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该文分析翡翠谷景区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景区规划的原则和设计理念,并就旅游环线、景区划分及主要景观作出规划设计。将翡翠谷景区构想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和科普考察于一体,以"博爱"和生态回归为主题的旅游区。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区位条件的分析——以龙陵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区位条件的分析非常重要,不仅能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区位条件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信息等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的。以龙陵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地理交通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旅游条件等4个方面对旅游规划中的区位条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龙陵县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是云南省通往滇西和缅甸的必经之路,相对云南省边疆县而言,游客的可进入性较好;作为滇西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的旅游风景区联系较好,有一定的旅游区位优势;交通和旅游区位的优势造就了较好的客源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区位具有特色,可概括为温泉、气候、生态、历史等4方面;是云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低,在一定区域内缺乏经济中心地带,经济区位差。因此,规划中要考虑到滇西旅游圈这个区域环境,既要连片发展,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近期要保护好旅游的大环境,重点景区的建设要循序渐进,较长时间内做好周围较成熟景区的配角,在保护中逐步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3.
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规划体系包括法规体系、编制体系和运作体系三大部分。其中编制体系是由各个层次的规划形式共同组成的。建议将旅游活动空间划分为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景点3个层次,将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分为基本序列和扩展序列两个部分。基本序列包括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旅游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3种形式,分别对应上述3个旅游活动空间层次。扩展序列包括若干种规划形式,也与3种旅游活动空间区域形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类电影艺术:旅游景区属性的一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艺术属性进行讨论后认为:景区不仅仅是风景画,也不仅仅是剧院,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景区更像是游客参与演出的电影.其次从7个方面阐述了景区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类比关系:相关人员之间,旅游资源与剧本素材之间,景区主题与电影主题之间,旅游活动与故事情节之间,景观与场景之间,景区空间结构与电影演进结构之间,景区类型与电影类型之间.  相似文献   

5.
沙漠型景区以其资源独特性备受青睐,较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造成游客量骤增、热门项目集中等现象,但基于其脆弱的生态系统,频繁的旅游活动加剧了沙漠型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威胁到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以宁夏典型沙漠型景区沙坡头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6年为时间序列,构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研究旅游安全风险情况,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划分为五级。结果表明:2011—2016年沙坡头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存在两个旅游安全风险高值区;2016年,整体上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处于较低风险区。依据沙坡头景区不同等级风险区的划分,并基于景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差异化风险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规划理论与的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旅游及其相关规划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规划实际情况,系统地阐述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共分为三部分:(1)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发展;(2)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包括旅游规划目标、理论演变、规划层次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3)旅游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前期组织、编制程度、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分区、旅游市场分析、景区概念规划和旅游设施规划等。  相似文献   

7.
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逐步由旅游景区散点式开发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渡.少数县域通过对旅游产业系统性分析,进行了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和实施尝试,对县域旅游产业提升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目前,旅游发展规划大多还停留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层面,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相关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通过对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特征、规划内涵和实施进行分析,探索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途径,为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罗光华 《热带地理》2004,24(2):201-204
通过对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整合运用的方法研究,提出了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利用不能局限于该景区,应置于整个地域文化来考虑,并且要通过确定开发主题、文化外显的选择和转化、文化传播这样一个系统化的完整过程才能够实现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中的融合.以重庆龙水湖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整合运用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9.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以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民俗风情为主基调,以丝路文物古迹和帕米尔高原自然风光、平原沙漠为辅的旅游主题,重点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中心旅游区、喀什民俗大观园景区、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景区、慕士塔格冰川公园景区、莎车景区、卡尔苏沙漠景区、唐王城景区,西克尔-青石峡景区、喀什噶里-四十眼泉景区等。以喀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喀什民俗大观园主题公园、慕士塔格冰川公园开发为先导,重点规划设计、重点投资建设、形成以喀什为中心,塔什库尔干县城,莎车县城和巴楚城为外围支撑,以314国道为主线,315国道和215省道为干线的旅游线路,构成连接全地区主要规划景区的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现代人工景区宏观规划中两大基本问题《开发规模与景观配置》提出了旅游供十需分析的理论依据与思想方法,并以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景区宏观规划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区规划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我国近几年旅游景区建设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结合笔者旅游规划工作的体会,提出风景讴是旅游的核心,以及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结构图式等新见解,讨论人造游乐景观在旅游资源开发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划建设,可根据区位-资源-旅游客市场定位的研究,按照“资源型”,“客源型”、“资源-客源混合型”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12.
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阐述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包括:1)昆明市是云南省最大的游客集散地,游客集散地处于变动状态,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大、景区(点)分布不合理;2)游客集散地的变化受制于游客市场的变化,旅游产品的变化及产品的级别、数量、景区(点)的分布和行政隶属关系。提出淘汰过时的旅游产品,从市场需求出发新增加重建景区(点),增加游客集散地的数量,建立立体旅游网络系统,增强旅游网络系统的稳定性,重构云南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宜昌县晓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色鲜明,区位条件好,开发潜力大。作者提出该旅游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通过对不同功能景区进行划分为划分,分析晓峰旅游区总体结构特征,提出晓峰旅游区总体规划构想和开放格局,以及开发、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伍延基  侯志强 《福建地理》2005,20(3):33-36,54
闽南漳州市的平和县灵通山,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但目前仍处于旅游地的参与阶段。要进入发展阶段,实现景区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在明确旅游开发主体的前提下,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规划与设计景点、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此外,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景区解说系统、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晋江风景结构与旅游市场结构,提出了晋江旅游景区布局与旅游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探究旅游发展新模式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景区间同质化竞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地区为例,通过"山海协同"的发展模式变同质竞争为异质协作,用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以旅游统计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源,运用空间分析和文本挖掘的方法,描述高等级景区的空间核密度、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空间网络,并从山、海两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交通衔接、路线产品及市场需求层面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北部湾地区山、海特征的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核密度最高的地区为0.03~0.04个/km~2;(2)各景区之间的平均通达时长为3.79 h,总体可达性呈现由中东部向西南部递减的趋势;(3)2018年山、海之间旅游流量较大,整体网络密度为0.67。研究反映了山海线路组合交通基础条件良好、市场需求强烈,从目的地宣传、景区联动、规划布局等角度进一步提升山海协作机制,该机制可为我国西南山区旅游发展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山地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在目的地的行为与时间感,会对目的地客流分布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山地文化旅游会削弱客流的自然季节性波动,但其对客流多时间尺度波动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研究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地泰山为案例地,以景区智慧系统大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从月际、日际、日内三个时间尺度比较徒步登高、朝山进香、极顶观日三类典型的山地文化旅游活动客群与景区整体客流的时间分布差异,揭示山地文化旅游对目的地客流时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1)山地文化旅游平缓了景区客流的季节性波动,其中徒步登高决定季节性分布的基本趋势,朝山进香、极顶观日在此基础上产生叠加效应,朝山进香催生反淡季的旺季分布,极顶观日平衡淡旺季差距。(2)山地文化旅游调节了景区客流的日际波动,其中徒步登高影响平均水平,朝山进香影响峰值水平,徒步登高与极顶观日有助于降低差距水平。(3)山地文化旅游打破了景区客流的“朝发夕返”自然节律,其中徒步登高、朝山进香共同构成景区客流日内分布的日间高峰,极顶观日促成了景区客流日内分布的夜间高峰。本研究结论对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的山地景区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勒泰地区旅游区划及开发战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在简要介绍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和主要景区,景点后讨论了该区旅游区划的任务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状况等基础条件,将其划分为布尔津-哈巴河旅游小区,福海旅游小区,阿勒泰市旅游小区,青河-富蕴旅游小区,并提出了全区旅游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分析边疆省域旅游网络结构,识别网络中的景区角色,可凸显景区空间功能,促进边疆地区旅游业高效发展。研究基于在线预定数据,利用模块化分析、景区角色识别模型和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对典型边疆省域云南省内126家旅游景区进行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6个群集模块,模块在旅游流网络中地位由其主要角色决定,目的地内景区模块化趋势明显,形成“三核心、多轴线”的模式;②旅游景区识别为核心景区、重要景区、普通景区及边缘景区4种角色, 高等级景区核心枢纽地位突出,具有显著的集聚扩散效应,重要景区与核心景区联系紧密,普通和边缘景区集中在滇东南部,联系疏散;③边疆省域内民族性强、海拔高、差异大、资源禀赋高的景区客流量大。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加强全域旅游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布局及景区角色定位、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打造高品质旅游集聚地并构建多站点景区游览环线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论文基于2006—2018年288个城市评选的最高级别景区——“5A”景区的数据,将“5A”景区划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类3类,借助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了“5A”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探讨了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中国“5A”景区存在“东中集聚、区域失衡、禀赋不一”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类景区数量严重不足。其次,高级别景区能显著推动本城市的旅游发展,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效应。其中,同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竞争效应,且主要表现为对同类型景区间的竞争,竞争范围为0~400 km;跨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合作效应,且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景区间的合作与互补,最优合作范围为200~400 km。最后,对比各省域内部景区空间分布发现,同一省域内城市多以自然类或人文类“5A”景区中的某一类景区为主,即同一省域内部可能存在针对同类景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研究结论将为旅游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空间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