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曲流河复合砂体的沉积模式、级次和中低渗透性构型界面影响储层流体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R13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研究方法,建立构型界面地质模型,分析构型界面特征,研究曲流河复合点坝级别构型界面的渗透率与几何形态对注采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识别复合砂体构型地质模型能够反映物源变化和构型界面分布特征,砂体构型界面渗透率权重接近0时,阻隔作用显现;单河道级别界面长度超过3倍井距时,阻隔作用影响显著;界面纵向完全隔断整个油层时,有阻隔作用.该结果对河流相砂体特征研究及剩余油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流相地层细分对比一直是个难点,目前主要使用的对比方法为基准面旋回对比和沉积旋回对比,两者一为动力成因,一为表现形式。基准面旋回对比具有较好的等时性,其中长期旋回和中期旋回可以通过沉积组合来识别,但短期旋回受到异旋回影响难以识别。在开展地层对比时,采用基准面旋回对比和沉积旋回对比有机结合、分层次逐级对比的方法,以最大洪泛面位置发育的分布稳定的泥岩为标志层划分油层组;根据砂体叠置样式划分中期旋回对应砂层组;在中期旋回约束下,充分考虑相变特征,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作为指导、以沉积旋回为重点划分小层。以南美E油田白垩系储层为例,采用此方法将储层划分为2个油层组,9个砂层组和50个小层。通过此方法划分的地层格架内砂体平面展布与工区背景物源方向基本一致,比较精准。   相似文献   

3.
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一区油气储层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搞清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充分利用研究区丰富的岩芯、测井等资料,对沙二下亚段三、四砂组河口坝储层的垂向级次划分、单一河口坝识别及发育特征、垂向演化规律等开展精细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坝储层发育5级构型界面,其中五、四级界面的成因类型分别为洪泛泥岩、砂体披覆泥岩,三级界面的成因主要为物性差异沉积、成岩钙质砂岩,并进一步细分为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3类;三级界面中泥质夹层的横向连续性好于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延伸距离为300~800m,沿河口坝进积方向,在坡折带处夹层倾角最大可达8°,至湖盆内部夹层倾角一般小于2°,沿垂直于砂体推进方向,夹层倾角一般低于1.5°;储层顶面高程差异、坝间沉积、坝缘侧向交错叠置、曲线形态及砂体沉积厚度差异是单一河口坝侧向边界的4种识别标志;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沉积砂体间叠置关系,决定了河口坝砂体的沉积厚度及储层物性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商河油田及相似油田开展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 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差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该量化关系为指导,预测出井点水淹厚度系数和水淹厚度,进而根据各井点水淹厚度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利用水淹厚度图对小层平面、层内剩余油进行了定量预测。经过10口新钻调整井的验证,剩余油厚度预测误差一般小于30%,具有较高的吻合率。   相似文献   

5.
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莉  芦风明  范志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2):71-76,90,127,128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叉验证方法,分析河道砂体多级次界面及构成单元的定量几何特征,建立河道砂体构型定量模式,进行砂体构型分析及三维建模,以及研究区储层构型表征与建模,分析深化辫状河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长垣北一区断东西块储层精细描述存在河道砂体平面组合多解、边界不确定等问题,利用基于地质模式的地层切片技术,结合地震和测井曲线等资料,采取"井点微相控制与地震属性平面预测协同分析"方法,开展高Ⅰ油层组前缘相河道砂体的精细描述,研究储层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河道砂体主要呈枝状和条带状分布,河道宽度多为60~100m,网状河等较宽的河道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同一河道中砂体走向和规模变化较大.优化编制研究区D井区高Ⅰ6+7小层补孔压裂措施调整方案,日增油7.3t.该方法在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挖潜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该研究可以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地质建模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反映地质认识的地质模型,并对储量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储量是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一个油田科学合理的开发往往需设计乐观、推荐、悲观三个方案,分别对应着乐观、推荐、悲观三个储量,即储量的P10,P50,P90。渤海J油田正处于开发的前期研究阶段,井点资料少,储层的纵横向变化快,储量不确定性强,而如何优选储量的P10,P50,P90成为决定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一环。该文通过构造、储层及油藏特征的分析首先确定了影响该油田储量的5个不确定性因素,即:构造幅度、油水界面深度、孔隙度下限、泥岩主变程、泥岩次变程,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范围,通过地质模型的建立对各个不确定性因素开展敏感性分析,确定油水界面深度、孔隙度下限、泥岩主变程是影响储量最大的3个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J油田的储量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优选了储量的P10,P50,P90。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中命名混乱、级别不对应的现状,充分调研国内外构型分级方案,分析了各分级方案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南堡油田,提出了界-系-统-组-段-油层组-砂层组-小层-单砂层-单成因砂体-单一河道砂体-砂体内部大型底形-大型底形内部的增生体-层系组-层系-纹层的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依据南堡油田目前开发现状,重点阐述了单砂层、单一成因砂体、单一河道砂体的沉积成因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分级方案,可将以往认为大面积连续发育的河道砂体细分为多个单一河道砂体,为储层精细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相似文献   

11.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ZJ1-2L储层以滨海临滨环境的沿岸砂坝和下临滨席状砂沉积为主,该区钻井分布少、典型地震相标志少,储层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减薄至小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砂体边界的确定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实施。面对常规储层预测技术手段受限的问题,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思想,首先用分频解释技术确定了等时沉积参考面,并通过Wheeler变换,在研究区层序地层等时格架的基础上制作了一系列地层切片,通过对地层切片的解释及域演观察识别出了砂体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分频反演技术,精细刻画出了ZJ1-2L油组砂体平面分布范围。开发实施结果表明,该技术刻画的砂体范围与实钻结果有很好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2.
??????2003??6????????????????????????????????????????????????????????????????м?Ъ???????????????????????????????????????????????渽??????????λ?????????2?????????Q????????????;ML??2.0???????????????????????????????????????????????????????????????????????????????????й???,??????????????????????????????????????????????;??????????????????????????????????????????????????????????ж????????????λ???????μ?????????????????????????????????????ú?????????????????????????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河道砂体建模方法中,基于目标建模的方法难以条件化,多点地质统计学难以再现连续河道砂体的形态,导致建模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油田生产。深度生成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可以生成足够精确的河道砂体模型,能再现复杂的河道砂体形态,很好地满足井点条件,弥补了传统建模算法的不足。在建模过程中,首先基于目标模拟方法与计算机匹配操作建立了20 000个河道砂体模型与对应的条件集,并结合变分自编码(VAE)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理论,建立深度生成模型,其中包括分类器、编码器、解码器与判别器。将条件数据与真实模型输入深度生成模型中得到对应的河道砂体模型,通过大量的训练建立了可以生成满足井点条件的河道砂体的生成器,最后将井点数据输入生成器中建立相应的河道砂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深度生成模型建模算法与传统建模算法相比不仅展现出了连续、清晰的河道砂体,并且在给定的条件下可以生成多个河道砂体模型。该建模方法克服了传统河道砂建模方法的不足,为河道砂体储层建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建立的河道模型可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姬塬地区主力开发层系的长81油层组,其砂体的交错叠置关系严重影响该地区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了研究长81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其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立足于长81油层组的砂体形成机理,综合沉积、测井等资料划分砂体结构类型,刻画砂体的横向交错和纵向叠置关系,进而厘清砂体结构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的砂体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孤立箱型和孤立指状型,其中叠合箱型砂体含油性好,是油藏主要储集体;齿化钟型和孤立箱型砂体顶底含油性差,中部含油性好且均匀;孤立指状型砂体物性和含油性均较差。该地区的砂体结构与有利区分布具有显著关系,叠合箱型砂体发育地区多为Ⅰ类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姬塬地区长8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X气田位于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主要目的层H4层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气田地震资料主频较低(25 Hz),而H4层埋深较大(3 300~3 400 m),储层低孔低渗,常规地震反演预测砂体厚度吻合度较低。针对X气田三维地震资料全覆盖及钻井较少的特点,通过地质模式指导下的正反演结合设置虚拟井来弥补SVR(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算法中样本点的不足,通过提取地震属性并优选表征砂体厚度的敏感属性,利用SVR算法进行多属性融合,完成了H4层砂体的定量预测。基于储层预测成果,提出H4层为浅水三角洲曲流型分流河道沉积,并进一步完成了砂体沉积模式解剖,成功指导了开发调整井部署,实钻砂体厚度与预测砂体厚度吻合度高达84%以上。探索得到了海上少井条件下地质模式约束的SVR算法储层定量预测方案,对X气田中深层分流河道储层完成了精准预测,亦对同类型油气田的储层描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露头研究对认识地下地质情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露头揭示的沉积规律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地下同类型的沉积特征。以克拉玛依油田黑油山露头区35剖面为例,采用RMS地质建模软件的基于目标的Composite方法,确立建模基本目标体,评估多期河流沉积的形态规律,建立与露头认识一致的辫状河砂体的空间展布模型。研究表明,通过Composite方法多次迭代得到了辫状河多期河道侧积与切割的理想结果;通过目标函数和接收概率的退火模拟方法能够解决辫状河和三角洲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收集到的日照市海岸带浅地层剖面测量调查资料,把多条浅地层剖面中出露的古河道断面推测性地连接起来,重建了以往的古河道体系,综合分析了日照市海岸带古河道的分布特征。日照近海区域存在一个主干河道呈SW-NE走向的梳状河道网,古河道形成于距今约4.4万a的末次冰期。古河道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及后期的海平面上升、潮汐改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末次冰期,研究区内气候湿润,河流流速较大,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较强,长期侵蚀作用形成下切古河道,在古河道中容易形成淤积较多河流携带的砂体。古河道断面形态主要呈U形、V形、W形、箱形和倒梯形。主干河道北西侧,分支河道较密,南东侧分支河道较稀疏。主河道长约40km,横截面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变宽,最宽处达4km。分支河道多数以NW向为主,少数为NE向,长度介于8~20km之间,宽度约为1~3km。古河道主要位于16~24m水深的闭合深度以外区域,对其中的砂体经过粒度筛选可作为将来进行人工抛沙的砂源。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3地层底界面、Q地层底界面、N地层底界面分布模型和第四纪断层模型。以第四纪断层模型为基本骨架,以近地表地层分布为主要分层,模拟Q-Q3地质体、N-Q地质体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情况,系统反映近地表N地层底界面至Q3地层底界面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单砂体级精细井间连通关系制约复杂断块油田的开发,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为指导,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海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简称南二段)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刻画单砂体级沉积微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南二段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和厚度增大;反之,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和厚度减小.有利砂体主要分布在可容纳空间较小的中期基准面旋回附近.该研究成果为类似区块精细油藏描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