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设置合理的应急避难区域,建立应急处置策略,对强化学校防灾结构、提高学校抗灾能力、保障广大师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种国家和地方标准,从安全性、可达性及有效性三方面构建了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原则.对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局,得到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容量和分布情况,绘制了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最后为天津农学院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出建议.本研究可为天津农学院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福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完成福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入库工作,根据地震避难场所服务能力的影响因子计算服务半径,利用加权Voronoi图生成福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分区图,分析现有避难场地服务区服务人口负载情况,对避难场地空间配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GIS下的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均衡布局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可达性能够有效评价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均衡性与合理性。以场所入口为供给点应用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服务半径的可达性值的分布,确定3000 m为北京已建成避难场所的适宜服务距离。分析3000 m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图,可得结论,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还不能满足城区居民避难需求,避难人数缺口大,且布局不够均衡、合理,首都功能核心区及其周边可达性好,而边远区域则完全享受不到避难服务,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以南通市人口数据和道路路网结构为基础,选取58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网络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分布与人口分布及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南通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分布与人口分布及土地利用类型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该市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现象。同时,分析结果图显示在“高高”聚集类型和“低低”聚集类型象限内有较多的应急避难场所,表明人口分布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起到一定作用。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为优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居民躲避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安全区域,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评级指标,并以福州市区为例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福州市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整体服务效能较好,但是数量上过少,空间分布上不均衡;部分应急避难场所交通可达性不理想,距离城市主干道距离较远;服务效能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特征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火灾、爆炸、公共卫生事故、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性事件频发,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将越来越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规划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安庆城区为例,根据城市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城市总体的空间布局,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的特征及其与城市的适应程度。采用GIS的空间查询、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功能,检验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性。针对城市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上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方案优化。研究结果将给安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需要依据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人口、现有避难场所、土地利用现状等文本和空间数据。以合肥市部分地区为例,利用ArcGIS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平台,搭建一个地理空间数据挖掘应用模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选取符合模型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实现可视化,为防震减灾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天地图·福建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集成地震应急专题数据,基于SOA架构,开发了基于空间位置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PC端服务和手机端服务,为政府部门综合应急管理和公众地震应急避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一种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对城市应急救援和防灾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濠江区为例,从可达性、服务面积、服务人口比、服务缺口4个指标,结合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评价其学校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结果表明:目前濠江区学校避难场所的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服务范围无法基本覆盖,可达性相对较差,服务缺口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一种北京城区避难场所可达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两步移动搜寻法应用于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中存在的中心供给、统一阈值及无距离衰减的问题,提出了"入口供给、分段阈值、高斯距离衰减"的优化方案。入口供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分段阈值则充分考虑了避难场所的面积因素,高斯距离衰减符合可达性随距离递减的规律。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能够较好地揭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人口相互作用的规律。基于ArcGIS平台,将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应用于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研究,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展现了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立宁波市绿地空间分布信息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RS与GIS等现代技术最新理论和方法对宁波市绿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宁波市绿地空间分布GIS的体系结构,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实现技术路线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程距离最优及容量受限的避难所分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人员紧急疏散策略,提出一种基于替换插值机制的预受灾人员避难所分配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避难场所容量受限性及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实现对预计受灾人口(空间单元)进行科学分配避难所,在确保每个避难所容量不超限的同时,使所有被疏散人员的总行程距离最小化,并尽可能使每个避难所服务范围具有空间连续性,从而为城市人员紧急疏散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试验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在考虑距离衰减效应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ravity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G2SFCA)基础上,引入Huff模型,并考虑需求点位置要素及地形要素,分别从供给点竞争、需求点定位、路网距离优化三方面对G2SFCA进行改进,并采用改进的G2SFCA对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G2SFCA不仅能很好地揭示深圳市各社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而且也能有效反映避难场所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的空间匹配规律,较其他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已建成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容纳人口及空间可达性的统计与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相关结论可为深圳市未来的防灾工作以及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池泓  汪小钦 《测绘科学》2008,33(3):138-140
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沿海防护林地区为例,利用2005年多时相、多极化的ENVISATASAR(Environmental Satellite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分析了典型地物后向散射极化和时间特性。沿海防护林的后向散射随时间变化较小,VV极化能较好的体现沿海防护林的表面形态和特征,VH极化可以将水体和沿海防护林很好的区分开来,植被间的差异在HH极化中得到较好的反映。针对不同的极化组合情况,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提取沿海防护林信息,并对提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多极化的数据更有利于防护林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相关信息系统的应用,直接影响着整个信息系统的可信度。结合宁波市鄞州区基础地理数据入库工程实例,叙述基于ArcObjects组件建立地理数据检查软件的原理、方法和实现功能过程。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地理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得到极大地保证。  相似文献   

16.
面对海量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如何及时、准确地把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是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快速处置的关键。现有的网络舆情应用系统在这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提出了利用可视化技术来实现信息优势向决策优势的转换,通过构建完整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可视化体系为决策者处置突发事件以及对突发事件进行先兆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完善,GIS已成为一种辅助规划管理必不可少的新技术,怎样实现GIS与广泛使用的CAD之间的集成,成为当前规划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一项课题。本文以宁波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实现了CAD与GIS、MIS系统的集成应用,对图文进行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持设备的广泛普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数据不断产生,并携带大量的应急信息,其中包括不同的应急主题、时空分布等信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社交媒体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重点介绍基于社交媒体的应急信息挖掘技术,以及系统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城市管理简称数字城管,就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本文以宁波为例通过研究宁波的数字城管的结构组成、管理模式、工作流程、运行绩效,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