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华北旱涝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遥相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郭其蕴 《地理学报》1992,47(5):394-402
本文根据1871—1986年共116年印度夏季风期(6—9月)雨量与中国华北东部旱涝级别资料研究了两个地区旱涝关系的变化。发现在1921—1950年关系减弱,而1891-1920和1951—1980年关系均较密切。利用相应时期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图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资料,讨论了两个地区旱涝关系形成机制和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159 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850-2008 年我国东部地区90 个测站的旱涝等级和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格点等资料,使用BP 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59 年旱涝等级与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的耦合相关关系。利用关键区域的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有密切联系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对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159 年中国东部旱涝具有4 种典型空间分布型,即华南与中国东部其他地区旱涝趋势相反型、黄淮地区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旱涝趋势相反型、江淮流域与中国东部其他地区旱涝趋势相反型和中国东部与西部旱涝趋势相反型。近159 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呈现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强弱相反的分布特征;(2) 本文定义的夏季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与我国东部旱涝典型分布型的年代际变化有密切关系,但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存在显著的年代际位相差异,即20 世纪20 年代之前,当东亚夏季风偏强(弱) 时,长江流域以北容易偏旱(偏涝),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容易偏涝(偏旱),20 世纪20 年代以后,当东亚夏季风偏强(弱) 时,长江流域以北容易偏涝(偏旱),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容易偏旱(偏涝)。可见,使用较长年代资料进行考察,研究结论丰富了大多数使用近50-60 年资料的研究结果。东亚夏季风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之间关系的年代际位相差异,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对太阳活动等外强迫的非线性反馈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夏季风活动与长江流域的旱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淑英 《地理研究》1982,1(1):58-68
本文指出夏季风活动与我国主要雨区位置有对应的配合。中国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风时期对某一年来讲,虽然年或季的雨量可以接近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国降水都接近正常,有些地方多雨,有些地方少雨,甚至还有些地方遭受旱涝灾害。其次,作者对长江流域旱涝的高低空环流特征作了概括,发现夏季风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及其脊的东、西移动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副热带环流及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长江流域旱涝起到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我国夏季风盛行期降水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引言 我国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各地区雨季的开始,随夏季风自南向北的推进而变化,因此,大雨带在各地的停留移动与夏季风的发展是相当一致的。由于夏季风活动逐年有比较大的变化,致使各地雨季起止期和雨量的年际变化也都十分剧烈,从而在各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夏季风在我国东部自南向北推进不是匀速的,而是分成不同的阶段,其中夏季风在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三个地区的盛行阶段,正好与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省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省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省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北方的热量平衡观测资料,地立了计算感热—潜热比的经验模式,用于计算黄河流域旱涝年(1972、1975、1986、1988年)及一般年(1971、1974、1985、1987年)夏季陆面蒸发,并分析其变化特点以及与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逐月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洞庭湖流域春、夏、秋季57年来旱涝异常的年际变化以及典型旱涝异常年份的全球海温分布形势,并利用降尺度和趋势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对ENSO和关键区海温的响应,以加强对流域旱涝前期影响因素的认识。结果表明:1)流域在春、秋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夏季较明显地变湿。2)前期冬、夏季ENSO事件分别对流域春、秋季旱涝产生显著影响,而与夏季呈不显著的统计特征。3)在消除前期ENSO信号后,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S3)、澳大利亚东部海域(S4)海温和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现象仍分别为春、夏、秋季与流域旱涝有密切联系的海温因素。4)S3区SST对流域春季旱涝的影响通过西风带环流实现,S4区SST偏高似乎是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的表现,成熟的IOD现象为流域秋季旱涝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 (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 (110oE)、海 (160oE) 气压差 ≤ -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 (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前强夏季风年 (SMI > 1) 占优势,1976年开始均为弱夏季风年 (SMI < 1)。同时研究了SMI与中国夏季 (6月~8月) 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发现夏季风强时中国东部华北多雨,长江少雨,同时长江到淮河气温高,但中国西部在夏季风强时南部多雨,北部少雨,气温为北高南低。夏季风弱时情况相反。同时指出,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还影响到夏季风与中国气候的年际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亚土地覆盖动态与季风气候年际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香宝  刘纪远 《地理学报》2002,57(1):39-46
以东亚地区1982-1989年时间序列降水资料及AVHRR 8km NDVI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研究了东亚地区夏季(5-9月)降水及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并揭示了研究时间段内各自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用奇异值分解(SVD)模型方法分析了以降水变化为表征的东亚地区气候年际变化与土地覆盖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60-2009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英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we calcul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humi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n inter-annual, inter-decadal, summer monsoon period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indicated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ern Hengduan Mountains, southern coast of Guangxi and northern Guizhou are the areas where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ast 50 years. As for the decadal change,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1990s is the wettest decade and the whole area is turning wet. In the 200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rises quickly,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 (2)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growing, which generally occurs in the high mountains arou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parts of Guangxi and "the broom-shaped mountains" in Yunnan. It is distinct that the altitude has impacts on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the area is relatively wet an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decreasing. (3)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abrupt change is observed in 2003, whereas the abrupt change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is in 1989. The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variation is a superposition of abrupt changes during summer monsoon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s. The departure sequence vibration of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quasi-5 years and quasi-12 years.  相似文献   

13.
广东干旱害的气候成因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广东干旱害的气候成因 ,特别对 1998年下半年以来广东气候异常、旱情严重、春耕生产受阻作了具体分析 ,并提出了防御干旱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季风存在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这类振荡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据此提出海温通过季风系统的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中国沙漠》2013,33(5):1511-1519
利用1951—2009年中国6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缘带降水特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北边缘带南界大致位于36°N,北界大致位于41°N。边缘带宽度与其南界纬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且有逐年变宽的趋势。边缘带存在显著的准3年和9年的周期特征。夏季风平均在6月28日开始影响北边缘带,9月21日南撤离开北边缘带。110°E是夏季风边缘带中南风分量最大的经度,与偏南年相比,偏北年夏季风影响边缘带时间开始早,结束迟。  相似文献   

16.
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夏季干湿特征的年代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夏季降水量、小型蒸发皿蒸发量,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夏季北极涛动指数,首先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定义了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分析了夏季北极涛动同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夏季干湿特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夏季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特征空间变化的南北差异密切相关,在夏季AO偏强年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大陆为正距平,太平洋为负距平;70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地区及其下方有较强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北西风带区出现西风距平,季风区出现北风距平,而500 hPa高度场在中国西北地区表现为西低东高结构。这样使得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北西风带区在夏季以西风气流为主,降水偏多,气候偏湿,而季风区盛行偏北气流,降水偏少,气候偏干。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1951-2010 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近38年(1951—1988年)海平面气压场与我国160个站降水的冬夏距平值,研究了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变化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联系的年占一定优势。季风降水与SST的关系虽非逐年对应,但SST异常对东亚季风气压场的年际变化及我国降水变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