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断裂系;自晚侏罗世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本区盖层褶皱较其它地区地台盖层褶皱更加强烈和复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卡拉房子地区位于北镇凸起与锦州—义县—阜新中生代断陷盆地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以印支运动最为强烈。近年1∶5万区调证实,该区印支晚期发生了两期强烈构造变形,早期在伸展体制下以盖层和基底接触面为主滑动而(拆离面)发展起来的大型顺层剪切构造,形成了一套固态流变构造群落;晚期在收缩体制下严生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北东向褶皱及逆冲断裂构造,两期变形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使本区印支期构造特色显著。  相似文献   

3.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早期绿岩、变质TTG杂岩及闪长岩为主构成的辽南古陆壳,在新太古宙末期—古元古代初期遭受了四期构造变形,以主期变形(第三期)最为显著。该期变形重塑了古陆壳上的太古宙岩石,形成密集而普遍的区域透入性主期片麻理(S3),矿物线理(L3)及“顺片”掩卧褶皱(f3),并伴随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变形机制属中构造环境下由南至北的韧性水平剪切滑脱,其动力学成因可能为诱发古元古代辽东裂谷的地幔软流圈热羽的早期活动,导致辽南古陆块上部硅铝壳相对于壳下岩石圈作反向滑脱的壳下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面理的机理人手,在构造变形简单区建立模式,再在构造变形复杂区加以检验与补充,是区域变质岩构造模式建立的途径与依据。基本构造模式为下降阶段的岩石的压扁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流劈理,以及沿x-y面相对位移的晶体变形;上升阶段的沿x-y面发生的顺层剪切劈理,片内褶皱,滑脱型韧性剪切带,拉伸线理与线状构造;压缩阶段的沿x-y面发生褶皱,逆冲型韧性剪切带,逆冲断层,以及破劈理、褶破劈理与折劈理,反映了一个造山带在沉降、隆起和褶皱三个时期的变形规律。沉降与隆起,一次抑多次,关系下降阶段变形和上升阶段变形的次数,区域变质岩构造模式依此有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构造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东西陆块拼合过程中,新太古代地体由于褶皱冲断形成紧闭褶皱及构造片体,形成地壳堆垛并发生顺层剪切各类小型构造,不同构造环境地体构造期次及构造样式受造山作用过程的控制,TTG、弧地质体、蛇绿岩及弧后盆地沉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具两期顺层面理、三期小褶皱,后造山花岗岩具一期顺层面理,古元古代末上述构造片体形成短轴开阔-线状紧闭褶皱,弧火山岩并叠加一期大角度轴面片理,前陆盆地之高繁群、滹沱群分别具两期及一期片理。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南部边缘玛扎塔格山地表构造为一倾向南的新近纪单斜地层,而中深部则为凸向北玛扎塔格背斜弧形构造带。根据该区构造展布特征,依据地震和钻井资料,对玛扎塔格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首先从平面上分析了该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然后建立起弧形构造不同部位构造接触关系,引进斜向逆冲断层褶皱概念,分析了所解释的地震剖面,并对其进行部分平衡恢复。结果表明:弧形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垂直弧顶(中部),与弧形构造东、西两段斜交;弧形构造中部与东段之间发育撕裂断层——玛4井东走滑断层,弧形构造中部与西段之间的分界构造为玛7井西侧向断坡;无逆冲断层的部分恢复剖面显示弧形构造中部位移较为均衡,古生界地层从上到下缩短量基本一致,说明构造基本上为纯挤压作用形成的滑脱褶皱;弧形构造西段滑脱褶皱北翼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缩短量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缩短量,说明滑脱褶皱的北翼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构造可与混合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类比;而弧形构造东段的部分恢复剖面表明中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缩短量增加很快,而石炭系—二叠系缩短量逐渐减少,说明该构造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褶皱类似于简单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玛扎塔格弧形构造属于旋转弧形构造类型,即早期平直构造被晚期挤压导致逐渐弯曲形成的弧形构造,这与剖面上观察到的生长地层得到变形时间认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玉北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喜山期多旋回构造叠加影响,多期构造特征使得玉北地区断裂差异活动.除 玉北1断裂后期叠加基底卷入断裂外,其余均以盖层滑脱断裂为主,中西部则以高角度基底卷入断裂为主,具有 东早西晚、由东向西迁移的演化特征.多旋回演化导致寒武系盐下烃源岩多期生烃,玉北奥陶系油气赋存沥青、 中-重质油及轻质油-天然气,中-重质油区含烃盐水包裹体 PVTX 的模拟等容线方程模拟出捕获时的温度、 压力更为贴近实际,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喜山期.主成藏期断裂控制油气输导体系较为复杂,主要为断裂型、不 整合面、输导层型及其组合.区域盖层巴楚泥岩之下,NE、EW 向基底卷入“穿盐”断裂及其控制输导层和不整合 面叠置是油气垂向、侧向运移的关键,其构造脊线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的方向和·径,中西部 NE、EW 向“穿盐” 断裂控制输导层及 NE向构造脊等是晚期油气主要成藏单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胶北地区的下元古界荆山群、粉子山群的构造特征。依据不同轴向的褶皱的叠压关系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将胶北下元古界的主要构造变形分为三期:第一期:大致发生于2375Ma,以上覆岩系由北向南作顺层剪切为特征,形成新生的顺层面理和一系列显示强烈扁平化特征的小褶皱,沿底面形成大规模的具滑脱性质的韧性剪切带。第二期:发生于2171Ma 左右,由 NE—SW 收缩体制的作用,形成轴向 NW 的褶皱构造。第三期:发生于1800Ma 左右,由于自 SE 向 NW 的推挤,早期形成轴向 NE 的叠加褶皱,晚期则形成大规模的自 SE 向 NW 推覆的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块北缘滑脱系统由一些发生于不同深度层次的滑脱面(带)及其之间的变形或未变形的岩石地层单位组成。鄂西北南化塘一带已确定出滑脱构造由三个主滑脱面(带)与下部强变形带、中部褶皱层及上部层滑岩片构成。这些结构单位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岩石地层组成和变形构造形迹组合,并且自下而上虽然变形机制均以顺层剪切为主,但变形的性质与变形强度都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2.
黔西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大地构造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共同控制与影响的区域.该区广泛出露中上泥盆统-下三叠统(D2-T1)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下伏下泥盆统与志留系巨厚页岩和粉砂岩,构成了该区的底部滑脱层.在D2-T1碳酸盐岩为主的强硬岩层中夹有的页岩-粉砂岩、炭质页岩构成了次级滑脱层.在中生代,受上述两大构造域远程复合作用,黔西地区发生了多次构造活动与叠加变形.在挤压收缩过程中,强硬层与软弱层之间的滑脱作用形成了黔西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逆冲滑脱作用(顺层滑脱→切层滑脱→小型逆冲→大型逆冲)对铅锌富集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顺层滑脱形成了与层理一致的铅锌富集;切层滑动(小型逆冲)控制了稍陡于岩层的铅锌矿富集;小型平移或张性断层控制了陡倾铅锌矿的富集;而大型逆冲断层则控制了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富集.因此,逆冲滑脱作用是控制黔西铅锌矿床富集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挤压盐构造是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盐构造类型,对沉积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内,挤压盐构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指导了挤压型含盐沉积盆地油气藏勘探。在综合分析盐岩物理特性、挤压盐构造变形演化,以及盐构造形成对油气成藏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挤压盐构造变形演化特征,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含盐褶皱冲断带及其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对比国内外含盐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及典型油气藏,总结出国内外典型的含盐褶皱冲断带盐岩层均参与了构造变形,使得由造山带向盆地腹地,构造变形由强烈基底卷入逆冲推覆变形逐步过渡到薄皮滑脱褶皱变形,并影响褶皱冲断带内油气成藏的分布。最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含盐褶皱冲断带盐构造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盐构造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自八十年代初作者提供第一批测年数据论证“华夏古陆”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又在近十年相继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更为丰富的资料。诸如闽北、粤西、海南元古基底的存在业已确证;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了新的重要发现,如上虞—政和—莲花山断裂系以东的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大量露头已被揭示属于早、中元古代的基底,其地域甚广且波及东海陆架区。近年,对中生代火山岩及古生代侵入岩所作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成果再次证实源于古结晶基底的重熔。并测定东南广大火山岩覆盖区基底T(DM)普遍为1400~2000Ma,个别点达2750Ma。对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年代学资料必须予以审慎甄别和评价。如浙江陈蔡地区所谓“晚元古代”地层的厘定则是完全忽视了强动力作用的构造地球化学效应。  相似文献   

15.
胶南造山带西段显示了以韧性剪切带为主,穹隆构造、弧形构造及复杂的叠加褶皱共存的构造格局。主要的剪切系统有近水平拆离型、平行造山带走向的高角度走滑型、呈弧形展布的推覆型和造山带边缘隆-滑型韧性剪切带。走滑型剪切带是该区变形最明显的一组强剪切应变带,其运动性质以右行平移为主;弧形韧性剪切带由垂直造山带走向的近南北向转为平行造山带走向的近东西向,呈向NW凸出的弧形,自SEE向NWW方向推覆;造山带边缘韧性剪切带具明显的纵向分段性,反映了其在隆升的同时形成了垂直造山带和平行造山带的运动分量。主要的穹隆构造有尚庄穹隆、丝山穹隆、甲子山穹隆和官山穹隆。尚庄穹隆由片麻理围斜外倾、环形韧性剪切带及环状分布的包体群所显示,是岩浆强力定位造成的真正的片麻岩穹隆。弧形构造主要有龙古弧、诗雒弧和临沐弧,它们显示了胶南造山带三维空间上的“立交桥”式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小秦岭地体中的褶皱包括露头褶皱和宏观褶皱,组成褶皱的面理为次生构造面理。露头褶皱为地壳早期在伸展机制下发生左行张扭剪切作用产生的构造形迹;宏观褶皱为侵入岩浆穹起、底辟作用向外扩张空间推拉围岩形成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两北部山地上升、东南部盆地下沉的继承性运动增强;而目前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认为: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和继承性运动增强是区域应力场趋于强化的标志;正常继承性运动的恢复可能是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洛坝铅锌矿床位于黄诸关韧脆性变形带所波及的范围内,断裂、褶皱、劈理、节理等形态构造类型均很发育,经对小型构造的统计及应力场分析证明,矿区变形主要是在海西—印支期长期存在的南北向古应力场持续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早中生代地层谭庄组中上段(T3)和鞍腰组(J1)是典型的湖泊体系沉积。谭庄组沉积期湖泊相对较浅,受气候控制。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推测晚三叠世晚期的季节性更强。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走滑构造作用。鞍腰组沉积期为走滑引张体制下的湖泊,水体较深,反映了构造沉降的开始。在随后的走滑挤压阶段,该湖泊为三角洲和河流相碎屑沉积物充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