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濒浩渺无垠的太平洋,西有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这些天然屏障.但是,中华文明绝对不是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相反,中华文明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中断过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而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交通动脉,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
成一农 《地图》2013,(6):64-71
“李约瑟问题”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让人回味无穷、引发了无数争论的问题.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他在上个世纪与诸多学者合作撰写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技进行了全方位的勾勒,认为中国古代除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外,在很多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世界.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悖论:既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此杰出,那么为什么近代之后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在所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了呢?这个悖论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这篇短文中,主要简述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认为海洋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统一强大、人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阐明海洋测量和制图一直是伴随世界强国发展的重要历史主线,建设现代化的海洋测量制图体系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古代测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农耕与征战的需要最早发展起来的实用技术之一。中国大地测量源于距今近50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几千年来,中国大地测量经历了从步量、丈量到立杆测影、仪器观测的发展过程。距今2000年的西汉时期,发明了浑天仪,开始了使用仪器测量地面点地理坐标的新阶段。公元724年,僧人一行与南宫说在黄河中游的平坦地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测量。16世纪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测量技术,从此开始了中国传统大地测量与西方测量方法并行、融合的进程。明末清初,利用天文测地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测定了几十个经纬度点,为地图绘制提供了控制基础。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最典型宇宙观,是中国古代测量与制图中未能考虑地球曲率的认识根源。简言之,中国古代大地测量成就辉煌,特色明显,与西方古代测量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述中国古代长度(尺度)标准的建立与发展。历史典籍记载与尺度实物证明,4000多年前的大禹曾以“身为度”,现存商代象牙尺长15.8厘米,是“身为度”的体现。西汉兼用排黍(谷物的籽粒)法与固定音频的黄钟律管(乐器)确定尺度,西汉一尺之长为23厘米。清代康熙年间,规定以子午线弧长的0.01秒作为营造尺的标准长度,合32厘米。中国古代长度(尺度)标准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显示出中华文明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潜质。  相似文献   

6.
王汐 《地图》2014,(5):62-73
航海行为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扩展到了陆地以外的大洋彼岸.正是有了远洋航线的开辟,原本模糊的世界轮廓逐渐明朗,毫不相干的洲际间也有了互相连接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毛主席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水利、农业、天文、十分发达,此项工作需要测绘,中算家又兼通测绘,为着说明这些情况,现就古代中算家对于进行测绘术的经过,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海霞 《今日国土》2009,(4):24-25,18
海洋国土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是我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扼两洋、制八方的南沙群岛是我国重要军事战略基地。这片海域不仅拥有巨大的水产资源,经多年的勘探和实际开采表明,它确属世界上除波斯湾、墨西哥湾以外的又一个蕴藏巨大油气资源的海域,初步估计油气总储量达630亿吨!2009年5月13日之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要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其有关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所以有人说,2009年中国周边的大国想要浑水摸鱼,中国的海洋国土风不平浪不静,但中国人要像守护土地一样守护我们的海洋。在这关键的时刻,我们勇敢地向海洋进发。3月,中国最大的渔政船抵达西沙群岛,在中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出色的完成护渔、护航任务,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4月的海上大阅兵,我们用实力向世界说明,中国海军能够担负保卫国家海上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世界海洋和平的重任!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即使建造一艘航母,那也根本无法与美国的12艘航母相媲美;中国与美国的能力差距仍然很大,至少要再过几十年人民解放军海军才能成为美国海军的对手。但是在中国海军尚未到达世界最强地位时,就敢于敞开胸襟面对外界的探视,正充分体现了我...  相似文献   

9.
中国陶瓷     
《地图》2006,(1):49-51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 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有“第五发明”之称的陶瓷文化。 “陶瓷”一词实际上是一分为二的,包含“陶”和“瓷 “两个大类。通常,胎体上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 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而经过高温烧成、胎体  相似文献   

10.
军事地理是军事谋划的基本要素。中国古代纷繁的战争实践促进了军事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孙子兵法》中有关军事地形的系统论述是先秦军事地理研究的丰硕成果。南宋开始出现军事地理专著。明清时期,边患日重,有关边防、海防地区的军事地理研究之风盛行,成果颇多。兵要地志、军用地图是军事地理研究的基本成果。实地考察与考证地理典籍是军事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研究中对战略要地、古代战场与战例、御敌方略的记述与研判,对今天的国防筹划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谭光万  FOTOE 《地图》2011,(6):64-71
如果说,古人用棉、丝、麻等取代兽皮、羽毛是出于舒适的考虑,那么用植物把衣服染得绚丽多彩则是源自对美的追求。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染料历史中,古人驯化了一种又一种野生植物,栽培、取色、染色。随着青、赤,黄、黑以一正色一的身份流行于古代中国,蓝草、红花、栀子、皂斗等植物俨然成为染料王国里的霸主。  相似文献   

12.
张婉 《中国测绘》2015,(1):62-63
古地图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祖先借助地图扩展视野,开疆拓土,治理国家,以舆志图说的方式记录了农耕和游牧,征服与同化的更迭交错与民族融合,以舆图的方式绘制成了伟大灿烂历史的时空缩影。近日,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从文化史的全景视野来阐述中国古代地图史,以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今出版的地图左(右)下角皆可看到的"图例",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中称之为"省文",即通过对图例的察视,可领会地图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明朝以前的中国古代地图里,似乎还没有明确标示于地图上的图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审视,因为中国古代地图大多以很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还注明"某水""某河"等,使读者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大量史实,概述了中国古代以勾股术、重差术为代表的工程测量的理论与方法,列举了矩、水平仪等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勾画出中国古代工程测量的基本面貌,目的在于以史为鉴,继承传统,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地图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华古文明的贡献,该文对照中华古文化划分的7个历史时期,解读了不同时期代表性古地图的文化特色与成就,初步发现"原始聚落图"与"狩猎路线图"记录了"夏商周"古文化雏形时期人类活动状态;"疆域图"与"墓穴图"表达了"春秋战国"文化奠基时期统治者关注重点;"驻军图""三维地形图"与"商业图"等,象征着"秦汉"中央集权文化时期频繁战事需求;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细腻文化时期,土地管理精准化开创了古地图科学,并完成了"地形方长图"等科学古地图;域外地图(西域与亚洲)与疆域政区图,标志着"隋唐"鼎盛时期中外文化交往成就,以及强化领土与政区管理需求;基于"制图七法"守令图,以及石刻图、印刷图的出现,标志了"宋元"灿烂文化时期古地图创新成就;享誉世界古代航海图、海防图,以及经纬度世界地图与内府舆图等,标志着"明清"多元文化推动的中国古地图走向近代地图之进步。总之,中国古地图属于古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则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应该是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这十八篇地图可以说是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以历代政区沿革为主的历史地图集.可惜图已失传.而今现存最早的莫过于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相似文献   

17.
孙果清 《地图》2003,(6):50-53
自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潮盛行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地人感应”的风水说。也就是专门为相宅相墓而用的所谓“堪舆学”。至今,堪舆学说在中国已流传了2000多年。那么,为什么称之为堪舆?堪舆初指为何?《论衡·讥日》曰:“堪舆历历上诸神非一,圣人不言,诸子不传,殆无其实,天道难知。”可见堪舆是神,并且是一些与天有关的诸神。关于堪舆具体是什么神,诸家说法不一。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这种引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堪舆术追求天、地、人协调的理想,成为后人对“堪舆”二字的理解。堪舆术绝大部分应用于建筑活动中,来判断吉凶,所以堪舆逐渐也就成为风水的代名词。自晋代以后,风水便在中国盛行起来,讲述堪舆不能没有图表,因此,堪舆地图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CH970837海岸带及其持续发展[汇,中]/陈述彭(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在中国——纪念中国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论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9. —25~38 海岸带是人类认识陆地和海岸的基线,海岸带以海岸为基线向海陆两方面辐射扩散,是陆地系统与  相似文献   

19.
孙果清 《地图》2004,(3):68-71
在著名的西安碑林中保存有一块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的石板.石板的两面分别刻着《华夷图》和《禹跻图》。这两幅图长宽均各为114厘米。 《华夷图》未画方格,方向为上北下南.图上中央竖刻“华夷图“三字。四周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绘图范围,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外地图.但以中国为主要部分。地图较详细地表示了山脉、河流、湖泊、长城及全国各州、府名称。其中长城的画法.形象逼真。  相似文献   

20.
孙果清 《地图》1998,(1):26-29
传世至今的中国古代地图的数量与古籍相比,仅仅是千分之一。其中的小部分散存在各省、市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及国外一些国家或私人手中;而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代地图的数量及珍品之多,居全国之首,为研究地图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地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c国家兴衰,朝代更替,战争以及改造自然的需要促使地图文化不断发展。但是,地图学本身的发展是曲折的——兴旺,低落,甚至出现反复。因此,绘画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被较多的人理解和应用。所以在中国地图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地图始终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