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第一部份给出了该星被发现前从1898年起至1979年4月3日止的历史记录,1977年前B星等在14~m—17~m之间不规则地变化,从1977年以后逐渐增亮。 接着,本文综述了该星被发现后光谱和光度变化情况,到1980年2月止V星等大约为8.9~m,此后,高度开始下降,9月达到极小,以后又重新增高,1981年8月达到新的极大。在两次极大时光谱为AF型,当1980年亮度下降和在极小时为M型。1982年10月出现强H_α发射线,1983年9月出现H_β发射线,1983年12月H_β发射线消失,H_α发射线仍很强。 最后,本文简单介绍了对该星的几种看法,如慢新星、共生星、遮挡模型和双星模型等。  相似文献   

2.
狐狸座PU是1979年4月8日由日本东京天文台Y.Kuwano等人首先发现的一颗光度变化特殊的类新星天体.1978—79年间,梅苞在用北京天文台40/200双筒天体照相仪对这一天区的其他天体作系统观测时,同时取得了这颗星的一批照相观测资料,在获悉有关这颗星的发现报道之前,他也曾独立地发现了这颗星的光度变化(图版Ⅰ,图2),并随即用北京天文台的60/90/1800施密特望远镜有缝摄谱仪取得了该星的部分光谱资料.此外,还用北京天文台60厘米反射望远镜进行了高速光电观测.从1978年12月到1983年3月,共取得照相观测底片和光谱片200余张以及一些光电测光资料.  相似文献   

3.
1984年9月我们在McDonald天文台用2.1米望远镜折轴摄谱仪焦点Reticon观测了33个Rs CVn型双星的H_α区光谱。本文给出了观测结果及H_α视向速度与等值宽度(EW)的测定结果(表1)。我们首次探测到HD 8357,HD 175742和HR 7428双星的H_α发射,对此三个系统的H_α发射特征进行了重点描述。我们还发现HD 8357系统呈双谱,并测定了两颗子星的视向速度曲线,求出了两子星的质量比。λAnd,UX Ari,RT Lac,AR Lac,HK Lac和HD 185151这六个系统具有持续的或偶发的强H_α发射,对此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其余24个系统的H_α轮廓呈吸收线,但它们的等值宽度都明显地小于光谱光度型相近的标准星的,而且随时间变化。我们认为H_α发射是这类型双星的共同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恒星形成活跃区NGC1333周围5°×5°区域进行了物端稜镜发射线星巡天观测,此次观测到的H_a发射线星的极限星等约为16.7星等。在此范围內观测到了25颗H_a发射线星(包括11颗已被发现过的L_kH_a星)。这些星在[(G-U),(R-G)]图上的分布与主星序星完全不同。从两色图和暗星云中的空间分布推测,这些发射线星可能大部是金牛座T Tau型星。最后简单讨论了恒星形成区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1990年12月—1991年1月期间,我们用2.16米望远镜卡焦摄谱仪的单光纤系统、红敏CCD探测器,对金牛座η星进行了三个夜晚观测,取得18条H_α波段的光谱.发现其H_α发射成分存在短时标变化.  相似文献   

6.
使用德国Th(u|¨)ringer Landessternwarte Tautenburg(TLS)的2 m望远镜对Aquila Rift的16个区域进行了Hα、R和I共3个波段的成像观测.这些观测区域大约覆盖了Aquila Rift 7平方度的天区.除去3个数据质量不高的天区,对其余的13个区域进行了测光分析,从中证认出点源,并利用双色图的方法最终证认出7颗Hα发射线星候选体.这7个候选体是从5个观测区域中选出的,其中3颗位于银道面区域,4颗位于银纬高于4°的区域.对于这5个天区,证认了其中点源的2MASS对应体,并利用双色图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7个Hα发射线星候选体的性质.这些Hα发射线星候选体的近红外辐射并没有明显的红外超现象,有一颗还落在了主序分支上.这也说明有Hα发射的年轻星并不都伴随有红外超现象.Hα发射线观测和红外超观测的结果是相互补充的.如果将这7颗Hα发射线星候选体作为年轻星候选体,则Aquila Rift区域的年轻星数目是较少的.对于这些候选体的进一步证认还需要后续的光谱观测.  相似文献   

7.
应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 m望远镜及其高色散光谱仪,对6颗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eak-line T Tauri Stars,简称WTTS)进行了高色散光谱观测,计算了这些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的锂元素丰度,讨论了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锂丰度和恒星自转周期、光变幅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转较快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小于自转较慢的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锂丰度;但是这些弱发射线TTauri型星,其锂丰度与恒星在V波段的光变幅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天文台自1975年8月30日起至1976年1月24日止对天鹅座1975年新星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本文给出该新星主要光谱的证认结果,简述了光谱的特征和演化。极大刚过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宽的H Ⅰ和Fe Ⅱ发射线,在10月9日看到[Fe Ⅶ]6086和3760A,可见这颗新星的电离度是非常高的。根据光谱的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在8月31日-9月3日约为2000km/S。光谱的吸收分量较弥漫,未看出表征一般新星的弥漫加强吸收系和猎户吸收系。 1975年9月2日在H_β,H_r,H_δ发射带上可看到叠加在上面的四子峰结构,以后陆续地在其他发射带上也发现四子峰结构。我们还对新星进行了目视星等估计,并绘出了光变曲线。从光变曲线可看出,该新星星等上升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极大后下降3~m的速度之快都是新星纪录史上空前的。我们得到M_v=-10.~m0,这是光度最强的一颗银河新星。  相似文献   

9.
1引言金牛T型星(TTaur1)是一类低质量(<3*O)光谱晚型(晚F、G、K和M主序前类太阳恒星.依据其H。发射线的强弱可分为两类:经典TTauri星(CTTS)和弱发射线TTauri星(WTTS.一般认为,CTTS的地发射线等值宽度在15A以上,具有强的红外和紫外色余,并有CallH、K发射线,而且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分子云密集区.CTTS具有尘埃包层或吸积盘,有些还伴有分子外向流、HZO脉泽等质能外流,在红外源的分类中山属11型红外源.由于CTTS有着很强的H。发射线,绝大多数***s是利用民巡天观测发现的K‘」.而***s则没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谱观测获得53颗Be星的自转速度Vsir.i,在Hutchings的方法基础上估算出V和i。我们分析了自转对发射线宽度的影响,利用发射线峰间间隔求取气壳与光球的半径比和稀化因子。文中着重讨论了快自转而且存在恒星风的自转模型同Be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