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在天津联合召开了跨断层地形变测量专题学术总结交流会。会议以短水准、短基线监测预报地震能力的评价和形变台(点)干扰因素与地震异常识别的研究为其宗旨。18个单位、5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耿达短水准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其他跨断层资料,对耿达短水准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耿达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异常为当地居民修建生活小区所致,不应视为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利用深水井水位数据、龙子祠泉流量资料及临汾地震台短水准所在区域内的长观孔水位资料,分析临汾地震台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整体变化状态,根据区域水位变化特征对临汾地震台短水准近年来出现的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地震台短水准测量场地周边区域地下水位在2011~2013年发生明显变化,与水准观测曲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水准异常时间滞后于水位变化2~3 a;而大范围水位上升尤其是浅水井水位明显上升主要是因为地下水开采量减少,非构造所致。水位上升引起平原区地面回弹的现象符合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即水位回升使孔隙水压力得到恢复,砂层回弹进而引起地面回弹,并引起短水准高差测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口水库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水口水库地震的序列特征;对库区短水准地形变资料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分析认为,水口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前期主要为水的诱发作用,后期与构造应力场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前北京大灰厂、牛口峪台站的形变异常是至今被认为较为可靠的异常。本文着重剖析了两台站短水准与连通管资料。讨论了温度与降雨干扰的特点与机制;通过各项资料的对比、人工降雨干扰试验,论述了异常的可靠性;采用褶积滤波的方法基本上排除了观测数据中的温度与降雨干扰;分析了异常的特点,说明了地震前后八宝山断裂带的活动特点。根据唐山地震前后大范围形变场的演化及某些模拟试验结果,提出了唐山大震中期形变异常的模式,说明了异常与大震的密切关系。文中进一步分析了两台的主要特点,对形变前兆观测,特别是对监视断层活动,观测地震前兆的工作提出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处理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短水准观测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排除干扰和提取地震异常的功能,且物理意义清楚,计算简便,可以作为观测数据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用模糊识别对唐山和大同地震前短水准异常分析后,发现震中位于高异常从属度区附近,且前兆异常的出现与地震活动异常有良好的相关性,震前还有明显的异常频次峰值。  相似文献   

7.
收集整理天津北部地区1990~2012共23期水准复测资料和GPS连续站资料,利用拟合计算方法剔除水准沉降干扰和GPS周期干扰,计算宝坻断裂和蓟运河断裂的垂直形变量,分析本区地壳垂直形变趋势。结果表明,燕山山前的蓟县-宝坻地区垂直形变形态受燕山隆起带控制,研究区南部主要受华北平原坳陷带控制|现今宝坻断裂活动以逆断为主,蓟运河断裂以正断为主,这两条断裂带的垂直形变趋势变化与华北地区地震有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8.
跨断层形变不同观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安丘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MD断层蠕变观测同期资料的变化特点、干扰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安丘定点短水准观测受温度和地下水位的影响,与温度负相关,与地下水位正相关;安丘基线与温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5;MD断层蠕变观测水平正交、斜交和垂直观测均受温度影响,MD断层水平正交、斜交长期资料与温度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9,但短时间MD观测与温度相关性比较复杂,观测到的地表形变超前于温度变化;垂直观测分量在不同的季节,观测值与温度相关程度不同.2)短基线和MD断层水平正交一致性较好,在场地合适的情况下可进行对比观测;短水准和MD垂直观测分量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特征,MD仪安装在半地下室的情况下,两者不适合进行同步观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仅就北京西北延庆县张山营短水准所跨断层两盘的岩石热膨胀性的测量结果,讨论了该处的热形变特征,从而使消除热形变干扰后的短水准曲线中的地震异常幅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上海形变固体潮资料干扰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上海形变观测记录到的固体潮资料,分析气压、雷电、洞室装修、仪器故障及环境等干扰因素对形变固体潮记录的影响,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短临地震异常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研究,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以捕捉临震的形变前兆信息,用于震前的短临预报。本文对以上三个步骤以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形变数据处理及提取形变前兆信息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预报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大面积水准及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首次系统讨论了山西断陷带的总体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活动构造带内,垂直差异运动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壳垂直形变测量精度要求高,复测周期短,测线需跨越地震活动带及深大断裂带,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复测路线在山区进行。在垂直形变分析资料中察觉山区复测高差之差,往往与地貌线成正比或反比(俗称正影或倒影),给地震趋势分析带来极大干扰。究其原因,除不对称折光差等干扰因素外,因瓦水准标尺的真长问题,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本文着重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提出若干相应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九五”期间安装在“山东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MD跨断层形变测量仪资料的干扰因素、变化特点及其与水准、基线观测的一致性 ,探讨了其映震能力及断层运动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水平摆倾斜仪实测记录资料,研究了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临震期的地倾斜波动现象。波劫是在地震发生前15小时开始的。这种波动现象可能是由震源在临震期向源外辐射的一种能量引起的,波动的方向性很强,面向震源区。它有可能是一种地震前兆,对临震予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在现有垂直形变资料(精度为10~(-3)~10~(-6))分析中,应用理论公式、回归分析等,排除其受“热形变”、地下水、干旱、降雨和气温干扰的方法;着重探讨了用稳定可靠的基岩点作依据、借辅助观测量建立近似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排除长线水准资料中土层点下沉干扰、地温和断层无震蠕动对台站水准,以及地表水位变化对面倾斜的干扰问题。用两倍噪声水平作噪声限来鉴定余差中的信息、捕捉地震前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初期为监视地震活动,所建的跨断层短水准测量标志,多数埋设在第四纪黄土层中。事实证明松散的黄土层受周期性变化的气象因素干扰较大。为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条件,我区安邱形变站,于1982年将跨沂沭断裂带的安邱——莒县大断裂的短水准标志,更换成钢管基岩标志。现就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形变观测干扰识别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收集整理了山东省数字化形变台自观测以来的固体潮分钟值资料,论述了气压、雷电、洞室进入、仪器故障及附加载荷等干扰因素对数字化形变高频记录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短临地震异常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测量资料,就场地布设的总体设想、两条短基线布设方案的比较以及跨断层测量资料的应用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以期使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工作更趋完善,在监测断层现今活动和地震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流动测量资料,总结了越南莱州地震(1983)的形变异常,说明了该手段的监测预报作用,且阐明在地震预报中,须用形变场与形变传递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与地震有关的、大范围内的形变异常及某些断裂不产生异常的原因。同时,分别计算了莱州地震、禄劝地震(1985)以及澜沧、耿马地震(1988)前各断裂的位移矢量,反推出大震前应力方向的变化,从而说明该手段在研究应力场动态变化中的作用。本文还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