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冰川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冰川分布偏远、进入性差、旅游活动专业性强等因素制约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冰川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从冰川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冰川旅游发展效应、气候变化对冰川旅游的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冰川旅游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冰川旅游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冰川旅游研究应基于资源学和地理学科特点,以旅游地域的人地关系演化为着眼点,从冰川旅游的资源基础、景观价值评价与适宜性开发、冰川旅游发展模式、目的地管理与社区建设等方面构建研究框架,指导中国冰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似乎有一种“中国旅游世界化,世界旅游中国化”的文化倾向。基于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收录的中国旅游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研究、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新型旅游研究、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活动参与者研究、区域综合研究等方面。研究中国旅游发展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多元与延续、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结合、研究区域的集中与扩大、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发展动态、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趋势特征。厘清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整体特征,可以为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海外旅游形象的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80年以来的文献检索,在对有关区域旅游资源整合问题的多篇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该研究20多年来的进展划分为早期和现阶段两大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特点,并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基本理论研究、实践研究2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了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一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旅游活动对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2009年7月,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的湿地公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大型动物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样地采集的80个土壤样品中,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 439只,隶属3门9纲20目;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旅游强度增加而减少,但存在边缘效应,且随着旅游强度的增加,边缘效应在远离游道的方向出现;复杂性指数能修正旅游干扰下小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征的不足,较好地反映旅游干扰下的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他酶的活性以及±壤动物复杂性指数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随着旅游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旅游活动已经对该湿地公园土壤生态系统和游道景观等造成破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可以作为该湿地公园土壤健康状况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旅游地域类型的演进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范今朝 《地理研究》2000,19(1):22-29
从旅游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旅游这一宏观社会历史现象。以旅游活动中人地关系的演变为中心,首先按照影响旅游活动的主导因素及其价值取向的不同,对中国旅游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期;相应地,提出了中国旅游地域类型的演进模式,即:经商求知阶段——都市旅行型;崇拜事功阶段——朝圣巡礼型;审美抒情阶段——风景观光型;艺术把玩阶段——园林游赏型;外部植入阶段——消闲娱乐型;政府主导阶段——疗养休憩型;市场推进阶段——度假运动型;自主选择阶段——生态探险型。  相似文献   

6.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磊磊  郭浩  卢琦 《中国沙漠》2013,33(1):281-287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独特结构和功能。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区域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把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防风固沙、土壤保育、固碳释氧、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育、旅游文化等6类。在此基础上回顾与评述了相关研究,简要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建议加强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的独特服务的价值评估和针对特定地区开展小区域的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学选取与调整价格参数。  相似文献   

7.
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秀龙  陆林  巩劼  王立龙 《地理研究》2011,30(1):103-114
土壤动物是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生态系统影响最敏感的环境因素之一,也是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点。在九华山风景区6条主要游道附近选取了8条取样样带,样带设置与游道相垂直。每条样带按照距游道距离的不同设置4个取样样方,每个样方取枯枝落叶层并以5cm为一个层垂直向下取4层土样,用手拣法和网筛法拾取大型土壤动物。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076头,隶属于3门8纲27个类群。运用多样性H′指数、集聚度等指标对不同样带和样方的不同土层中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九华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明显,旅游活动量越大土壤动物捕获量越少;(2)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水平方向上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呈现递增规律;(3)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向表层集聚明显,游憩活动的影响导致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的表层聚集度由近游道样方向远离游道样方逐渐增大;(4)旅游活动量与各游道不同样方的捕获量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环境风险是影响旅游者和旅游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06-2010年间我国的旅游突发事件案例作为数据基础,综合使用列联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最优尺度回归等方法,对环境风险因素与我国旅游突发事件发生特征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进行统计检定。研究表明:游览环境风险、大气环境风险和道路环境风险是环境风险中引致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结构因素,所引致的旅游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其中事故灾难的发生水平最高。环境风险因素与旅游突发事件的发生类型、严重程度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它对旅游突发事件的伤亡规模具有显著的影响力。我国不同区域的旅游环境风险具有分布上的差异性,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环境风险特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为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是衡量土壤系统提供多种功能的综合指标,对评估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目前SMF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研究对象多为农田生态系统,对于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此外,对草原生态系统SMF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以及全球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SMF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从SMF的概念和内涵、量化指标及方法、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与SMF的关系、全球变化对SMF的影响以及SMF的空间变异性5个方面论述SMF的研究进展,梳理了草原生态系统SMF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1)统一规整SMF量化体系;(2)SMF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转换机制;(3)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SMF驱动机制;(4)土地利用变化、降水增加、气候变暖和氮沉降等全球变化交互作用对SMF的影响;(5)地上植物功能与SMF的联系和互馈机制;(6)根系功能性状对SMF的影响和植物在不同组织水平对SMF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刘俊  王胜宏  余云云  赵旭  彭聪 《地理学报》2022,77(9):2292-2307
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旅游和休闲功能的影响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领域。本文发展和优化了基于Logistic曲线从微博大数据中提取赏樱旅游活动开展时间的方法,并从2879033条与樱花相关的新浪微博大数据中筛选出587891条有效微博,进而提取和重建了中国2010—2019年赏樱旅游活动时间数据集,该数据集通过了物候站点观测数据和与温度响应关系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过去10 a中国21个城市赏樱旅游活动始日、末日和持续期的时空格局,并模拟和预测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气候情景下,2020—2050年中国赏樱旅游活动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过去10 a,全国大部分城市赏樱旅游活动始日提前(占比61.9%),末日提前(占比76.2%),持续期缩短(占比52.4%)。纬度每升高1°,始日、末日分别推迟0.286 d(P < 0.01)和0.394 d(P < 0.01),持续期缩短0.286 d(P > 0.05)。② 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部分城市赏樱旅游活动始日和末日提前,持续期延长。SSP5-8.5情景对赏樱旅游活动的影响比SSP2-4.5情景更明显。本文的方法和框架能够为气候变化对特定旅游活动的影响研究提供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边界效应概念再议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当今“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的背景下,边界被赋予了“去边界化”与“再边界化”的特征,由此形成的边界效应理论备受关注。旅游的跨边界活动,在促进地区发展与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带来了边界渗透、旅游流动、空间失衡、安全防范等系列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都迫使边界效应理论与内涵不断发展。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边界效应概念差异、共识、产生原因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归纳。结果显示,边界效应在旅游中是普遍且独特存在的,具体表现为边缘旅游地、旅游一体化、边境旅游社区等实践;虽然在旅游研究中,边界效应在评价、干预、利用方面存在新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适用性不强、解释性不足等问题,边界的阻碍力、吸引力、渗透力和扩散力的综合作用常常被忽略;边界效应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更应充分考虑边界与旅游的特殊互动关系;文章深度解析并构建了旅游中边界效应的研究框架,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边界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通过主动干预、转换利用等手段实现对边界问题的管控。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刘晓冰  保继刚 《地理研究》1996,15(4):92-100
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内外在研究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工作中的成就,并指出了其有待深入之处。  相似文献   

13.
旅游废弃物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秀龙  陆林 《地理研究》2009,28(6):1693-1703
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结果表明,旅游废弃物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到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门,研究范围遍及人类旅游和游憩活动的所有空间。目前国内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以描述性为主,研究方法和措施大多还处于理论探讨之中,对实践指导性不强。真正适合于我国旅游景区、景点废弃物处理的方法体系还没有建立。因此,重视生态脆弱旅游景区的废弃物研究,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水平,加强废弃物管理,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桂、黔典型民族旅游村寨为例,从居民、旅游者视角对比分析旅游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感知的异同,并从旅游满意度出发探讨了“主客”所关注的旅游环境指标差异。研究发现,居民和游客都肯定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自然环境影响,且感知程度较为一致,而两者对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主客”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感知差异较大,尤其在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负面感知上呈现两极分化;居民和游客所关注的旅游地环境指标也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蒋依依  王仰麟  彭建  杨磊  张源 《地理研究》2006,25(6):1134-1142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由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和购物五个子系统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将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结合以综合评价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划分为5种状态。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均小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两者所构成的区域总生态足迹也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说明旅游区社会经济发展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②在旅游生态足迹各子系统所表征的旅游活动中,交通和购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③旅游活动和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刘锋 《地理研究》1999,18(4):434-443
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的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发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浩  陆林  章锦河  郑嬗婷 《地理科学》2008,28(1):113-118
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中国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珠三角区域形态以及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结构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型,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使得加强更大区域旅游合作显得更加必要。随着港澳深珠跨海大桥的修建,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锦河  张捷  王群 《地理研究》2008,27(2):449-458
从人地关系安全、旅游生态伦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提出广义与狭义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概念,建立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为例,探讨旅游消费对旅游地区内与区际生态安全影响的特性。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总值为163514.0248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5190274hm2,居民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0.994925 hm2,同2002年比较,旅游生态足迹总值增加115.10%,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增加72.44%,居民人均本底生态足迹增加3.47%。(2)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5678hm2,约占旅游生态足迹总值的42.35%,其中旅游业的CO2排放量高达309455.66t,占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99.84%,加强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十分紧要。(3)2004年九寨沟的生态安全系数处于1.093158~1.159388之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对自身生态安全的影响小于对区际(全球)的生态安全影响。(4)未来游客量的增加、旅行市场半径的拓展、受旅游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而引起的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居民对自然环境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强态势,是影响九寨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毛端谦  张捷  包浩生 《地理研究》2005,24(6):992-999
针对传统旅游需求研究中对消费者与产品的属性和旅游流的时空特性的忽视,本文基于Lancaster的消费特性理论和旅游目的地映象理论,提出了旅游流的目的地选择的概念模式和分析模型,进一步拓展了Lancaster的消费特性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江西省国内入游旅游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