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简王华 《干旱区地理》2003,26(3):286-290
生态化旅游开发是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开发与发展的理念,它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应该成为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特定的区域生态特征。其生态化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弘扬以及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及其依托性之间的关系处理等。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资源古、多、密、全、便五大优势特色;并从自然、人文景观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又在宏、微观上展示了旅游业发展现状框架与态势。最后,以翔实的事实和数据,证实了开发旅游资源能充分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论民族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的功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民族旅游资源因产权界定不明确致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引发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民族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合理的产权界定能够促进民族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顺利实行;促进民族旅游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促进民族旅游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民族旅游业的收益分配实现公平性;是民族旅游资源保护的驱动力;为最终实现民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区位条件的分析——以龙陵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区位条件的分析非常重要,不仅能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区位条件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信息等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的。以龙陵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地理交通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旅游条件等4个方面对旅游规划中的区位条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知:龙陵县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是云南省通往滇西和缅甸的必经之路,相对云南省边疆县而言,游客的可进入性较好;作为滇西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的旅游风景区联系较好,有一定的旅游区位优势;交通和旅游区位的优势造就了较好的客源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区位具有特色,可概括为温泉、气候、生态、历史等4方面;是云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低,在一定区域内缺乏经济中心地带,经济区位差。因此,规划中要考虑到滇西旅游圈这个区域环境,既要连片发展,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近期要保护好旅游的大环境,重点景区的建设要循序渐进,较长时间内做好周围较成熟景区的配角,在保护中逐步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瑞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和饮食文化旅游。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来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旅游开发中应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宋玉祥  张毅 《地理科学》1997,17(2):169-175
沿边地区的开放和东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推进,为兴安盟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是振兴兴安盟经济的理想选择。综合评价了兴安盟旅游资源,提出了兴发盟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7.
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旅游以其神秘性和冒险性成为大众旅游新宠,我国海岛众多,海岛旅游开发成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探讨海岛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以塞浦路斯旅游开发为例,在总结其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海岛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区位条件、政治因素、游客行为、交通影响、住宿开发、CTO的作用和旅游政策实施等七个方面,并分别作出具体阐释和总结。最后,在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延超  刘晴 《地理科学》2020,40(10):1710-1719
在DEA-MI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就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旅游经济效率具有典型的“胡焕庸线”空间特征,旅游业及其子行业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以1为标准线上下波动;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也基本具备“胡焕庸线”空间特征。宁夏等西北地区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但其贡献率较大。福建等东南地区、四川和云南等沿线地区旅游业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东南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富集,但其贡献率较低,星级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打破“胡焕庸线”的区域特征;中等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及其子行业中能正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旅游子行业中能推进经济效率的增长,但在旅游业整体中反而抑制旅游经济效率,这说明旅游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已经初步具备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征;区域地理性、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等是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制约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健全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科学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年的时间里,区域旅游业开发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形象导向等4个阶段。对以上4种开发模式的概念、特点、研究进展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综述、分析和评价,以便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区域旅游业开发模式的演化规律;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开发必须在综合分析区域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形象等诸项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东北三省几大经济区(带)的战略地位上升,以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开建,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同时东北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地加快,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合作需求的增强,为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具体分析了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于对边境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五区-四轴"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区域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50 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 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云南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昆明地区为代表, 分析了区域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云南近50 年气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气温变化幅度略大于全球, 弱于北半球和全国变化。云南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增暖现象, 以90 年代后期增温最明显, 1986 年以来出现13 年暖冬, 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霜日数减少。随气候变暖, 香格里拉地区降雪日数呈下降趋势, 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明显减少, 全省降雨日数逐渐减少, 大雨频率变化不大, 暴雨、大暴雨频率上升, 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进入21 世纪以后, 云南降水减少, 高温干旱事件有增强增多趋势, 由2~3 年一遇变为1~2 年一遇。2005 年春夏连旱和2006 年春旱是云南近50 年和20 年来最严重的旱灾。  相似文献   

13.
徐辰  杨槿  陈雯 《地理研究》2019,38(3):605-618
面向乡村振兴的规划需要真正的社区参与,已有研究多聚焦于规划技术改进,对村民参与主动性关注不足,更受制于村民较弱的参与能力。本文从赋权理论激发弱势群体权能的新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句容市陈庄的社区参与乡村规划试验为例,结合社区心理学行为分析的“认知-情感-互动”逻辑,构建乡村规划赋权作用于社区参与行为的分析框架,并从模拟参与选择、活动参与度和组织化程度三方面测度社区参与行为及其变化。研究通过三年半共计84次跟踪调研的参与式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村民、规划团队、政府言行的全过程资料,分析得出:针对不同规划阶段社区参与的特定目的,规划采用差异化的赋权策略,对社区进行了很高程度的信息、教育和制度赋权。尽管规划中后期的实际参与率稍低于初期模拟的参与意愿,但赋权仍维持了较高的社区参与广度,且显著提升了社区参与深度,包括村民参与动机的转变以及个体学习、集体行动等参与能力的提高。赋权的作用,通过增加村民的信息与知识、增强村民的信心和责任,进而改变村民对规划、社区发展和自身的认知、情感以及互动能力这一传导路径得以实现。研究深化对乡村规划社区参与行为的认识,并对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与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闫顺  刘琳 《干旱区地理》1993,16(2):9-13
新疆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其特点是地质体直观性强,地层齐全,动植物化石丰富,构造运动强烈,干旱区地质作用显著。本文从地质科学意义结合众多实例对其类型进行了划分。作者竭力倡导积极开发新疆的地质旅游资源并提出普查、保护、景点建设及线路开发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臧玉珠  杨园园  曹智 《地理研究》2019,38(3):713-724
城市和乡村是连续统一体,乡村地域系统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带动下不断发生着转型与重构。探索乡村转型发展路径,总结成功经验模式,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乃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郊区地处城乡交错带,相比农村腹地,乡村转型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以华明镇为例,详细阐述了以城镇化整理路径实现乡村转型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发现,华明镇乡村转型以“三整合”为标志,通过实施宅基地换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工业园区,改革集体经济,创新金融服务,整合社区服务组织,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村庄“人-地-业”协调发展。但是,以城镇化整理为主导的乡村转型模式,会造成传统乡村聚落的消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与政策体系支撑,仅适应于非农化水平较高的乡村地区,应审慎对待,不能盲目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市猎德复建房社区为案例,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剖析改造后村民市民化进程问题;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质性分析方法,从经济融合、社会文化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4个维度探讨村民的市民化水平。结果表明,由于村社共同体这一特定场域的延续,村民经济资本转化不畅,村民的社会、文化和象征性资本相对匮乏以及村民既有惯习的固化和自我改变动力的缺失,尽管村民在改造后经济状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村民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在经济融合层面就业难题尚未解决,在社会文化适应层面老一辈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固化,在结构融合层面社会网络拓展受阻,在身份认同层面对市民角色的认识不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应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力推进村社共同体转型,并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视作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切实提升村民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促进村民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7.
梅里雪山是云南省自然景观最为壮美,生物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000年以来,位于梅里雪山腹心地的雨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了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业,并从中致富。近年来,随着雨崩观光旅游者的快速增长,雨崩村乡村旅游业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商品开发严重滞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存交通、电力等外部因素受限制,但是如果充分挖掘和利用村民现在可利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就能够依靠村民自身条件开发出质优价廉的生态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日益扩大的旅游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18.
云南腾冲胆扎村傈僳族民族生态史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傈僳族与全国的所有民族一样,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笔者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半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体验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云南腾冲的胆扎村就傈僳族的民族生态史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胆扎村傈僳族人口、社会经济、耕地利用方式、生产方式、林权、森林经营方式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电视的普及、新技术推广、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更加快了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日经济是近几年出现并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假日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在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服务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生态和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接待能力、丰富消费项目,创新消费产品,疏导假日消费、加强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等措施能有效的保证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促进云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腾越自古就是滇缅贸易的重要口岸,地理位置优越。随着1902年腾越海关的设立,促使近代滇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滇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腾越关设立的背景原因、机构沿革和近代滇缅贸易的兴衰,着重分析了腾越关和近代滇缅贸易的特点及影响,认为近代滇缅贸易既有体现帝国主义经济掠夺的一面,也有滇缅双方互补互利的一面。近代滇缅贸易的发展,导致滇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大市场;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商业资本积累,同时带动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缓慢发展。对今天研究滇西经济和口岸开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