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发展演化过程,运用马尔可夫法预测了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未来旅游经济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逐年增大,相对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市发展差异明显。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未来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的差距将继续增大。最后为缩小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各城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旅游经济在辽宁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9种测度区域经济差距的指标,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和扣除旅游收入后的经济差距进行测量与对比,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旅游经济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结果显示,2007年之前旅游经济对于辽宁区域经济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而2007年之后旅游经济缩小辽宁区域经济差距的功能逐步增强。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在辽宁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未来如果辽宁发展战略得当,旅游将会发挥更大的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为例,通过2001-2010年区域经济差距和旅游经济差距分析,总结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的演化过程。对比发现,在此期间辽宁区域旅游经济差距大于经济差距,但二者数值逐步贴近。为了衡量旅游经济对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实际作用,该文提出了"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的量测指标。通过计算发现,2001-2010年旅游经济始终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起到积极的平衡作用,只是各年的平衡效果有所不同。为了更大限度发挥旅游经济对于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结合辽宁省经济与旅游格局,建议未来采取"两翼齐飞"与"金龙摆尾"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扶持经济落后的辽西和辽北地区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靶区,构建了基于旅游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品供给、公共服务、产业人才和生态环境等6大维度、4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权重、加权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子系统权重、综合性发展以及耦合协调给予研究。结果显示:子系统权重旅游技术创新>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创新产出、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人才规模、生态环境治理、公共信息服务、旅游资源丰富度分别在上述子系统中所占权重也较大。旅游经济发展与产品供给在黄河流域空间格局相似,旅游科技创新与产业人才的空间格局相似。旅游生态环境则与其他子系统差异较大,在黄河流域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分布格局。除四川省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黄河流域总体呈河段差异性特征,下游省区发展等级较高,中下游省区次之,上游省区多为低等级类型。此外,沿线省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3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五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建构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建构了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维度构成的“五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组合权重法、加权TOPSIS法对各细分维度和综合发展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法对耦合协调性和空间集聚性给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五位一体”综合发展在黄河流域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高等、中高等地市多分布于流域东部的山东、河南大部及四川东南部,而流域西北众多地市则因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稀疏、经济基础较差等,综合发展为中等或较低水平。(2)细分维度上,黄河流域各地市间经济维度差距较大,生态维度差距较小。此外,五大细分维度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形态差异。(3)协调发展上,黄河流域多数地市“五位一体”耦合程度较低,维度间协调发展潜力较大。(4)空间集聚上,黄河流域各地市在五大细分维度上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集聚程度为政治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生态维度>经济维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旅游经济在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中的作用效果,通过集对分析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对2001-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集对分析和旅游经济平衡指数是分别从地区人均旅游收入和地区总规模的不同角度分析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效果的方法;2)从人均旅游收入的角度分析,2001-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各省旅游总收入及其比重角度分析,其作用是负面的;3)社会经济重大事件会对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效果产生影响;4)我国四大区域之间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光勤  方徐兵 《中国沙漠》2021,41(4):129-139
采用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2001—2018年黄河流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绿色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并借助于核密度估计、泰尔系数、变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等考察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呈现出缓慢的波浪式上升特征,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绿色技术进步;流域内差异较为明显,下游>上游>全流域>中游。绿色发展水平省际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分布形态呈现由两极分化向单极化演进态势,总体呈现高—低—高的发展态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呈现以山西和河南为核心的“双核”空间不平衡特征。基于泰尔系数,黄河流域内部绿色发展水平差距大于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基于变异系数,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程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基于Dagum基尼系数,绿色发展水平空间不平衡总体呈下降趋势,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且流域间的交叉重叠现象对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地级市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①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研究期限内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由“高效率小差距”向“低效率大差距”演进,说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不断凸显。②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贡献,科学技术尚未发挥重要驱动作用。③ 研究期限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相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④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性显著,高效率地区的东西分布、南北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突出,集中表现在以城市群为载体呈集群式发展。最后采用Tobit回归模型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调控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及上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强度与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流域66个中心城市(市、地区、州、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2008、2013、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2008年黄河流域95%的中心城市旅游经...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压力与响应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18年为考察时段,运用旅游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动态变动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解耦分析模型对两大系统的解耦过程给予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旅游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压力则具有显著的河段差异性特征,上游省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小,而中下游省区环境压力较大且生态治理形势严峻。(2)在时间上,青海、甘肃和宁夏旅游经济呈起点较低但发展较快的特征,而河南与山东起点较高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压力变化并未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山西为生态环境压力变动低等级省区。(3)多数省区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两大系统2004—2018年呈由扩张性耦合到弱解耦、由弱负解耦到强解耦状态转变,解耦关系趋向良性方向发展。最后,从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建立系统解耦机制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系统解耦与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洋  修春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37-1046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介绍了吉尼系数,区域经济区位熵和Hausdoeff Index的计算方法。采用GDP指标,运用吉尼系数和区域经济区位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运用分形理论和R/S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如下:(1)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上看,自改变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或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在扩大。(2)1995年所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近期内并没有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3)R/S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未来20年内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3.
王兆峰  余含 《地理科学》2013,(3):322-328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响应差异是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1996~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等指标,分析了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其旅游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揭示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的区域响应,研究发现:①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快,各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市区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较快,由1996年的39.4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38.94亿元,区际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变异系数波动不大,并在波动中缓慢下降。②西南五省市区同一阶段不同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响应类型;同一省市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响应类型;旅游收入响应类型和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3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提出未来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突破的关键是从旅游资源依赖型模式向产业依赖型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岛县的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  张萌  石莹  王亮 《地理研究》2013,32(4):776-784
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分析是对旅游在特定区域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发展现况的研究,从而获取发展正确方向及合作对象的重要衡量方法。海岛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旅游发展在岛域地域系统中具有特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选取2006-2010年中国12个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方法分别对我国海岛县旅游业集中度和时间尺度上的省市间、省市内和总体差异变化状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中国海岛县整体旅游业态发展不均衡,旅游业态集中化程度较低,在海岛县域的专业性整体优势不强,但可提升空间较大;②福建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呈下降趋势,浙江省呈升高趋势,说明福建省海岛旅游业正向均衡方向发展,入岛旅游总收入的Theil系数由2006年福建省大于浙江省转变到2010年浙江省大于福建省,两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正在逐渐弱化;③各海岛县间的差异及海岛县隶属省市的差异都在增大,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差距不大,但相互波动频繁,隶属省内海岛县的差异和省间的差异都是造成中国海岛县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是旅游业“竞合”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利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以2002~2012年东北三省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东北三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以期为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结构,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省间绝对差异不大,相对差异逐渐增大;② 三省省内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都较大,黑龙江省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在扩大,辽宁和吉林在减小;吉林省的旅游外汇收入差异基本保持不变,辽、黑两省在减小;③ 三省的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疫情冲击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水平对于旅游业恢复重振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构建疫情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差异测量指标,全面揭示了两次疫情冲击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特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分析高、低旅游经济韧性的组态影响因素,并阐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旅游经济韧性由SARS冲击下的点片状分布逐渐过渡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U”形分布和“三点一带一片”分布格局;2)从SARS到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各省域旅游经济韧性差距在增大,韧性水平呈现极化趋势和“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3)两次疫情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在区域尺度上波动较小,较为稳定,七大地理分区内部韧性差异较大,其中华东和西北地区内部韧性差异最显著,华南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且总体韧性表现较好;4)抵御、恢复、重构和更新4类共9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基础保障型”“市场促进型”“创新驱动型”“就业限制型”和“产业结构限制型”5种高、低旅游经济韧性组态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并采用锡尔I(O)系数方法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差异进行分解,从市场、效益、贡献、资源、设施、人才、经济、交通和环境9个细分指标揭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发现,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间差异明显,地区内部城际差异相对较小;苏南地区的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较强,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相对较弱,苏南与苏中、苏北的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差距大,苏中与苏北的差距相对较小;江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点是"南强北弱"、"沿江强沿海弱"。提出重点打造四大旅游板块并构建跨区域旅游板块的"板块旅游"模式区域发展战略,旨在实现苏南、苏中和苏北旅游产业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9.
1992- 2005 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左冰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的基本指标。本文采用生产函数法对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TTFP)以及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分析TTFP变化与旅游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各省旅游增长方式的演化过程与变化趋势,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中国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劳动力要素投入对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69%;②旅游业年均技术进步速度(TTFP)为2.91%,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效率低下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③旅游业技术进步是旅游业增长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发达地区的"飞地旅游"性质决定了旅游业的技术扩散方式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它既不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地理位置也不具有对应性;④中国各省旅游业增长方式与发展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且差异正在逐年扩大,技术进步速度(TTFP)差异是导致各省旅游发展水平分化的原因,如果各省TTFP差异继续扩大,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各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强旅游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对于推动中国旅游业技术进步和增长质量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