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对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自然资源资产及其负债、自然资源资产编制需求等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得到地理国情监测和遥感技术支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理国情监测可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与资产数量(存量和变化量)相关的较新、较可靠的基础性数据支持,基于遥感技术反演的植被覆盖度(FVC)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提供反映与林木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相关的实时动态信息;②延安市土地资源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和耕地,2015-2016年土地资源整体变化不大,草地和园地略有减少,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有所增加,土地资源的转移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转向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③2015-2016年延安市的FVC和植被NPP呈增加趋势,表明延安市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和宁夏土地整治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分析两个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内容,对土地整治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当前我国常用的几种执法监管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和省情实际,提出了基于“天-空-地-人”一体化月度监测体系的“一盘棋”执法监管系统,以形成湖南省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月发现、月制止、月处置”的工作机制。实践表明该工作机制为湖南省全面规范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秩序提供了参考依据,取得了阶段性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4.
围绕自然资源背景下建立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确权登记、空间规划和督查监管"四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需求,探讨了地理信息全流程服务的技术体系。从地理信息"人"的特征出发,结合自然资源管理所需的系统观和综合性要求,基于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融合发展的科技供求关系分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进行技术重构,建立了调查监测、数据集成、分析评价、模拟预测全流程的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的5个方向: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调查技术体系、以遥感研发和应用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监测技术体系、以"人"为中心的空间数据集成技术体系、具有"人、事、时、空"多维度"身份"的"人地关系"分析技术体系和以"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为目标的模拟预测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自然资源综合监管过程中各项业务的分析统计,抓住各业务的控制点,形成关键指标,建立了自然资源监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类指标、12个二级类指标和112个指标项。利用建立的监管指标体系实现了对自然资源地政业务“批、供、用、补”,矿政业务“勘、采、用、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和执法检查“发现、查处”的一体化全过程决策分析和实时监管。研究结果为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监管、应急指挥和服务决策水平,为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行政效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机构成立后,业务管理工作调整及"放管服"不断深化;同时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系统及数据服务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现有系统已完全不能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本文以福清市为例,遵循立足现状、集约节约、适度超前、互联共享的建设原则,从自然资源业务流程分析、系统总体架构、空间数据整合、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建设的内容,为福清市自然资源政务辅助决策提供精准、权威的数据及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为使我们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设计更为完善,使我们的资源产权流转和资源利用行驶在法治的轨道上,既流转顺畅,又保护有力,本文从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和生态要素两重身份的角度出发,分析自然资源基本管理制度与监管制度的内容与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我们的制度设计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现状,以赤峰市为例,探讨市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的用途——为全市自然资源信息化系统提供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研究市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内容.根据多年的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经验明确市级平台建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系统开展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对自然资源统一监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要实现自然统筹管理,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自然资源调查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在解读自然资源概念及分类基础上,对比分析各行业管理部门标准规范之间的异同性,综合各项自然资源分类指标优势,从自然资源管理角度,提出分类体系统一、技术标准一致的自然资源调查指标设计构想,以期为解决自然资源空间上缺乏整体控制、重复交叉等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当前建设用地报批、征收、利用、监管等工作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发了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监管系统。以该系统为对象,叙述了系统建设背景、主要内容和应用情况,对系统整体设计思想、功能结构、数据库、子系统集成和采用的主要技术进行研究,阐述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我国不动产登记已经从分散实施向统一管理转型,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测绘地理信息相关内容作为不动产统一登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加强不动产测绘服务与监管的必要性,探讨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测绘支撑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监测预警、共享服务全链条提供信息化支撑,是实现“多规合一”、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广东省结合“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全省统筹建设省市县三级通用、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的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支撑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空间治理网络化、规划实施监管智能化,为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和智慧规划实施监管系统建设,打造“互联网+规划服务”新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的国土资源信息“申请—应答”服务系统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当前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模式难以满足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需求,提出了国土资源信息"申请—应答"式服务模式,设计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国土资源信息"申请—应答"式服务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土地登记信息查询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理论体系,结合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业务进行分析,综合运用分布式地理信息技术,集成服务型地理信息平台网络化地图服务资源,设计了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全生命周期监测监管的空间决策模型,并开发相应系统。实践证明,采用SOA理念进行监测监管空间决策系统建设是可行且合理的,能有效提升广东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的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土地执法监察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了基于"一张图"平台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了土地执法监察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并进一步给出了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的技术方法。该系统方案的应用将有利于快速、准确地监控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强化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监控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土部门执法监察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结合参与国土资源部"一张图"工程的亲身感受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并在分析了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一张图"的概念及其体系结构,详细探讨了煤矿"一张图"的关键技术和构建步骤,最后结合煤矿"一张图"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其在矿区安全监测监控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基于采掘工程平面图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应用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中的痛点、难点,本文建设了一个全省统筹规划的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对地理国情、国土资源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获取,3S集成等高新技术,实现省、市、县、镇、村各级自然资源、农业、财政等业务主管部门对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全程监督和科学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过程中业务审批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并以江宁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主要架构和主要功能划分情况,为其他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中关于业务审批、业务流转软件平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批后监管是国土部门创新工作新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与新机制相配套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成为保障机制运行,推动工作不断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对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等有关情况实行全面监管、全程监督,构建统一的网络监管平台。本文在分析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海量数据访问、时态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库引擎和网络发布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