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站仪断面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野外断面测量的角度出发,主要讨论全站仪在断面测量中的野外观测方法、数据处理思路以及相应的软件研制.  相似文献   

2.
综合测绘系统是新型的测绘手段,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库建立和图表自动输出全数据流程的工作方式。它由野外测绘工作站和室内计算机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野外测绘工作站完成野外观测读数的自动采集、实时处理、现场编码和记录存贮,并具有异步通讯和数据拷盘等数据输出形式。室内计算机处理系统依据野外数据编码和测站工作草图,对野外测量数据进行打印、计算、整理、图形编辑等数据处理工作,建立测绘数据库,最终输出形式多样、比例尺可变的地图和各类数据表册。  相似文献   

3.
姬洪亮  包欢 《测绘通报》2006,(3):24-25,53
测距基线是检定测距仪加乘常数的长度标准。利用变形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检定野外基线的稳定性,并运用Hannoner法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测距基线稳定性的实例解算。  相似文献   

4.
陀螺经纬仪逆转点观测数据随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转点观测方法是陀螺经纬仪传统观测方法之一,并已被应用到高精度自动观测陀螺经纬仪中。运用动态数据处理方法,对逆转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二阶自回归(AR)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逆转点观测数据中的随机干扰误差的影响,为自动观测陀螺经纬仪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标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不仅是陆面遥感的关键地球物理参数,也是星载光学遥感仪器基于地面目标的场地辐射校正重要参量,是影响定标精度的关键要素。传统野外地物多角度测量使用的观测设备,一般其结构较为复杂,重量体积较大,而且运输和组装过程繁琐,观测目标时容易受地形和交通限制,难以进行高效快速精确的野外测量。近年来,无人机由于其设备操作简便、运输和观测方式灵活等方面的优点,可作为新的观测平台应用于当前遥感试验中。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地表BRDF测量装置、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流程。利用多旋翼低空无人机和云台的组合,搭载野外地物光谱仪和跟拍相机,通过对地面目标多角度观测和高精度定位及角度控制,实现针对固定目标的多方位角和天顶角观测。本文采用上述设计方案和观测流程,在敦煌辐射校正场开展多次稳定均匀沙漠目标的多角度光谱观测试验,并利用实验观测数据,基于Ross-Li核驱动模型推算了场地BRDF模型参数,并与MODIS的陆表BRDF产品(MCD43C1)及反射率产品(MOD/MYD09)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开展野外实验,核验了这种新的BRDF观测手段的可靠性,获取的敦煌地表BRDF参数与MODIS遥感产品有良好的一致性,各波段的相对偏差在5%以内。本研究表明,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BRDF观测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地物目标方向反射特性观测方法,可用于自动化高频次场地特性观测以及卫星同步定标等野外实验活动。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人力物力的投入,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陆地重力精化技术是精确重力场信息、提供重力场应用保障的关键技术手段。介绍了陆地重力精化技术软件平台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并对各部分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软件平台由重力场数据处理、重力场数据应用与分析以及重力场数据可视化3部分组成。实现了重力观测数据的数据库管理,重力场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野外重力测量布点仿真和重力场信息的图形可视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陆地重力精化技术是精确重力场信息、提供重力场应用保障的关键技术手段.介绍了陆地重力精化技术软件平台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并对各部分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软件平台由重力场数据处理、重力场数据应用与分析以及重力场数据可视化3部分组成.实现了重力观测数据的数据库管理,重力场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野外重力测量布点仿真和重力场信息的图形可视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站仪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中的观测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原理,以Matlab为平台,编写数据处理程序,利用数据处理程序可以对观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在绘图时将各观测线的观测数据分开并自动绘制相应的移动变形曲线图。  相似文献   

9.
全国天文经度基本点网是我国继国家85基本重和网后又一项大的测绘基础工程,从1984年开始实施,到1994年底人武部完成。野外联测编制了一套十分科学的观测纲要,使偶然误差基本消除,系统误差大部份得到抵消和削弱。内业数据处理预先征求了全国众多天文专家的意见,采用了目前世界是最新理论,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严密的计算方案。其最后成果精度达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测量数据处理往往认为方向观测值间是相互独立的,但相近的仪器设备、观测环境和观测人员决定了方向观测值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假设同一测站只有相邻的方向观测值相关,构造初始方差-协方差矩阵,根据方差-协方差分量估计算法估计相邻方向观测值间的验后相关系数。通过大量实测数据计算表明,相邻方向观测值之间存在着相关系数约0.2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华北GPS网GAMIT计算结果与IGS站选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伟锋 《测绘工程》2002,11(4):55-58
利用GAMIT软件对1999年华北GPS网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对IGS站的选取分为:(1)选取15个IGS站;(2)选取6个IGS站;(3)选取3个IGS站;(4)对不选IGS站的四种情况进行了计算,并对四种情况得出的结果从基线向量、测站坐标、基线的重复率和计算所得的均方根的残差nrms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使用GAMIT软件处理GPS资料时,最好选取IGS站为区域网提供参考框架;IGS站的选取,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空间分布上应尽量均匀;对华北GPS网,选取6个左右的IGS站即可;多期GPS资料在处理时应尽量选取相同的IGS站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2.
对目标空间三维—光谱信息的高分辨一体化获取与应用,是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结合高光谱成像与激光雷达测距的技术优势,对地观测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遥感技术手段应运而生,并成为遥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分3个阶段详细回顾了对地观测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其独有数据类型阐述了数据处理研究方面的探索研究。最后,重点分析了高光谱激光雷达在测绘领域、农林业领域的重大应用潜力,展望了未来对地观测高光谱激光雷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吉长东  黎虎  徐爱功  冯磊 《测绘科学》2012,37(3):56-58,107
GPS单站定位的作业方式、外业组织观测和数据处理等比较简单,同时,由于采用观测值不同、观测时间长短不同、定位模式和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其精度可以从毫米级到米级不等,实际应用中以伪距单点定位和精密单点定位为主。GPS单站定位不能通过求差方式来消除或消弱各项误差,为提高其定位精度,必须研究各项误差的改正模型,以便对其进行精细改正。本文用2010年10月31日CHAN站24小时的观测数据,确定各项误差在一天中的影响大小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精密单点定位的误差研究和GPS定位误差的教学工作等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GPS工程控制网的若干特殊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GPS定位技术的优点,讨论了建立GPS工程控制网在踏勘、设计、观测及数据处理方面的若干特殊问题,并提出高精度工程控制网GPS数据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小区域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建立、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平面直角坐标下位移—应变关系计算模型,得到监测区的位移场、应变场及断层活动方式,进一步得到主应变及方向、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等应变参量及应力。  相似文献   

16.
多种跟踪组合卫星重力场恢复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卫星地面跟踪、高低卫星跟踪和低低卫星跟踪恢复重力场的原理进行统一 ,导出了两种能充分综合多种跟踪观测的卫星重力场恢复基本观测方程。在建立基本观测量与重力场参数的函数传输关系的基础上 ,对目前存在的重力场恢复算法给出了直观的解释 ,并以距离二次变率为重力场恢复的基本观测量 ,提出了一种能组合各种卫星跟踪观测量的动态 /动力组合定轨和重力场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风云气象卫星主要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世浩  邱红  马刚 《遥感学报》2016,20(5):842-849
近20年来,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完成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从单一探测到综合探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定量化的发展目标,风云卫星数据预处理、产品生成、数据应用技术取得全面进步。在地理定位方面,通过发展自主的地理定位算法,持续优化算法精度,业务定位精度提高到1个像素。在辐射定标方面,发展了基于月球订正的星上内黑体定标算法、深对流云定标、月亮定标和交叉定标等算法,建立了综合定标系统,太阳反射波段平均定标偏差小于5%,红外通道平均定标偏差小于0.5 K。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体系,具备数十种大气、陆地、海洋、空间天气定量遥感产品生产能力,部分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通过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严格测试评估,在国际顶级数值预报模式中得到同化应用,标志着风云气象卫星部分仪器数据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虽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体系基本形成、观测精度不断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日趋增强,但仍存在仪器稳定性差、探测能力有限、探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风云气象卫星未来发展需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合理的多星综合观测体系,重点是优化高中、低气象卫星轨道配置方案,建立多星联合组网观测体系,增强全球监测能力,提高时空分辨率;(2)提高探测精度,包括发展高精度星上定标系统,提高观测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发展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和产品反演算法等;(3)增强探测能力,重点是加强新型探测方法、探测技术研究,逐步实现对气象全要素的遥感探测,(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短时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监测能力;(5)提高卫星观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满足气候变化研究的需求;(6)增强多源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气象卫星的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控制网的特殊性,在变形数据处理过程中基准点稳定性判断是不容忽视的环节,通常稳定性判断是在室内数据处理时进行,为了优化变形数据处理过程,本文采用已有组合后验方差检验法进行基准点稳定性检验,并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灵敏度的概念,即检验观测值出现多大变动时能被该方法检测出来,并测试出组合后验方差检验法的灵敏度。通过灵敏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现场进行稳定性分析,指导外业变形监测工作,提高观测结果利用率和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