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室内水泥池及活饵培育配套技术进行尖吻鲈苗种阶段工厂化育苗。投放刚孵化出膜的仔鱼160万尾,经室内池8d的培育,成活率为90%;经13d的培育其规格超过1cm,成活率为56.9%;经24d的培育平均规格达2cm左右,平均成活率为50%,共育出80万尾。苗种生长快,体质健壮,成活率高。关键技术是:基础设施配套;采用不同活饵,做到适口、及时转化、足量;定期过筛分级培育;水质控制良好;注意防病。2cm以上鱼种阶段采用多种方式培育,经15~20d的饲养,规格达3~4cm,平均成活率为65%~75%。  相似文献   

2.
河口捕获平均全长2.5cm的天然花鲈苗种,分二阶段进行培育。第一阶段是流水淡化驯养:包括淡化、暂养和驯饵;第二阶段是分级培育,每隔4~6d分筛分级一次,直至4~6cm的鱼种。试验总成活率是55%。  相似文献   

3.
从北部海沿海采捕的日本鬼You(Inimicus japonicus)亲鱼,经暂养后进行催产,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310-μg+DOM5mg或HCG600~800IU+LRH-A330~40μg;雄鱼注射同样药物,剂量减半。共采卵109万粒,平均受精率89.0%,平均孵化率为90.0%,共培育出体长1.8~2.8cm的幼鱼26.8万尾,平均成活率30.7%。  相似文献   

4.
大珠母贝人工苗工厂化分组标粗;室内养殖54d,贝苗平均壳高从入池时6.61mm增长至13.08mm,最大为14.25mm,平均成活率31.9%,最高达49.8%。试验结果初步表明:1.大珠母贝岸上室内工厂化养殖不但可行,而且也将是解决当前海上养成困境的一条出路;2.发现自然海区中也存在饥饿死亡现象及死亡潜伏期,反映出海上养殖高死亡率的复杂性;3.人工配合饲料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贝苗的增长率和成活率,显示出广阔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5.
九孔鲍室内流水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陆上室内流水养成池和育苗池进行集约化养鲍。每个养成池7.0m×5.0m×1.8m,放鲍笼1254个,每笼放养壳长2cm的九孔鲍40 ̄45只,投喂新鲜江蓠。经8 ̄10个月的饲养,鲍壳长可达6cm,成活率达70% ̄85%。  相似文献   

6.
以综合催熟措施和移植精荚手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解决了鱼塘产斑节对虾催熟效应期长,产卵率低,易蜕壳失去精荚等难题。使用278尾雌虾,催熟率达90%以上,在40d内共产卵608层次,卵量18530万粒,孵出无节幼体11998万尾,平均孵化率64.7%,平均每尾雌虾孵出无节幼体43.1万尾,育成商品虾苗1028.5万尾,育苗平均成活率13.6%,试养成活率57.1%。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大批低产老化虾池的改造和可持续生产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自然生态养虾新模式。利用长期不能清淤的低产老化虾池和已造成生态失衡的虾池,实行疏放苗,精管理,综合利用、立体开发,混养、轮养。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周期为 80~90 d,对虾成活率60.5% ~76% ,体长达10.1~13.2 cm ,平均体重 17.2~19.2 g/尾,饵料系数 0.77~0.80,平均产量 645~780 kg/hm 2,鲻鱼产量 420~465 kg/hm 2 。整个养殖过程虾池的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基本符合要求,从而使对虾养殖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8.
以综合催熟措施和移植精荚手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解决了鱼塭产斑节对虾催熟效应期长,产卵率低,易蜕壳失去精荚等难题。使用 278 尾雌虾,催熟率达90% 以上,在40 d 内共产卵608 尾次,卵量18 530 万粒,孵出无节幼体11 998 万尾,平均孵化率 64.7% ,平均每尾雌虾孵出无节幼体 43.1 万尾,育成商品虾苗 1 028.5 万尾,育苗平均成活率 13.6% ,试养成活率57.1%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土壤饱和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在江汉平原杨林尾-陆溪口地区分别采用 Guelph入 渗仪 和 改 进 的 TST-55型土壤渗透仪开展了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实验。结果表 明:采 用 Guelph入渗法在粉砂质黏壤土中测得冲积物饱和渗透系数相对较大,数量级在10-2 ~10-1之间,最高达到7.50×10-1 m/d,最小为1.40×10-2 m/d;湖积物饱和渗透系数在1.86×10-3 ~4.99×10-2 m/d之间;而残积物的为6.05×10-3 m/d,相对较小;同为粉砂壤 土,相同水位埋深条件下甘蔗地和小麦地(同 为 耕 地)的土壤饱和渗透系数明显比林地的大,这与土壤翻耕及根 系、虫孔发育等有关;在相同水位埋深条件下,粉砂壤土的土壤饱和渗透系数普遍比粉砂质黏壤土的大,主要是因 为粉砂质黏壤土比粉砂壤土的黏粒比重大、孔隙比相对较小的缘故。室内变水头达西法和 Guelph入渗法测得的土壤饱和渗透系数分别介于5.43×10-5 ~2.10×10-3 m/d和1.57×10-3 ~7.50×10-1 m/d之间。室内 变 水 头 达西法所测结果明显偏小,主要原因包括:①Guelph入渗法进行现场原位测试时,土壤有效直径相对于室内变水 头达西法使用的环刀直径要大得多;②室内变水头达西法所用土样为单一岩性,而 Guelph入渗法为原位土层,常 常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③Guelph入渗试验期间恰逢雨季,地下水位埋深小,当支持毛细水带接近地表时,Guelph 入渗试验将受支持毛细水的影响,从而使 Guelph入渗法所测得的结果产生误差。   相似文献   

10.
对观音山水库水化学、浮游生物及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1)库水属S、中营养型,含盐量很低;营养元素N/P平均95.6,磷是限制性因子。2)浮游生物量平均4.5247mg/L,其中浮游植物量平均3.0606mg/L,以硅藻、裸藻和甲藻占优势;浮游动物量平均1.4641mg/L,以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分别占69.2%和30.2%。(3)鱼产力为1128kg/hm2,鲢、鳙、鲤每公顷放养尾数分别为922、645和470(都在13.3cm或13.3cm以上)。(4)提出渔业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水泥池用淡水和海水培育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鱼,研究两种培育模式下美洲鲥的生长。结果表明,美洲鲥仔稚鱼可较好地适应海水培育环境,经33 d的培育,淡、海水培育模式下美洲鲥平均全长日增长分别为0.965 7 mm和0.922 0 mm,前者略高于后者;成活率分别为70.3%和74.7%,海水培育模式成活率略高于淡水培育模式;仔稚鱼培育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分别为Y=9.614 3+0.500 7 X+1.326 6 X2和Y=9.478 3+0.558 4 X+1.038 0 X2(Y为全长,X为日龄)。可见,两种培育模式生长差异不显著,只要生产条件许可,均可采用淡水或海水培育美洲鲥苗种。  相似文献   

12.
三角帆蚌流水式人工育苗,采用亲蚌自然授精,静水采集钩介幼虫,流水育苗。在育苗室周围设防护堤,室内各育苗地用砖叠成,砖块间留有缝隙,使之成为一个有微流的水环境。以体长10cm的鳙鱼采集钩介幼虫,作为宿主鱼。流水育苗操作简便,效果较好,每个小池(1.44m2)可培育稚蚌5000~6000只,高产者可达1万只。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为21.4℃—31.2℃,盐度为27.2‰—36.3‰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企鹅珍珠贝培育附壳珍珠的研究。经287天的育珠,成活率87.5%。在收获的15个母贝中,植入直径为7~10mm的珠核47粒,佛像模型2个;收获附壳珍珠40颗,佛像2个,留核率达85.7%。其中商品珠35颗,商品珠率为83.3%。在商品珠中,珠色为银白色的16颗,占45.7%;金黄色的16颗(包括1佛像),占45.7%;污斑珠3颗,占8.6%。珍珠直径超过11mm的有5颗,10.0~10.9mm的有19颗,9.0~9.9mm的有9颗,8.0~8.9mm的仅1颗。抽测珍珠5颗,珠层厚度最大者862.5μm,最薄者562.5μm。  相似文献   

14.
1990年7月至1992年7月,连续三年投罗氏沼虾苗70万尾放入南渡增殖,回捕率达24.05%,最大个体588g,抱卵雌虾占捕获量10%;每年可捕到一定数量体长7~11cm、体重10~35g的罗氏沼虾。  相似文献   

15.
线纹尖塘鳢的胚后发育大致分为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期。初孵仔鱼仅2.875mm。前期仔鱼混合营养期短,仅2~3d。后期仔鱼为器官发育、奇鳍条基本形成期,历时10d,平均全长从4.31mm增至8.97mm。稚鱼为器官分化完毕,奇偶鳍条分节、鳞被形成期,历时27~29d,长至平均全长27.79mm。早期幼鱼鳞被等发育完善,进入生长时期。仔鱼开口饵料为150~200μm轮虫,其摄饵大小与口宽呈正相关。15mm后稚鱼可驯饵摄食人工混合料。对仔、稚、幼鱼的生长测定结果显示,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5289t-0.7354(r2=0.9720),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0.8236e0.1267t(r2=0.9611),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曲线回归方程W=0.0045L3.2527,b=3.2527,属匀速生长型。采用池塘培水,添加外源饵料生物系列,稚鱼全长15mm时开始驯饵。2002-2005年共培育全长2.2~3.4cm早期幼鱼523.7万尾,仔鱼培育成15mm稚鱼的成活率为26.8%,培育成早期幼鱼的成活率为75.7%。  相似文献   

16.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进行90 d的混养试验,研究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养小规格点带石斑鱼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5.1%~23.2%,平均产量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9.0%~40.6%。随着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增加,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小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分别为0.4尾·m-2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66.25%%±7.24%、(1 181.0±101.8)kg,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提高5.46%,平均产量提高16.2%;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为0.2尾·m-2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52.04±6.11)%、(959.8±89.1)kg,但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下降8.75%,平均产量下降5.88%  相似文献   

17.
采用延绳式、浮筏式、立桩式在外海深水区进行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 artensii (Dunker)]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 11 个月的养殖,其成活率分别为延绳式 56.3% ,浮筏式 32.8% ,立桩式20.8% ,而同期在港湾浅水区养殖时,其成活率分别为浮筏式 28.8% ,立桩式 18.5% 。而且外海深水区养殖马氏珠母贝生长快,个体大,体质强,病害少,附着物少。此外,外海深水区延绳式养殖设施抗风浪能力强,是开发利用外海深水区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8.
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海水比重的变化对凡纳对虾亲虾人工殖活动的影响及换水对亲虾交配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剪眼柄,强化培育,控光,换水等技术措施,将凡纳对虾培育成熟并使之自然交配产卵,孵化出无节幼体;亲虾的平均产卵量可达16万粒左右,卵的受精卵化率可达80%以上,结果表明,适时换水可将亲虾的交配率从46%提高到79%,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适宜海水相对密度为1.016以上。  相似文献   

19.
大珠母贝术后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蚌复康(A组)、鱼蚌康复剂(B组)和盐酸普鲁卡因(C组)对人工插核后的大珠母贝进行术后处理,并经室内人工管养度过休养期。结果显示:术后成活率C组为70.0%,A组为60.0%,对照组为364%;留核率A组为66.7%,C组为57.1%,对照组为50.0%。表明蚌复康与盐酸普鲁卡因可以明显提高植核母贝的术后成活率和留核率;另外,休养期在室内度过也有助于提高留核率。  相似文献   

20.
大珠母贝术后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蚌复康(A组)、鱼蚌康复剂(B组)和盐酸普鲁卡因(C组)对人工插核后的大珠母贝进行术后处理,并经室内人工管养度过休养期;结果显示:术后成活率C组为70.0%,A组为60.0%,对照组为36.4%,留核率A组为66.7%,C组为57.1%,对照组为50.0%,表明蚌复康与盐酸普鲁卡因可以明显提高植核母贝的术后成活率和留核率;另外,休养期在室内度过也有助于提高留核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