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河源地区河流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长江河源地区冰川,冻土和地质构造对水系发育和河况的影响,初步分析了该地区河流的经流、洪水、枯水、水温和冰情的变化规律.文中着重阐明河流洪水形成的基本特征,并据观测资料和洪水调查资料,探讨了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的分布规律,该成果可供长江河源地区铁路,公路桥涵设计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2.
海冰冰情是开发、利用北极航道的关键信息,研究利用2006—2015年北极地区逐日海冰密集度数据,根据2013年"永盛轮"首航北极东北航道时所经航线为例,提取了航线冰情要素,包括航线通航窗口、逐日海冰密集度时空分布以及海冰密集度月标准差等,对航线通航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航线冰情要素获得了十年间航线通航窗口的基本情况,十年间航线所经水域的大体通航情况和主要冰障位置,7—10月份航线所经水域海冰密集度的变化动态。通过对航线冰情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航线的两个关键海域,并分析了"永盛轮"航线与关键水域航线通航窗口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河流水情要素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流是促进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河流的水体范围、水位/水深、流量、水质和冰情等水情要素在水资源动态监测和水文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水文站观测河流可获得站点上的水情信息,但该方式在财力、物力方面均耗费巨大。同时,对于日益增长的河流水情信息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捷、准确补充河流实测数据的方法。遥感凭借全方位、多时相的对地观测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河流水情信息获取的效率,已广泛应用于多尺度水情监测、无资料流域水文模拟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遥感应用于河流水情要素反演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以期进一步促进遥感数据和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论文以“河流水情要素遥感”为主题,系统归纳了河流水体遥感提取的常用传感器及方法、水位/水深遥感反演方法、河道流量遥感估算、河流水质及河冰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详细归纳了利用光学/微波遥感等不同类型的遥感手段获取河流水体范围、水位、水深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得出了河流水情要素遥感研究的数据、方法及应用方面的主要结论:① 新型遥感数据在河流水情要素监测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或光谱分辨率等方面不断突破,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水情要素研究的数据来源;② 多数中低空间分辨率光学影像依旧面临混合像元影响水体提取精度的问题,合成孔径雷达影像也存在数据处理算法开发难度大的问题,细小河流及非开阔水体的提取方法仍需探索;③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大尺度、长时序的河流水情要素高时空分辨率遥感监测提供了高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姚文峻  赵进平 《极地研究》2013,25(3):218-225
拉普捷夫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和冰源地,对北冰洋的海冰变化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AMSR-E海冰密集度数据以及NECP-DOE的风场、温度场数据,结果表明拉普捷夫海海冰在2002—2011年经历了如下过程:重冰年(2002—2004)—过渡性质年份(2005—2006) —轻冰年(2007、2009—2011),即冰情由重向轻转变。研究结果也表明拉普捷夫海的冰情轻重与融冰期长短有较好的相关性,融冰期持续时间越短,冰情越重。4个参数,包括海冰距平指数、最小海冰覆盖率、积温、风驱动指数描述了拉普捷夫海的海冰多年变化过程。海冰距平指数是时间(3—11月)平均下的海冰覆盖率距平值,定量给出了各年冰情的轻重;最小海冰覆盖率是夏季海冰的极限情况,变化范围在0.45%—48.73%,发生时间为8月底至10月上旬。积温是上一个冬季气温积累对当年冰情的影响,结果表明积温是影响当年冰情轻重的主要因素。2008年的上一个冬季经历了异常低温,造成当年的异常重冰年。风驱动指数给出了风场对海冰覆盖率变化的短期影响,与同时期其他年份相比,2006年4月、2007年9月均出现了异常强北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2006年融冰开始时间延后、2007年夏季最小海冰覆盖率的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5.
北极入海径流是北冰洋最主要的淡水来源之一,也是影响北极变化的重要因素。利用Dai和Trenberth发布的1979—2010年全球河流流量和陆地径流数据集、全球径流数据中心(GRDC)数据集和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数据集,以入海口位置划分研究区域为楚科奇海区、东西伯利亚海区、拉普捷夫海区和喀拉海区;以流量特征,选取注入北冰洋的前12条大河中的6条主要河流为代表,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检测了不同海区入海径流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并对其与边缘海区海冰覆盖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河流的季节特征明显且一致,径流量集中在4—11月, 6月前后的洪峰流量远大于春季和秋季的径流量,且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洪峰时期的流量是其他河流的3—4倍。径流季节变化明显,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径流总体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春季径流量增加最为明显,其中东西伯利亚海域入海径流增长最快。楚科奇海春季径流量与融化开始时间显著相关,径流量每增加5.9 km3·a–1,海冰融化时间提前一天。东西伯利亚海夏季径流量与融化开始时间(8月)显著相关,径流量每增加30.7km3·a–1,海冰融化时间提前一天。东西伯利亚海8月最大日径流量与当月冰情显著相关,最大日径流量发生时间平均提前于海冰低谷发生时间8天。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最大日径流量每增加15.7km3·a–1,海冰低谷距平降低1%,表明其促进融冰期海冰的融化,导致冰情减轻。东西伯利亚海秋季径流的增大加速了结冰后期海冰的冻结。  相似文献   

6.
2012年南极长城站气象和海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越冬期间获取的常规气象和海冰观测资料,结合统计的1985—2010年气候值,对比分析了长城站2012年的气象及海冰特征。气象分析表明,该年平均气压和气温偏低,N—W风向频率显著偏低,E—SE风向频率显著偏高;雾日偏少,降雪量、吹雪及雪暴显著偏多;针对观测期间某些月份比较明显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异常,从大气环流角度进行了分析解释。海冰观测表明,长城湾冰情变化受大气动力作用影响大,冰情稳定性差,外围海域海冰极不稳定,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冰情几经进退,先后交替出现3个完全冰冻和3个部分冰冻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航线海冰密集度和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点海冰调查是构成线、面海冰资料的基础,这些资料对于大面积海冰遥感资料的对比研究是必要的。虽然由于海冰时空变化引起一定差异,大面积统计意义上的冰情条件具有正确性。依据2003年7-9月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沿航线进行的船舶海冰调查资料,航空海冰调查资料和浮冰站海冰调查资料,以图表形式归纳总结了航线上的冰情、海冰密集度、厚度剖面和单点厚度值;给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一人们对北极认识的发展历史十九世纪,人们对北极的冰情和气候的科学认识是极其有限的。W.斯科尔斯拜根据他的捕鲸队于1807—1818年在斯匹兹卑根沿海得到的气象和冰情观测资料,曾编了一份很有价值的摘要。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军探险队为了寻求西北通道,曾在加拿大多岛的北极海域收集过一批气象资料。大约在同一时期,诺登瑟德开辟了东北通道(1878—79),这给俄国利用北海航线及收集军事和科学资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极地研究》2021,33(1)
加拿大北极群岛西北航道区域海冰冰情对西北航道的开通及航行安全有着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将西北航道分为南部、北部以及交汇区3个区域,利用美国国家冰雪中心Bootstrap海冰密集度数据和CryoSat-2、CS2SMOS观测以及高分辨率北极海洋-海冰耦合模型(AO-FVCOM)的海冰厚度数据对1978年11月—2017年12月加拿大北极群岛区域西北航道海冰冰情长期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南线和北线冰情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西北航道冬春季被高密集度的海冰覆盖,夏秋季密集度较小,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北部、南部、以及交汇区域覆盖范围呈现减少趋势,分别为–0.01×105km~2·(10a)~(–1)[–0.77%·(10a)~(–1)]、–0.09×105km~2·(10a)~(–1)[–3.50%·(10a)~(–1)]以及–0.12×104km~2·(10a)~(–1)[–2.81%·(10a)~(–1)];海冰厚度在北部和南部区域呈现减小趋势,分别为–0.25 m·(10a)~(–1)和–0.13 m·(10a)~(–1)。西北航道南线冰情优于北线,海冰密集度、覆盖范围、厚度均小于北线。对影响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的大气和海洋热力学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域的表面大气温度、海洋表层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并和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和北部、南部区域海冰厚度呈现显著负相关,与交汇区域海冰厚度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与1999年楚科奇海海冰的差异及其发生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在1999年和2003年进行了两次北极考察,这两年海冰的冰情差别很大,分别对应冰情较重和较轻的年份。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1999年和2003年的海冰分布状况及其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利用气温和风场资料深入研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动力学原因。结果表明, 2003年的海冰冰情与1999年相比要轻很多,海冰面积在春季融冰季节和秋季冻结季节显著减小。2003年春季,来自白令海的海水提早半个月进入楚科奇海,导致海冰大范围融化。但是,到了夏季,海冰的面积减少过程停滞下来。而秋季楚科奇海封冻过程比1999年晚半个月。以上这些特征形成了2003年与1999年海冰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2003年春季和秋季的气温比1999年要明显增高,最大月平均温差接近18°C,显著的高温为海冰融化的加剧和冻结的推迟提供了热量。直接影响海冰分布的是海面风场,两年风场的差异产生了来自白令海的太平洋入流的差异,对春季海冰融化的提前、夏季入流的减弱和秋季冻结过程的推迟起到关键的作用。季节性气象要素的年际差异可以归因于整个北极的AO系统变化, 2003年AO指数是正值, 1999年为负值,成为楚科奇海局地海冰变化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1.
这次山地灾害由岩崩、滑坡和泥石流三类灾害组成。在我国西南,隆冬少雨季节出现这类山地灾害是罕见的。这次山地灾害正是发生于1988年1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究其原因是,当地某些较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采煤不当,促使山体岩崩崩积物逐年加载,进而引起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合人民币58.6万元。对此种山地灾害宜采取以避害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林其东 《地理研究》1992,11(4):97-104
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江、九龙江、汀江三江发源地,本文阐述保护区环境水文特征,并提出保护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行为过程,通过来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观光旅游,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旅游业来说,客源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旅游发展必须具有客源市场导向性原则。同时,在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也存在一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机遇,实现客源市场持续开发。通过用SWOT分析方法对昆明黄金周假日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了昆明假日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原则和具体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结合部次区域国际合作的现状、区域范围和合作前景。提出以交通先行,旅贸作导,推进次区域合作,开发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交通网络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志强  陈锦辉 《热带地理》2001,21(4):360-363
湖南省郴州市在经济发展中具备资源丰富,邻近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等众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区内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一些不利因素。为抓住所面临的大好机遇,作者提出了加快该区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建设、重视科技、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等5项对策,并提出了该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模式;即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点轴开发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太平乡政府驻地近10年来的3次大规模的泥石流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及灾害现状采用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以及资源管理的方法来防治泥石流的危害,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找出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不利性,找出更为有效的治理方法:以资源管理手段为保障,2种方法相结合,分阶段、分重点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一级海岸阶地上的海蚀凹槽沉积剖面进行沉积岩相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的70-118 cm段显著受到了海鸟粪沉积的影响,为含贝壳的海鸟粪土沉积层。该段粪土沉积层中大多数元素的浓度随深度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其中TOC、TN、Se、Sr、CaO、Pb、As、Zn等元素含量在深度剖面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垂向变化趋势。对粪土层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浓度剖面上具有较好协同关系的上述元素组合与海鸟粪有机质的输入密切相关,这些具有显著地球化学性质差异的元素共生组合是北极新奥尔松粪土沉积层的生物地球化学组合的标型特征,它们的含量变化主要受控于海鸟粪对沉积物的影响程度。海鸟粪土生物地球化学标型组合特征的识别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12-4 ka B.P.的海鸟生态系统和气候演化记录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Ephemeroptera(mayfly),Plecoptera(stonefly)and Trichoptera(caddisfly)(EPT,3 kinds of insectorders)reach their maximum development in streamsand contain families that are entirely or almost con-fined to running water.Ross(1963)suggested thatthe early evolut…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evidence for a neotectonic influence on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southern Strait of Magellan. We concentrate on one site, Puerto del Hambre, a key loc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outhernmost South America. We report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al geological, seismic and topographic data that all show the site has been affected by postglacial faulting. There is also indirect evidence from the site stratigraphy that the site has been displaced. Also, recent faulting explains some of the puzzles associated wi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 at Puerto del Hambre.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work is that neotectonic faulting had a pervasive influenc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rait of Magellan and southernmost Tierra del Fuego, and thus affects glacial or sea level reconstruction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