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近年对东黄海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资料,对东黄海渔场的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与叠加,得到该渔场的资源分布与水温、初级生产力、饵料、底质等因子的时空分布专题图,经过相关分析,即可掌握当前该渔场资源的概况。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8—2011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渔船在东黄海捕捞日本鲐的生产数据,利用最短空间距离法对鲐其渔场重心进行聚类分析,对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ρChl-a)与渔场重心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渔场重心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SST、SSH、ρChl-a,环境因子与渔场重心在纬度上的关联性比经度密切。  相似文献   

3.
分析柔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洄游和集群分布等,介绍其渔场形成、类型、分布以及影响渔场时空分布的海洋环境因子,并以柔鱼早期生活史为线索,分析了影响柔鱼资源补充量的环境因子、气候条件,并归纳了柔鱼渔场预报模型及资源评估常用模型。研究认为,今后应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对北太平洋柔鱼生活史过程的研究,了解其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范围,以及洄游路线及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大尺度范围气候变化、捕捞作业、被捕食压力等对其资源的影响,结合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理海洋学等学科,开展多学科合作,对其种群动力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饵场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剩余产量产生影响,基于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产卵场和索饵场关键因子共同影响内禀增长率r,产卵场关键因子影响环境容纳量K,进而影响剩余产量和资源量;2011、2012和2015年日本鲐遭受过度捕捞;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参考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fMSY、fMEY和fBE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渔业管理中应考虑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ASFA数据库获得的168篇涉及鲣鱼资源渔场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世界鲣鱼资源渔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认为,鲣鱼资源开发可分为3个阶段:小规模开发初级阶段(1950-1970年),大规模开发发展阶段(1970-1990年),和可持续开发阶段(1990-2015年)。目前世界上65%的鲣鱼捕获量来自于西太平洋海域。1950年以来,国内外对鲣鱼资源渔场的研究发展迅速,其研究成果不仅发表于海洋类主流期刊,一些国际顶尖期刊也对其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许多渔业国和地区均参与了有关鲣鱼资源渔场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文献内容分析,发现在过去60多年间,鲣鱼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但鲣鱼渔场的时空分布由于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对鲣鱼研究多集中在鲣鱼的资源评估和资源渔场与环境变化关系这两个方面,在今后研究中应结合社会经济等,加强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为鲣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在毛里塔尼亚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头足类渔场与表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均值(SSHA)、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头足类渔场分布与SST、SSHA、水深等因子关系密切,各月作业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一定的差异;作业渔场分布在SST为15~28℃的海域,最适SST范围为16~22℃;作业渔场分布在SSHA为-50~10 cm的海域,最适SSHA范围为-20~-40 cm和-10~10 cm;作业渔场分布水深为10~90 m的海域,最适水深为50~70 m。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渔业的科学研究现状,以"skipjack"和"pacific"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的文献记录进行统计,并对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结果共查到到相关文献104篇,其中多是对鲣鱼的生物学现状研究,主要围绕其年龄生长、性腺成熟和摄食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也有一定量的论文对鲣鱼渔场的渔情预报研究,围绕渔场与极端气候变化关系、渔场与不同层次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分析;同时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也开展了鲣鱼的资源评估工作,积累了多年的资料,对中西太平洋的鲣鱼资源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后应着重开展加工―捕捞―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方式来发展鲣鱼渔业,通过分析鲣鱼可能的洄游路线确保合理利用该资源;利用更加高精度的数据进行渔场预报分析,进一步完善不同方法 CPUE标准化方式,以更好地评估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N~44.5°N、151.5°E~158°E,SST为10℃~19℃,捕捞群体以中大型个体为主;各月最高产量及最大CPUE时的SST各不相同,渔场的形成和丰度与亲潮和黑潮的势力强弱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经K-S检验,结果表明,各月SST与产量及样本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些渔场可作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兼作渔场。  相似文献   

9.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制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大多数学者采用地理分布和形态差异为基础对日本鲭进行群体鉴别,利用遗传信息鉴别的研究较少。日本鲭太平洋群体寿命约为7、8龄,对马暖流群体约为6龄,不同群体生长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成熟比例受成长变化的影响,各群体有不同的洄游路径。海洋环境和气候对日本鲭的资源变动和渔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渔场变迁受黑潮影响显著。日本评估的对马暖流群体的资源量被严重低估,其管理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结论】为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日本鲭资源,需要加强对日本鲭分子遗传学的分析,研究"黑潮大弯曲"对日本鲭渔场具体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子和气候变化对产卵群体和渔场的影响以及结合国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密度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4个航次的北部湾渔业资源调查航次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AdditiveModel,GAM)研究二长棘犁齿鲷与遥感海表水温(SST)、叶绿素a浓度(Chl-a)、海表面异常(SLA)和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以及经纬度等空间因子的关系,利用渔场重心分析资源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与结论】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密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以春季最高。GAM模型对资源密度偏差的总解释率为51.6%,影响资源密度最重要的因子为SST,贡献率为25.9%,其次为纬度、SLA和Chl-a,贡献率分别为11.3%、9.4%和5.0%。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密度分布重心为季节性移动,秋季到冬春季从北部湾西南海域向北部湾东北部海域迁移,夏季向西南方向折返。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GIS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1995~2001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35°N~45°N,140°E~170°W)巴特柔鱼资源调查与生产的实际情况对柔鱼渔获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同期遥感反演的海洋表层温度数据(SST)和近表层叶绿素a数据(Chlorophylla),拓展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地研究了我国远洋柔鱼产量与水温、叶绿素等海洋要素场之间的关系,揭示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的环境特征,以期为我国西北太平洋海区的鱿鱼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性对北部湾二长棘鲷渔业资源评估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了生物学参考点F0.1、Fmax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current fishing mortality rate,Fcur)估计中的不确定性对北部湾二长棘鲷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二长棘鲷渔业资源状态评估受到F0.1、Fmax、Fcur估计中的不确定性和管理者选取的决策置信水平的影响,二长棘鲷渔业被确定为过度捕捞的概率随着F0.1、Fmax、Fcur估计中不确定性和置信水平的增加而下降;F0.1和Fmax估计中的不确定性主要由生长参数的不确定性引起,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对F0.1和Fmax估计中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相比Fmax,将F0.1作为二长棘鲷渔业的管理目标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集环境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评价该海域不同季节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有甲壳动物98种,隶属2目24科43属;全年优势种有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10种;各季节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群落(Anosim test:0.579相似文献   

14.
60年来,利用我国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野外考察,运用块体构造学说编制了中国海陆1∶5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其从理论基础、方法技术上,实现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的融合;系统地反映出我国海陆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及大地构造格架;同时展示古生代以来中国海陆各块体的发育、运移、拼接和联合大陆的形成过程,以及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由"东高西低"转为目前"西高东低"的演化规律。另外,通过系列图件的编制与建库,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基础图件数据。  相似文献   

15.
在海洋渔业中 ,存在着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 ,这会引起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 ,进而引起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渔民对其行为的预期存在风险 ,因而他们总是试图规避风险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人们的风险规避行为可能带来海洋渔业资源过度使用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bundance of both fishery and wave energy resources in offshore sea areas, a novel floating platform with a heaving buoy-based wave energy converter(WEC) assembled with a set of net cages is presented in this work. The floating WEC system provides a power supply, while the net cages are used for aquaculture. It is designed to have an independent and self-operation breeding func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in a wave tank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net cages, draft depth, and power take-off, 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wave energy capture. Incident waves with short periods cause intense interactions that allow the device to undergo large relative motion. The draft depth c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wave period rather than wave height.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response amplitude operator of the device and determines its resonance scop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uld provide reliabl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on phase differences and the design of two-body WECs.  相似文献   

17.
The fluctuation in Ommastrephe bartrami yield from 1995 to 2001 in the North Pacific was shown obvious, on whi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data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lorophyll-a (chl-a) and statistical produc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cool water and low food abundance caused by abnormal Kuroshio resulted in the reduction in abundance of O. bartrami, which was worsened by excessive catch and the unawareness to local fishery resources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砂石料的需求巨大, 海砂的开发成为当前的热点。琼州海峡东口海砂资源丰富, 资源潜力概算可达数十亿方。依据前期调查数据, 选取含泥量、含砂量、粒级、海砂厚度、水深和离岸距离6类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 对琼州海峡东口的海砂进行了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经计算将研究区分为开发适宜性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 其中浅滩区域海砂规模大、质量好、水深浅和开采环境影响小, 其开发适宜性最佳。分析了不同的指标对海砂开发适宜性的影响, 在浅滩区, 厚度和含砂量指标贡献较大; 在近岸海湾, 环境影响是主要因子; 在琼州海峡深槽区, 水深条件则成为海砂开发的主要限制条件。根据海砂资源的特点, 建立了以资源自然属性、开发技术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和行政管理为主要因子的海砂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 具体工作可选取不同的指标开展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海砂的开发利用和其他区域海砂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区域渔船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使得海洋空间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以渔业资源占主要比重。为了对渔业资源监测与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本文通过对南海及周边国家2018年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南海区域渔船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① 2018年南海及周边国家渔船以区域性分布为主,集中在中国和越南沿海岸100 km以内区域,在秋季11月捕捞活动频繁,全年渔船平均活动强度白天大于夜晚,16:00 PM 时达到最大渔船活动强度; ② 中国在广东省、广西省和海南省各主要港口渔船活动强度呈现聚集性点状分布,渔船活动强度多大于100,部分港口附近海域呈条带状分布,西沙群岛相较南海其他群岛渔船活动强度较大,除越南外其他周边国家靠近南海附近海域部分海湾和港口有聚集式分布,渔船活动强度都小于2; ③ 越南渔船区域性分布明显,在胡志明港口呈现稳定的块状聚集性分布,且一年四季活动强度变化趋势不大,近岸渔船活动强度保持在50~100,越南渔船在中国南海禁渔线内靠近海南省西南部有两处活动较强的块状分布区域,2018年全年在此区域活动频率占采样天数的87.71%,且平均每小时有7~10艘渔船在该海域活动,休渔期内平均每小时渔船数量大于5,给中国南海海域渔业资源造成巨大威胁。本文通过AIS数据研究分析渔船活动可为海洋空间规划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Wang  Yingbin  Zhang  Wei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1,39(6):2380-2387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Marine ranching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e of artificial fishery, and its construction aims at the sustainable utilis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