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5,他引:17  
利用NCEP/NCAR 1948~2000年共53年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和季节气温和(或)降水变化对蒸发量、地表径流量以及浅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各分量与气温和降水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关系。还建立了气温和(或)降水变化对水资源各分量影响的简单统计评估模型,利用这些模型研究了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各分量对气温和(或)降水变化的响应情况,得出东北地区较小的"气候扰动"可能会导致径流量等地表水资源较大的变化和其它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宋玉祥  张毅 《地理科学》1997,17(2):169-175
沿边地区的开放和东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推进,为兴安盟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是振兴兴安盟经济的理想选择。综合评价了兴安盟旅游资源,提出了兴发盟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  董雯  刘毅  李小云 《地理科学》2016,36(9):1359-1370
通过资源型产业竞争力和空间集聚扩散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基础地位明显,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应,但相比全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各异。不同资源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演化路径不同。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东北地区应针对不同资源型产业实施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型产业附加值、以产业区为空间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空间优化配置和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东北地区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应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外向化、高度化、生态化及整合化。在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东北地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体系是东北地区结构转变战略,形成全国的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绿色农业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科教产业基地应是未来东北地区域形象的主体特征。从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产业与经济地域整合、所有制与企业结构优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的集成视角,进行了未来东北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重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竞争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发利用,东北地区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优势日趋丧失,区域竞争力下降。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东北地区应把智力资源开发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之一。该区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总量大,质量高,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聚集,科技进步基础处于全国前列。智力资源开发现存的突出问题是科技经费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未能成为研究与开发(R&D)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落后,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存在巨大潜力,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智力资源开发潜力分5个等级。基于智力资源的开发潜力,东北地区可在如下4个方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即加快改造传统工业优势部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竞争力;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中国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积极发展城市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综合性对策,迫切需要在体制、投资、人才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目前,尚无对地域组织及其创新内涵的统一认识。作者认为,地域组织创新是一个地域制度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地域组织创新的基本认识基础上,总结与评述了建国后东北地区地域组织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形式,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地域组织创新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与障碍因素,最后对东北地区地域组织创新的宏观背景与基本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东北地区未来地域组织的创新方向与形式。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概念,通过分析1953-2005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与偏差,构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模型、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模型,探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及空间效应,并划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研究表明:1953-2005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整体呈波动性变化,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不断增大,表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强度在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经济密度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包括各类开发区、都市经济区、城市产业整合体、交通经济带、资源型城市和口岸型城市等,各类形态的发育对产业结构演变发挥了重要的空间效应: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大城市地域、资源-加工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域五种地域类型,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协调是各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8.
樊杰  刘汉初  王亚飞  赵艳楠  陈东 《地理科学》2016,36(10):1445-1456
从“东北现象”的新近表现,提出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的3个稳定因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缘关系、文化和体制机制。分别对3个稳定因素在东北地区的特征状况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东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强,但开发利用效益不佳,突出表现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面积过小、限制性开发区收益较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超载低;位于全球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东北亚核心区,地缘优势突出,但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突出表现为外向型经济比重过小、对日韩贸易地位不凸显;文化和体制机制成为限制东北地区发展的核心障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东北振兴的问题导向,着重对东北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发展驱动力的转型、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开放经济的转型以及腾出国内市场促进东北优势产业继续保持活力、以共享发展理念消除城市贫困增进东北地区民生福祉、采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东北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发展等开展预判研究。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资源环境基础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森林、水、土地、能源和矿产5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以这5类资源作为评估指标,比较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三省资源环境基础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辽宁省的环境安全已达临界,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东北三省5种资源要素基础保障程度系数纵向排序各有不同,这与各省的资源禀赋、人口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分析显示,增强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分配节能减排指标,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地区.  相似文献   

10.
徐文明  朱显平 《地理科学》2020,40(12):2046-2054
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地区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与驱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① 新结构经济学通过要素禀赋的内生驱动,产业梯度转移通过竞合效应与传导机制,顺向投资通过效率寻求型顺向投资、市场寻求型顺向投资和资源寻求型顺向投资,进出口贸易通过贸易自由化竞争效应、贸易结构先导效应、市场规模扩张效应共同驱动粮食产业优化升级;② 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粮食增长不稳定、增速不可持续性、种植结构需要继续优化以及种植质量和农产品效益亟需提升的问题;③ 未来东北地区需要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粮食产业链价值增值为着力点、以顺向投资为重要途径,以进出口贸易为突破口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是以耗竭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外延型经济发展典型地区。经过近百年来的开发.区域资源趋于枯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问题和矛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体制原因。本文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阐明了其经济衰退的机制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今后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综合性发展模式、主导产业转型模式、培育接续产业模式、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破解的三大难题——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整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蒙古东部地区对外通道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蒙古东部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外通道的发展和未来穿行于中国东北的亚欧大陆桥的可能走行路线,并对蒙古东部地区通道的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蒙古东部地区对外通道的发展构想及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与该地区的自然禀赋和所享受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优惠政策极不协调。从边缘的区位条件、特殊的地缘环境影响、地理环境对资本投资的障碍、产业结构的刚性制约、有限的经济腹地、劳动力日益减少与生态功能的限制等七个方面探讨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并尝试透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一个案,探讨我国东北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郑蕾  刘毅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9):1329-1337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东北三省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全面经济振兴的重要契机。在中国进入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东北亚经济圈建设等为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供了机遇。利用2003~2014年的省际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境外投资机构等数据,全面分析了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空间特征及其在国内地位,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深入地分析了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矿等资源型行业,具有显著的贸易服务、市场服务特征,并且对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依赖较大;技术水平和金融环境对东北三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东北三省应推进企业联合投资和空间差异化投资战略,发挥国有企业的投资带动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和技术追寻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随着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的协调状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为此,本项研究选择了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公用性资源”并建立相应模型以评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协调状态。结果表明,在全国7大区中,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5个区条件相对较优,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状态相对较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表明,华东、华南、华中和华北4个大区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突出,其中华东区的情况最甚,目前当地实际人地关系压力系数接近6.8,高出全国均值水平33倍。尽管西北和西南的人地关系压力状态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是由于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开发同样面临严重挑战。作为全国资源环境基础最佳的地区,目前东北区的人地关系依然保有较大演进空间,这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最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论西北地区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了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及西北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