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尤其是小汽车通勤出行的影响是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命题,长期受到关注。已有研究大多以单次出行作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出行链影响下的出行协同决策问题。论文基于2017年广州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检验了出行链视角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工作日选择小汽车通勤出行的影响。研究发现,出行链中的非通勤出行与职住地建成环境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共同影响居民小汽车通勤出行方式选择。一方面,非通勤出行的时间顺序(到达就业地前的前项出行还是离开就业地后的后项出行)会影响职住地建成环境对小汽车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非通勤出行目的地的建成环境要素会调节职住地建成环境与小汽车出行方式选择的关系。研究结论可为个体交通行为预测和基于个体模型的交通需求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曹小曙  林强 《地理学报》2011,66(2):167-177
基于行为主义的视角,从微观的社区层面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选取广州市的3 个城 市社区作为案例,以218 个样本数据库为基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 型,拟合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其中居民出行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分析居民属性、居住 区位与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出行偏好之间的关系。居民出行决策的结构方程 模型则模拟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结果显示:居民之间由于自身属性不同在出行选择和出行偏 好上存在差异,居民出行行为中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是根本,出行目的是关键,居民出行行为可 以概括为“属性决定目的,目的影响行动”。此外,居民的出行行为有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决策 路径,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可以解读为性别决策子系统、年龄决策子系统、收入决策子系统和居 住区位决策子系统等4 个决策子系统,各子系统中路径作用的不同使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对居 民出行决策产生多重多向的效应,在复合系统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表现出差异化的出行 行为。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微观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和碳排放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2011年乌鲁木齐居民出行日志调查数据,在分析居民基本出行特征和通勤空间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以通勤类出行为主,居民出行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内城中心区和郊区卫星城人均出行次数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对郊区居民出行产生影响。②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的实际平均出行距离为4.9 km,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通勤距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由内向外递增趋势。③201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日常出行人均直接碳排放量为682.95 g,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表现为中心区和卫星城的低碳化、近郊区居民中碳化和远郊区居民的高碳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村镇居民跨区域出行与乡村地域系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军  于昭  贾雨田 《地理科学》2020,40(4):498-508
村镇居民出行特征是反映乡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是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也是乡村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村镇居民调查数据,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19个建制镇的村镇居民的跨区域出行规律,揭示村、镇、县、市之间相互联系特征,并应用多水平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Meologit),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小城镇服务设施供给、区位和对外交通便利性对村镇居民跨区域出行频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地区传统地域系统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村--县”等级结构模式依然是主体,但“村-县”和“镇-市”的联系在增强;对村庄居民来说,县城一级服务地的服务和商品的重要性凸显;乡村居民跨区域出行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和西部大城市周边的村镇居民的出行频率高于中部地区,平原和丘陵地区居民出行频率高于山地、高原地区,地区间差异随出行目的地等级提高而更加明显;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基本全覆盖,地理区位和交通设施条件不再是影响居民城乡联系的主要因素,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出行需求、收入增加和小汽车拥有率提升等因素对居民跨区域出行的影响在增强,通过“大修大建”乡村公路来促进城乡联系的传统做法需要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5.
利用行为地理学的方法,选取湖南省益阳市为调查地点,对城区居民不同商品类型的购物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了居民购物出行的一般特征、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居民购物出行的圈层结构。通过问卷的科学分析并将结果与已有国内大城市研究结果对比,得到了如下结论:(1)中小城市居民购物出行一般特征与大城市具有很大相似性,符合购物出行一般特征的普遍规律。(2)居民购物出行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但与大城市不同,中小城市呈现不连续的区间分布。(3)中小城市居民出行呈现被动购物型特征。(4)城市商业空间结构、距离、价格、商品质量为居民购物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是目前城市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日益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居民出行调查与分析是改善城市交通布局的主要依据。在介绍城市居民出行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收集信息与在北京、成都和大连三市16居住区1400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了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基本特征和动态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其中重点剖析了交通出行总量、出行目的、出行方式。重点从影响因素的角度,考察了城市居民出行的发生机理,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条件、居住区位、居民经济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焦华富  韩会然 《地理学报》2013,68(6):750-761
购物决策过程是居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购物信息搜寻、购物目的地选择等方面的完整过程,是居民购物行为发生与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2011 年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居民购物出行的嵌套Logit 模型,从购物出行模式决策、购物初始时间决策、购物目的地决策、购物出行交通方式决策等四个层面对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居民属性特征对购物出行模式决策具有显著影响,男性居民选择单纯购物出行的概率较大,而女性居民、有家人陪伴的居民更倾向多目的出行;在中心城区居住及出行距离远的居民偏好中午进行多目的购物概率较大,出行距离集中在1~2 km的范围内,而近郊区居民则避开下班高峰期进行购物,倾向选择2~5 km的购物空间范围;② 具有私家车的男性居民在晚上进行购物的概率比较大,其出行概率是上午的2.94 倍,更加偏好远距离出行;居民上下班途中购物大多发生在下班时间,偏好5~8 km范围的远距离;有朋友陪伴的居民更倾向上午依赖公共交通进行远距离出行;③ 以家为购物出发地点的居民的购物更倾向19:00 之后并且偏好远距离出行,公交车依然是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深圳居民活动日志调查的一手资料,结合时间地理学方法与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将近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揭示近年来居民行为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工作在居民的日常活动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男性的工作强度大于女性;工作日出行以单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以多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比工作日活跃;近年来,居民在时间利用及出行特征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作、移动、购物活动时间增加,工作日出行频度下降,休息日出行频度上升,出行的多目的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巡回的北京市居民出行时空间决策的社区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彦威  马静  张文佳 《地理研究》2010,29(10):1725-1734
国内以往关于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出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出行角度的分析之上,以巡回作为基本单元,从出行决策视角探讨居民出行时空间决策社区分异的研究尚少见报导。利用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构建基于巡回的出行时空间决策概念模型,并采用嵌套Logit对北京市居民工作日出行时空间决策的社区分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巡回类型决策的社区分异较为显著,但会随出行目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巡回中主要活动起始时间决策的社区分异并不显著,但起始时间与活动类型存在较强的内在联系;出行距离及交通方式决策的社区分异较为显著,对单位社区及政策性住房社区应给予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州市居民食品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交叉频数、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通过网购食品者同不网购食品者、不同区位网购食品者、不同网购食品频率者的对比,分析了网络购物影响下广州市居民购买食品行为的一般特征和空间特征。结果发现:1)网络购买食品的接受度总体不高,传统实体购物模式仍占主导,网络购买食品对实体店购买食品有一定的替代效应。2)网络购买食品对居住地周边商店负面影响较大,对商业区影响很小,超市和百货公司休闲零食、地方特产类食品销售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生鲜类商店所受影响较小。3)不同区位居民网购食品的频率差异较小,单次花费、时间和网购原因空间差异较大,实体购物条件差的居民更倾向于网络购买食品,验证了Anderson等提出的“效率假说”。4)网购食品者的实体购物出行目的休闲性增加,周末购物出行更频繁,网购食品频率高的居民购物出行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与房地产开发的关联与协调——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翎 《热带地理》2003,23(4):354-358
分析广州市房地产开发与交通发展的特征和城市交通与房地产开发间的相互关系,论述了房地产开发对交通的诱导作用和交通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交通与房地产业开发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niaturization of computing devices, in location‐sensing technology and in ubiquitous short‐range wireless networks enable new types of social behaviou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one novel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ad hoc inner‐urban shared‐ride trip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clients such as pedestrians are seeking ad hoc shared rides from transportation hosts such as private automobiles, buses, taxi cabs or trains. While centralized trip planners are challenged by assigning clients and hosts in an ad hoc manner, in particular for non‐scheduled hosts, we consider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s a mobile geosensor network of agents that interact locally by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and heuristic wayfinding strategies. This approach is not only fully scalable; we can also demonstrate that with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and hence, incomplet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knowledge a system still can deliver near‐to‐optimal trips.  相似文献   

13.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residents' daily mobility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of urban region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ovel methodology combining mapped survey responses (gathered u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and sophisticated multimodal routing analysis to understand patterns of suburban residents' daily mobility. Our particular focus is on residents' mode choices and their optimality in terms of travel time. We also examine the carbon-intensity of potential mode choice mismatches where a comparatively slower travel mode is chosen for a particular trip.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ata sources 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for analysing daily mobility by enabling the comparison of self-reported,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mobility patterns and modelled, objectively “optimal” patterns. Our case study results from a rapidly growing metropolitan area, Greater Helsinki in Finland, indicate that people have rather sustainable daily mobility practices. Their daily trips are typically short (median 1.8 km), and non-motorised travel modes are the most popular. Also the share of car travel is significant. While public transport clearly has the lowest modal share, it is frequently used on longer trips to destinations where public transport connections are good (particularly the city centre). In 44% of trips, the respondents choose the fastest travel mode. When a comparatively slower travel mode is chosen, it most often produces less CO2 emissions than the fastest mode. However, particularly on shopping trips –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type of trip – car driving dominates as the fastes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hen a slower mode is chosen on a shopping trip, it is typically more carbon-intensive than the fastest mode would have been in that case. The methodology presented here can be used to support local decision making, particularly when daily services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re planned or reorganised.  相似文献   

14.
张毅  陈敬堂 《热带地理》1998,18(3):211-215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广州市与国际著名大都市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实践进行了对照,找出广州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际大都市在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规划布局广州市城市道路系统和科学管理城区交通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的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要素的基本特点及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特征.认为广州城市水上休闲交通意象空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意象空间存在相互不连续的区域,城市新的发展中尚未形成向心性较强的标志点,并未有一个比较认同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平德 《热带地理》2002,22(4):299-303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交通运输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构想。认为珠三角交通运输设施虽然种类齐全且发展迅速,但还存在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应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发展并引导城镇体系和生产力布局,从注重设施数量变为强调设施质量并向高速高效型发展;应该分4个层次建设3个枢纽和3大组团并与大运量快速干线相连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ata generated from taxi trips is a valu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at offers an insight into travel behaviours of urban populations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However, in its raw form, GPS taxi data does not offer information on the purpose (or intended activity) of travel. In this context, to enhance the utility of taxi GPS data sets, we propose a two-layer framework to identify the related activities of each taxi trip automatically and estimate the return trips and successive activities after the trip, by using geographic point-of-interest (POI) data and a combination of spatio-temporal clustering,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wo million taxi trips in New York,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en million taxi trips in Shenzhen, China, are used as inputs for the two-layer framework. To validate each layer of the framework, we collect 6,003 trip diaries in New York and 712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 Shenzh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layer of the framework performs better than comparable method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while the second layer has high accuracy when inferring return trips.  相似文献   

18.
李郇 《热带地理》2001,21(1):11-16
在论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与新型城区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理论,提出按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建设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城区的构想,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网络、产业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组织网络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