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自转、断层形变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地球自转、断层形变和地震活动三者各自的活动性规律进行了比较,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几点新的认识:1)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壳形变相关,近30年来存在准10年周期的变化,但相关成分在总的形变信息中比重很小,呈弱相关;2)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日长变长、华北地震活跃,据此认为目前华北处于非强震活动期;3)强震中短期前兆在形变资料中有较好的显示,但在地球自转资料中不会出现特定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4)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壳形变可能是同源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有互补性;5)华北最近的两个地震活动高潮期与地球自转变化的10年以上周期相关,认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有关系,但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对应关系。同样是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因不同区域地壳与地幔的耦合关系不一样,速度变化对不同区域地壳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中国和全球大地震能量释放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根据中国大地震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对变化曲线的中段,我们推测,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有可能发生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利用波形资料及地震目录分别计算2021年泸县MS6.0地震前视应力与b值,分析震源区的应力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和统计参量P对地震前中小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震源区的不稳定性。结果显示,震中周边区域ML3.2~3.9与ML3.5~3.9震级档视应力在震前7 a多呈现上升变化趋势,主震前视应力达到早期的2倍水平。b值在震前经历7 a的下降变化,从2014年的1.2下降至2020年的0.8。视应力与b值在震前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反映了震中附近地区应力增强的过程。震中附近ML≥2.0地震P值在2020-08~2021-02期间低于1%,表明在泸县MS6.0地震前约0.5 a震源区的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显著相关,此时震源区地壳介质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气象异常等。这些因素对地壳产生了附加垂直力,后者引起局部地层弯曲,进而导致应力集中、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改变乃至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扼要综述了国内外近四年来大地测量研究与应用的重要进展(主要侧重于地壳形变与地震领域)。现分以下六个方面阐述:大地测量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地壳形变监测;地球自转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现代板块运动及其新的全球模型;地震形变实例研究;未来的发展与任务。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所以地表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实际上都是转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大陆离极运动的原因,由此而产生的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计算表明,极移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天马台跨断层垂直形变和地震前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天马台跨断层定点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对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马台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空间上,断层活动具有位置差异性。E-W测段活动速率最高,S-W测段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认为5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省境内1972年以来两次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利用速率面拟合法研究福建省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探讨这种运动的地球物理意义。资料分析表明,本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带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强震活动地点则又受到与这些新华夏系构造交汇的次一级的东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和环状构造活动的制约;在主要构造断块的交接带上则表现为较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的差异性,差异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与本区地震活动的分布特征有着良好的一致性,且地震均落在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变化较大的地区或其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VLBI观测资料解算地球自转参数的精度,根据VLBI观测原理及其误差方程,分别利用2020年VLBI观测数据及CONT17连续加密观测的XA、XB两种频率通道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并以EOP14 C04序列作为计算外符合精度的参考序列。结果表明,VLBI观测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各分量的外符合精度均能满足高精度要求,比较解算结果与同时段GPS连续数据的解算结果发现,两者精度总体处于同一水平;CONT17观测的XA、XB两种频率通道数据解算极移时精度相当,但前者在稳定性及解算UT1-UTC序列精度上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印尼8.7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1900年以来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8.0级以上地震与川滇地区5.0级以上地震作了统计、对比和分析,并利用跨断层位移流动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部海域8.7级地震前后,川滇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1~3年内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1~2年内发生6~7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1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至少两次;纬度27°以南地区可能是未来1年内发震的危险地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可能预示川滇地区强震活跃期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1.
分别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4年多期GPS观测获取的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负位错反演模型,研究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和闭锁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强震记录,分析这几条断裂的地震危险性。结果显示:1)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滑动速率受汶川地震影响有所减弱,小江断裂滑动速率在汶川地震后基本保持不变;2)则木河断裂中段和小江断裂的断层闭锁程度受汶川地震影响而显著加强,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的西昌和巧家以北区域的闭锁程度基本不受汶川地震的影响;3)汶川地震发生前后,安宁河断裂的石棉-冕宁段、则木河断裂的西昌与巧家以北区域和小江断裂的通海-建水段闭锁深度均在20 km以上。结合历史强震记录和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三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断层段。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继哥白尼“日心说”理论,用一种新天体演化论揭示金星逆转是视运动,金星的真正运动是在内能释放、磁场减弱;体积增大、自转速率减慢;旋转轴趋于直立、公转轨道接近正圆;从自转天体向无自转天体(惰性天体)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天体是在物质聚集下形成,能量释放中发生演变(衰亡),所有的天体都将遵循这种规律。故本研究以水星向同步自转天体演化,月球恰是颗同步自转天体,金星向无自转天体演化为据,论证了金星自转是正转而不是逆转,同时通过模拟实验也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这都充分说明金星逆转违背了哥白尼体系(Copernicansystem),而传统以地球为中心的认识应该废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章动坐标系,建立了弹性地球自转极移和章动的联合动力学方程,进而改进了对传统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描述。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具有综合性强、易于理解及可同时求解极移和章动的特点。在顾及到5阶岁差章动力矩的情况下,给出了弹性地球CIP轴的定义及其极移、岁差章动的表达式,并发现奇数阶引潮力位产生的外力矩使得黄经章动和交角章动出现了异向项(即:黄经章动出现了cos项,交角章动出现了sin项),这是以往理想弹性地球自转理论中所没有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14.
把地球考虑为在径向上由n层具有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物质所组成的球体,由此出发,推导了计算地壳中由地球自重、匀速自转、天体引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公式。对由地壳和地幔以下物质所组成的二层体情形进行了详细推演,数值计算表明:作为诱震因素,天体引力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似乎比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丽江台OSG超导重力仪在2021年漾濞M_(S)6.4和玛多M_(S)7.4地震前后的连续观测数据,使用调和分析提取重力残差时间序列与同震重力变化信号,利用球形地球地震位错理论计算2次地震在丽江台引起的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漾濞和玛多地震同震重力变化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观测值分别约为-4.37 nm/s^(2)和28.57 nm/s^(2),对应的理论值分别为-0.19 nm/s^(2)和0.24 nm/s^(2)。探讨地下水对重力变化的影响,发现其重力效应与地震的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处于同一量级。对比丽江地区同时段GPS观测的30 s采样数据与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发现2次地震前后的同震位移突变幅度远小于重力变化幅度,表明超导重力仪受到地震脉冲信号的影响,导致其重力变化观测值在2个地震发生期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万有引力和向心力在行星公转和自转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指出地表任一质点随同地球自转所作的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较之离心力更为实在的外在动因,并认为该动因是由地球引力所提供的。最后对向心力在地壳形变和地球动力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地幔对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水准资料,计算不同场地年均形变速率和断层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断层年变速率和Dc空间分布等值线变化,揭示汶川地震前后断层活动规律、区域应变、应力场的能力聚集程度,进而探讨汶川、芦山两次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断层活动性,年均形变速率由震前<1 mm/a,到震后最大达10.01 mm/a;汶川地震的发生对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汤家坪、西昌场地影响较大,年变速率显著增加,断层活动性得到加强;2)汶川地震发生前,龙门山断裂东北段存在Dc高值区,随后Dc值逐渐减小,汶川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应力累积背景;汶川地震发生后明显改变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Dc空间分布,加速形成围绕双河场地的Dc高值环绕区,而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高值与低值交界区域,空间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 ,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 ,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 ,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 ,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 ,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动力学、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跨断层短基线年周变并非由基线尺温度改正不合理以及地球自转引起断层年周期活动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岩石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所造成的。 文中通过钢轨热胀冷缩这一常见的物理现象,结合大量基线资料和岩石力学知识,阐述了断层同盘岩石的端部效应与断层两盘岩体在裂缝处的双倍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基线正、负年周变。文章最后总结了年周变的规律,对其在地震、地质、测绘等部门的用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