曲线可以发现高速Ia型超新星在光极大后几个月内有明显颜色偏蓝的超出.该蓝色超出可以通过星周介质中的尘埃散射拟合得到.同时, Ia型超新星晚期光谱的拟合可以限制星周尘埃的颗粒大小等性质,晚期的偏振信号可以有效地限制星周尘埃的空间分布.拟合结果表明针对Ia型超新星晚期的多次图像偏振观测是揭示其星周尘埃环境特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再发新星天箭WZ1978年爆发期间,应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的40/200厘米双筒天体照相仪于1978年12月6日到25日对其所做的照相观测结果。同时对再发新星WZ Sge爆发期间的光度变化情况进行了讨论。并计算了其在1978年爆发时所释放出的总辐射能量约为1.07×10~(40)尔格。估计了WZ Sge下次可能爆发的时间以及它在爆发时的极大光度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超新星SN1987A爆发六年多来其热光度演化的研究情况。爆发后的前800天,观测的热光度曲线与由超新星爆发时合成的放射性元素的放射衰变加热模型符合得很好。但900天以后,观测的热光度曲线比考虑了所有放射性元素贡献后的理论曲线下降得还要缓慢。这可能表明有新的能源在起作用。我们认为这个新的能源可能是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中子星的吸积。通过吸积超新星爆发时抛射气壳中小于逃逸速度的部分物质而增大SN  相似文献   

17.
正通常认为Ia型超新星来自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利用其光度可标准化的特性进行宇宙学距离测量,发现宇宙处于加速膨胀状态.然而Ia型超新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和Ia型超新星观测上的多样性密切相关.通过对处于爆发极早期的Ia型超新星进行观测,获得前身星系统的残留信息,是研究观测多样性起源、提高测距精度的关键环节.我们利用丽江2.4 m望远镜,从国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天文台自1975年8月30日起至1976年1月24日止对天鹅座1975年新星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本文给出该新星主要光谱的证认结果,简述了光谱的特征和演化。极大刚过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宽的H Ⅰ和Fe Ⅱ发射线,在10月9日看到[Fe Ⅶ]6086和3760A,可见这颗新星的电离度是非常高的。根据光谱的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在8月31日-9月3日约为2000km/S。光谱的吸收分量较弥漫,未看出表征一般新星的弥漫加强吸收系和猎户吸收系。 1975年9月2日在H_β,H_r,H_δ发射带上可看到叠加在上面的四子峰结构,以后陆续地在其他发射带上也发现四子峰结构。我们还对新星进行了目视星等估计,并绘出了光变曲线。从光变曲线可看出,该新星星等上升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极大后下降3~m的速度之快都是新星纪录史上空前的。我们得到M_v=-10.~m0,这是光度最强的一颗银河新星。  相似文献   

19.
在1984年2—3月,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91cm反射镜的UBV测光系统和云南天文台35厘米反射镜V色测光系统,对Archer 1959年在后发座用照相方法发现的24颗变(双)星中的17颗进行了观测研究,全部没有大于0~m.07的光变,其中12颗的连续观测时间长于半个周期以上,因而至少它们不是原定周期和变幅的那种变星。其他5颗或Archer未给周期,或观测复盖不够半个周期,未能肯定。最后给出这些星和比较星的星等和色指数。  相似文献   

20.
林宣滨  尤峻汉 《天文学报》1995,36(2):127-137
本文介绍了超新星SN1987A爆发六年来关于其包层温度演化的研究情况。温度是研究超新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一个基本参量,然而目前对温度的各种估算十分弥散,结果相当不确定。本文利用辐射转移理论的逃逸几率方法,导出Ha线辐射理论光变曲线,通过与观测曲线的比较,可定量地导出超新气壳的温度演化行为。这一模型的结果与他人结果有较好的符合。同时,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爆发500天以后,温度反而随年龄上升,可能的解释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