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反射波和折射波的 V S P C D P 同时成象方法,通过模型资料试算证实,对于大偏移距与深度比 V S P 资料或速度梯度大的 V S P 资料,反射波和折射波 V S P C D P 同时成像方法行之有效,而反射波 V S P C D P 迭加方法会得到错误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一种能增强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新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进行了研究。目前模拟零偏移距剖面常规方法存在需要精确宏速度模型及不能对地下反射界面产生最佳照明的问题,而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具有完全数据驱动、与宏速度模型无关、能够产生对地下反射界面最佳照明及提高模拟零偏移距剖面成像质量的优势。针对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还未在国内工程地震勘探中进行广泛应用的现状,详细介绍了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基本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并使用一套人工合成断层模型数据及来自某高速公路段附近一条二维测线的实际工程地震勘探数据进行了测试计算。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在工程地震勘探实际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表明零偏移距共反射面叠加可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增强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改善模拟零偏移距剖面质量,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程地震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CT 计算中较常用的ART、SIRT 和LSQR 三种算法,用LSQR 算法对取自于断层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层析反演,其结果是,断层两侧介质速度差异明显,比较准确地确定了断层的位置,结果比较理想。最后,将层析勘探与折射波勘探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将两种方法进行联合反演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断层的滑移区和闭锁区,我们采用闭锁区存在一个负位错和断层两侧的地块相对运动相叠加的模型来模拟断层运动图象,并使用多期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确定断层的闭锁区。本文采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区的两期大地测量资料和部分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反演确定了该地区四条主要活动断层的运动图象,从而判断大理、祥云一带为断层的闭锁区,并以此作为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多次反射折射波影响地下地质目标体的地震成像。在鲁西南某矿地震勘探区内,由于第四系与侏罗系底砾岩直接接触,且第四系厚度薄,反射系数大,产生了多次反射折射波。该研究分析了多次反射折射波产生的机理,优化调整了勘探设计,采取规则噪音滤波、叠前多道预测反褶积、精确的速度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有效消除了多次反射折射波对有效波成像的影响,提高了资料信噪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在大秦铁路某隧道勘察中应用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查明地下地质构造、风化带分层等情况的方法和手段;并根据资料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工区地质资料等,对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层及塌陷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岩性的横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一直是地震勘探攻克的难点,主要原因是黄土层较厚、干燥松散,潜水位较深,地震波被强烈的吸收衰减,激发和接收条件极差,难以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地震剖面,达不到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山西河东煤田石楼普查区采用避开巨厚黄土层,沿沟谷布设炮、检波点弯线地震方案,不但获得质量较高的地震剖面,达到地震勘探的效果,而且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了勘探成本,但是弯线地震勘探受沟谷走向及弯曲程度影响,造成地下共反射点离散,影响剖面叠加效果,易产生地质假象,为保证地震剖面的真实性,需从采集和处理2方面控制炮、检波点的分散范围。  相似文献   

8.
复杂断块构造具有断层复杂,小断层广泛发育,断层识别难度大,储层分布及连通性复杂,地震成像不清、资料品质较差等特征。对于此类问题,常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断层解释精度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EDF解释性处理技术,将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融为一体,以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断层的识别能力。断层EDF解释性处理技术是利用扩散滤波和中值倾角滤波相结合的断层增强滤波方法来提高资料的信噪比,突出断层和地层的接触关系,再在滤波后的地震资料数据体上进行分频处理,选择最佳成像频带,突出识别不同规模的断层。通过在涠洲A油田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断层模型在火山区形变和重力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腾冲火山区1998~2002年的垂直形变和重力测量资料,应用多元Mogi模型对测区的等效岩浆房位置及大小进行了反演计算,得出了最佳拟合值。但当对形变和重力资料联合分析时却发现:实测重力数据比用球形Mogi模型计算所得的值要大得多。为了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提出了断层模型。当岩浆沿断层上升时,充填了断层中原先存在的大量空隙.因而可以只对重力产生影响.而不对形变产生影响。为此沿断层积分得出上升岩浆所产生的重力异常,其结果与实测重力资料拟合得较好。同时断层模型也对负的岩浆源(即岩浆的流失)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浅部反射资料的缺失,对确定浅部断层的位置及性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直立长方体组合模型以及坐标旋转理论,对铅垂断层向错引起的重力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计算深度为1、5、10 km的铅垂断层在单一方向上、两个方向上向错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当断层在单一方向产生向错时,以左端点为基点的W1、W2向错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场均呈现以断层为轴线的对称分布|以中点为基点的W3向错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场构成四象限反对称分布。当断层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产生向错时,以左端点为基点的W1W2向错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场呈现以断层为轴线的对称分布,整体显示W2向错起主导作用|以中点为基点的W2W3向错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场呈现非对称分布,整体也显示出W2向错起主导作用,断层附近的扭错现象为W3向错的作用。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加,断层向错引起的地面重力变化值递减,但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2.
设计适用于人工地震宽角折射/反射测深数据,以走时残差为阈值迭代计算一维速度结构的线性反演流程,并编制相应程序LIAE1D。其特点:1)建立自适应的初始模型|2)运用广义逆矩阵法求解线性方程。该方法和程序可行有效,其结果可为后续二维反演提供较为优化的初始模型。  相似文献   

13.
??????????????????????/??????????????????в??????????????????????????????????????????????LIAE1D???????1??????????????????|2?????ù????????????????????÷?????????????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质断层三维建模及可视化领域中现有技术存在的模拟断层局限性、插值困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断层表达式方法建模方法。首先,以地质断层构造的形成机制为理论依据,分析构造断层表达式所需要运算对象和算子,构建表达式规则,并运用上下文无关文法对表达式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然后,对断层原始勘探数据进行规范化,形成构建断层表达式所需要的断层二维数据表,从中提取构建断层表达式的运算对象集合和算子集合,形成断层表达式;最后,对断层表达式进行计算,形成断层地质体抽象模型,并结合相关勘探数据运用相关算法及图形库等工具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实验以包含多条断层的达连河地质体数据为基础进行实验验证,建模结果与真实地质情况符合。实验结果表明,断层表达式建模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问题,避免了对地层断裂区域的插值运算,从而解决了插值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质模型可直观展示金矿床地质特征,在数据提取、分析上更加方便、准确,便于研究金矿床地质特征,深化成矿规律认识。夏甸—姜家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目前勘查深度已超2000m,勘查程度高,地质资料丰富,易于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本文在基于200余个钻孔资料建立夏甸-姜家窑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金矿床的三维空间特征。通过三维透明化分析发现,以往作为独立金矿床勘查、开采的多个浅部矿区,其主要矿体向深部连为一体,构成一个超大型金矿床。矿体品位×厚度的三维分布显示有2处矿化富集区。主控断裂在三维空间上形态变化大,构造产状变化地段为矿体富集部位。分析表明,矿化富集区与断裂倾角变化部位相吻合,且矿体主要富集在倾角较缓部位,认为探索深部构造三维形态可有效指导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0~2019年跨断层形变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总体呈左旋拉张运动,并具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运动特征;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正-逆断阶段性变化特征;滇南和滇西北主要表现为拉张运动。2)断层三维累积活动量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指标对断裂附近6级以上地震均具有明显的震前异常及震后趋势转折变化,可能与断裂附近强震孕育-发生、同震及震后调整等影响有关。3)通过分析跨断层综合指标可知,川滇地区需重点关注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则木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分析现有复杂断层及倒转褶皱3维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GTP)的3维交互建模方法(岩柱体分区RPBP建模法)。文中定义了岩柱体、界限三角形两个重要概念,RPBP法可以通过构建断层界限三角形,将复杂断层系转化为多个简单断层系,然后采用构建简单断层系模型的方法来实现复杂断层系的3维建模;而对于倒转褶皱,RPBP法则通过构建褶皱轴界限三角形避免数据局部重复和冲突,使GTP建模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便捷可靠地实现含多断层相互切割、倒转褶皱等复杂地质体的真3维建模。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3地层底界面、Q地层底界面、N地层底界面分布模型和第四纪断层模型。以第四纪断层模型为基本骨架,以近地表地层分布为主要分层,模拟Q-Q3地质体、N-Q地质体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情况,系统反映近地表N地层底界面至Q3地层底界面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MAI)????InSAR???????????????(?????????λ?????????λ??????У?????)?????????С?????????????????????α?????2003??????Bam??????????????????л???????????????????????(AZO)???λ???α???????ο???????????????????????α????????????????????????MAI???λ???α????????????Ч???AZO??????????????????α??????л???????????????????????????????????3??????????????????2.7??4.1??3.2 cm??  相似文献   

20.
总结基于形变资料的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物理模型发展过程,并对当前形变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出基于形变资料的强震综合预测思路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建议从形变监测角度解决典型构造区密集观测与通用大地测量模型的构建问题;从科研角度开展高分辨率应力/应变场获取方法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深入研究并获得我国地壳粘滞性结构分布,强化研究活动地块/典型构造区的变形机理,开展断层滑动速率、闭锁程度/滑动亏损分布的可靠获取方法及模型研究,强化典型部位连续观测异常模式识别及机理研究。监测和科研的核心问题是为断层变形机理提供有效的观测约束并构建定量力学模型,相关工作是深入理解地震过程和推进强震物理预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