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刘玉  刘彦随  王介勇 《地理研究》2010,29(1):145-15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区域范围内待整理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等8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综合评价值。进一步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综合评价分值,运用层次筛选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可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4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次中心;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最显著,近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没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在综合集约利用方面,门头沟区137个农村居民点中非集约、低度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的农村居民点的比例分别为18.25%,27.01%,28.47%,26.28%,集约利用评价平均分值分别为45.09,51.70,58.07,65.03。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在空间分布上,邻近新城和各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集约性,而布局效应不具有类似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具有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福清市为例,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以此为基础,选取福清市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12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聚类结果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4个不同的适宜性类型区,结合实际情况和定量分析过程提出各类型区的整理途径和整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福清市为例,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以此为基础,选取福清市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12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聚类结果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4个不同的适宜性类型区,结合实际情况和定量分析过程提出各类型区的整理途径和整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对土地持续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该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内涵界定和集约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为评价单元,对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综合评价分值高低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集约利用潜力很大、较大、较小3个级别。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方向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整理潜力、用地比例、平均规模3个方面存在区域差异;构建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与GIS方法,把全国分为5个整理区域,因地制宜提出区域整理方向.(1)潜力优势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结合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2)高比例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以提高用地集约度为主;(3)重点突破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4)布局优化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以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的优化调整为主;(5)低值迁并区,山西、陕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  相似文献   

7.
国土开发整治F321.12007032731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Connotationand evaluatingindicator system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ity/张正峰,赵伟∥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在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及其来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自然和现实转化两类潜力.其中自然潜力评价指标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扩展可利用空间、改善农村生存条件两方面选取,现实转化潜力评价指标则从区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建房周期、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同时在界定各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  相似文献   

8.
将生态位态势理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两方面选取指标分别作为发展"态"和发展"势"的评价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发展评价模型,对居民点的发展实力划分等级。然后结合加权Voronoi图,明确各发展等级居民点的搬迁去向,从而实现全镇整治分区规划。沙河子镇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可划分为高、中、低和不适宜发展4个等级;农村居民点整体发展较好,高、中发展实力级的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04.07hm2,占全区的84.23%;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其发展等级呈现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趋势;全镇以农村居民点城镇化为整理重点,划分为城镇化区、优先发展区、改造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4种整治分区。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山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普遍使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存在计算简单、测算结果偏离实际等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松溪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土地资源现状5个方面的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探讨松溪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及其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各个评价单元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156 6~0.714 1之间,2020年松溪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为315.43 hm2,总理论潜力转化率为38.20%;以整理现实潜力为主要依据,将全县划分为4个潜力分区,并为各分区整理模式和时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济阳县域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济阳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4种整理类型.从土地规划需要和济阳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影响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划分城乡居民点空间扩展优先等级区,结合2020年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对济阳县城乡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济阳县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减少2878.47hm2,建制镇用地增加1094.15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以满足建制镇用地增加的需求.研究可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准确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潜力是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针对当前普遍使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存在计算简单、测算结果偏离实际等问题,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适宜性、生态安全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规划导向性5 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潜力逐级修正的测算模型.测算模型的相关修正系数利用农用地分等方法、生态用地一票否决制、经济社会指标评价以及概念赋值等方法设定.研究表明,平谷区各乡镇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为0.4757~0.8628,生态安全性修正系数为0.3004~0.8852,经济可行性修正系数为0.3943~0.8939,社会可接受性修正系数为0.4643~0.8165,规划导向性修正系数为0.2877~0.8858,生态安全性和规划导向性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其他3 个方面更加显著;潜力经过综合修正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净增加耕地面积为614.13 hm2,增加耕地系数为10.77%.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现代意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整理区现状基础资料及土地整理相关资料收集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运用TOPSIS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3个井灌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3个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实施结果塔布赛乡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8,伍什家镇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64,双河镇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56,从土地整理实施综合效益等级上划分,塔布赛乡土地整理项目达到优秀等级,伍什家镇土地整理整理项目、双河镇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秧分  刘彦随  杨忍 《地理学报》2012,67(3):420-427
理论解析以非农就业程度表征的农户生计转型和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度量的农村土地利用特征的相互关系,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县域尺度农户生计转型的存在性、拐点值及其主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为规范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与重构乡村地域的可持续性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农户非农就业程度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存在倒U型规律;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地形等外部因子影响农户生计与农村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控制资源禀赋、地形等外部因子作用的农户非农就业程度拐点为38.36%,结合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可将中国县域划分为适宜程度依次递减的优先整治区、优化调整区、适度挖潜区与限制整治区等4 种类型区;最后,提出了切实反映农户生计特征的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潜力空间,对其进行调控研究是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村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空间潜力;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发展的支撑条件和空间载体,村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适宜性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背景下,将“城—村—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有利于统筹不同空间尺度要素对居民点整理的影响。本研究立足农村行为主体的空间关联性,综合“城—村—地”三级空间对象,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分析框架;基于对农村居民点地域系统要素构成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从城镇发展辐射性、村域布局适宜性、土地利用协调性等三方面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进而探讨了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途径。最后选取江苏省新沂市进行实证分析,将其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挖潜区、优化调整区及特殊整理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及优化路径,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提供有益借鉴,助推可持续的城乡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结合我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现状,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归纳为综合潜力评价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两项主要研究内容;评述政策指标测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和建筑容积率法3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并探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理论缺乏系统性、综合潜力研究中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与综合潜力评价重叠及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应与耕地整理等其他土地整理领域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更系统、更精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性评价与分区是编制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该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广东省20个地市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性进行评价与分区。结果表明:广东省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性差异显著,优先性指数介于0.1271~0.7770,广州、佛山和中山为优先整理区,珠海、汕头、惠州和东莞为重点整理区,梅州、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潮州和云浮为适度整理区,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和揭阳为生态型整理区。最后根据各分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整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