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喀斯特区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图谱分析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一种谱系化、定量化与定位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广西喀斯特区为例,从组成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地质、岩性、植被、地貌、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采用3S技术,得出石漠化分布及其驱动因子图;对石漠化分布图及驱动因子图进行图形叠加运算及相关分析,诊断出石漠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上由于人类的强烈扰动而形成的,是多种因子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塔峰、锥峰和常态山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三种主要丘陵形态.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动力学机制可以较好的解释喀斯特坡地发育.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大的喀斯特地区,坡地溶蚀速率高,易于塔峰和锥峰地貌的形成,反之,易于常态山地貌的形成.降水、岩层组构等环境要素控制了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这三种溶丘的空间分布和这些环境要素的区域差异有关.滇东高原、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平原的岩性和大地构造条件差异不大,气候是这三地溶丘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滇东高原为西南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低,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小,溶丘地貌以常态山为主;其余两地为东亚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高,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大,溶丘地貌以锥峰和塔峰为主,其中,广西丘陵平原的降水量大于贵州高原,前者溶丘地貌以塔峰为主,后者以锥峰为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又以贵州高原、滇东高原和四川盆地南部和广西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区划理论的自然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与景观整体性原则、综合主导性与简洁实用性原则,将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划分为由滇东-东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南-桂西北斜坡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中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桂中盆地喀斯特景观区、渝东中山峡谷喀斯特景观区等5个喀斯特景观区,次一级的多个景观亚区、景观群、景观点构成的景观体系,并对各景观区组合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4,(15):60-60
被批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包括重庆金佛山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广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为贵州荔波喀斯特遗产地拓展的广西环江喀斯特,总面积1186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面积409平方公里,缓冲地面积77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5.
滇东桂西喀斯特地区河流水文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喀斯特发育的国家。全国碳酸岩系分布总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以上,碳酸岩出露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其中尤以广西、云南、贵州等区最大,碳酸岩面积均占3省区总面积的50%以上。随着建设的发展,对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人工乔木林的大面积种植,广西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正在经历深刻的森林转型,森林转型过程中农林交错带和森林内部的结构重组都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扰动。本文基于2000—2016年MODIS-EVI影像数据、1∶100万地貌图和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变化矢量法和Sen+Mann-Kendall对广西进行森林转型背景下的森林转型路径和森林内部扰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广西森林的EVI变化强度以无变化和低变化类型为主,总体EVI上升趋势略大于下降趋势,EVI显著下降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大瑶山、海洋山和越城岭等山地区域和桂西北的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利枢纽周围,显著上升部分主要集中于桂中南的左江-邕江-郁江流域平原丘陵区、桂西南喀斯特区和桂东北山地区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广西森林面积增加的土地来源于耕地和草地,森林转型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型"和"森林短缺型"两种路径并存,或者存在更为复杂的复合型路径。广西森林内部扰动的减少型和扰动型分布于桂西北喀斯特和桂东北山地起伏度较大的陡坡区域,增加型分布于桂中南的平原丘陵地区。由于山地陡坡区域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应更多关注扰动型和减少型在桂西北和桂东北地区的集中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2020,39(8):1879-1891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 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 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 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生态恶化与贫困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广西石漠化面积达2.93×104hm2,占石山面积的30%,且以每年1.03%的速度发展,这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及其环境影响效应基础上,对土地石漠化的时空特征、区域环境进行了阐述,认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素质低和外部基础条件差是广西石漠化治理的难点所在。结合广西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适生适种、生态补偿、综合开发为准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的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旅游资源,它具有脆弱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旅游资源.论文总结了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机制,针对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所面临的威胁,提出建立地方性多级资源遗产申报制度、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园、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信息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天然喀斯特森林可以承载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但相同气候带的天然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多样差异还很少被人们了解。我们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ha样地和非喀斯特的猫儿山常绿阔叶林1ha样地的所有胸高直径dbh≥1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广西中亚热带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两类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喀斯特森林的物种丰富度(120种)高于非喀斯特森林(116种),喀斯特森林的科、属多样性(44科,89属)高于非喀斯特森林(40科,75属)。种面积曲线的z值的变化表明,小尺度时(4000 m2),木论样地的物种累积速率低于猫儿山样地,而尺度较大时,木论样地的物种累积速率要高于猫儿山样地。喀斯特森林的物种多度(5098)大于非喀斯特森林(4457),稀有种的比例也是喀斯特森林(20%)高于非喀斯特森林(10.3%),但喀斯特森林的胸高断面积(18.47 m2)明显小于非喀斯特森林(30.74 m2)。两种森林的径级结构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两种森林中重要值排前10的优势科和属完全不同,重要值排前20的优势种也完全不同。以上结果表明,广西中亚热带森林可以承载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程度较高,物种组成与非喀斯特森林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暗示我们,进行喀斯特植被恢复时,需要特别注意物种的筛选,应该参照当地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尽量选择优良的乡土适生植物。  相似文献   

11.
天然喀斯特森林可以承载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但相同气候带的天然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多样差异还很少被人们了解。我们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ha样地和非喀斯特的猫儿山常绿阔叶林1ha样地的所有胸高直径dbh≥1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广西中亚热带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两类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喀斯特森林的物种丰富度(120种)高于非喀斯特森林(116种),喀斯特森林的科、属多样性(44科,89属)高于非喀斯特森林(40科,75属)。种面积曲线的z值的变化表明,小尺度时(<4000 m2),木论样地的物种累积速率低于猫儿山样地,而尺度较大时,木论样地的物种累积速率要高于猫儿山样地。喀斯特森林的物种多度(5098)大于非喀斯特森林(4457),稀有种的比例也是喀斯特森林(20%)高于非喀斯特森林(10.3%),但喀斯特森林的胸高断面积(18.47 m2)明显小于非喀斯特森林(30.74 m2)。两种森林的径级结构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两种森林中重要值排前10的优势科和属完全不同,重要值排前20的优势种也完全不同。以上结果表明,广西中亚热带森林可以承载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程度较高,物种组成与非喀斯特森林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暗示我们,进行喀斯特植被恢复时,需要特别注意物种的筛选,应该参照当地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尽量选择优良的乡土适生植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森林平均总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达到9.64 t.hm-2.a-1;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124.33 t.hm-2)小于非喀斯特森林(163.48 t.hm-2),而喀斯特森林的生产力(8.67t.hm-2.a-1)总体上也小于非喀斯特森林(9.56 t.hm-2.a-1),但在不同的省份中存在差异;作为西南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亚热带和热带的针叶林与山地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喀斯特森林的平均生物量(122.95 t.hm-2)和生产力(8.77t.hm-2.a-1)也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分别为152.88 t.hm-2和9.92 t.hm-2.a-1);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样表现出喀斯特森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的特征.这种差异说明喀斯特生境严酷,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土层的浅薄和地下水的渗漏胁迫限制了喀斯特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13.
高坪-吉心段公路喀斯特工程地质综合勘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吉心段的喀斯特地质勘察工作为例,探讨喀斯特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的基本方法。在喀斯特地区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地质测绘、综合物探以及地质钻探等勘察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勘探成果,能够较准确地查明可溶岩的分布、喀斯特形态类型、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以及喀斯特水的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等,并根据不同的喀斯特地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针对喀斯特工程地质问题合理运用综合工程勘察方法,能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可以适应喀斯特区公路建设的需要,并且供今后在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区现代溶蚀强度与环境的研究—以红水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金福  林钧枢 《地理学报》1993,48(2):122-130
本文以喀斯特溶蚀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即气候、碳酸盐岩性和水动力条件因素的分析为基础,对红水河流域内124个点的溶蚀量值与环境因素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建立了综合因子溶蚀量计算公式,编制了溶蚀量图。得出溶蚀强度变化规律。通过对红水河流域典型区的试验研究,证明采用建立相关因子溶蚀量方程的方法是可行的,用此方法可进行大流域的喀斯特区溶蚀速度的编图,研究喀斯特溶蚀速度区域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位于北京西南57km的牛口峪水库建于奥陶系喀斯特化石灰岩之上。沿着区域性断层强烈的喀斯特作用使得水库发生严重渗漏,并污染了地下水体。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对水库渗漏的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牛口峪水库地区石灰岩含水体的特征主要受到牛口峪坡立谷演化过程的控制。地表下5—10m是喀斯特强烈发育带,但是充填在喀斯特裂隙中的红粘土降低了石灰岩含水体的导水性和储水能力。深于地表以下10m处,主要为裂隙含水体。石灰岩中的溶蚀裂隙和小管道沿着F_2断层发育。2.石灰岩含水体中存在着受库水影响较大的浅循环潜水流和深循环裂隙扩散流。3.牛14孔和牛11孔分属于两个水文地质单元,库水向牛11孔方向渗漏的可能性很小。4.库水主要通过表层灰岩体结构遭受破坏的石灰岩裂隙进行渗漏。最主要的渗漏带是牛14孔—牛10孔—马刨泉带,其次是水库—牛7孔—马刨泉带和四副坝坝基渗漏。主坝坝基深层石灰岩体中的渗漏是存在的,但不严重。  相似文献   

16.
在斯洛文尼亚考察喀斯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地理学名词“Karst”一词的诞生地,斯洛文尼亚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广、最早开展喀斯特与洞穴研究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对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与洞穴实地考察,介绍了该国不同类型和成因的喀斯特地貌和洞穴,和久负盛名的旅游洞穴的开发与管理经验,以及该国在喀斯特与洞穴的研究水平、机构组织。作者并认为,尽管从国土面积、人口来看,斯洛文尼亚与中国相比是一个小国家,但其喀斯特分布面积所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4  相似文献   

17.
刘岩 《西部资源》2014,(4):74-74
<正>提到喀斯特,人们往往想到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湖南张家界、贵州茂兰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等甲天下之名胜奇观。"喀斯特"这一专业名词的使用问题,成为我国学界一直争议的话题,其中,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究竟‘喀斯特’与‘岩溶’二者谁最科学?"这就需要梳理一下"喀斯特"一词的发展脉络。喀斯特,最早见于1774年的科学文献中,即今塞尔维亚与黑山共和国西北部和克罗地亚东北部的迪纳利山脉上的Karst(石头之  相似文献   

18.
谭明 《地理研究》1995,14(1):104-104
以贵州锥状喀斯特为样本,采用数字、物理的概念和方法,论证了喀斯特小流域的基本系统发育状态、喀斯特小流域地貌形态结构及喀斯特流域基本水文地貌特性。喀斯特水文地貌场是形态标量场与水流向量场的耦合,其基本特性是建立在地貌势与水文势对称规律上的场可转换性。根据对称特性和场转换特性,可用流域最低势面的梯度场映射出喀斯特集中径流带和分水线的空间分布。其场动力效应在高速流场和低速流场具有显着差别。  相似文献   

19.
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小行政单位——乡(镇)为基本单元,利用Lorenz曲线和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乡(镇)级尺度下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自然因素单独和叠加作用后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 乡(镇)级研究尺度下的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特征,呈现一般显著正相关和一定的聚集性; 各自然因素空间分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研究区西北和中南部没有喀斯特分布的乡镇,人口密度随有利于人类居住因素的增加而增加,但平均人口密度仅79人/km 2。东部和南部有喀斯特分布的乡镇,人口密度与自然因素空间分布并非简单的增减关系,其随喀斯特分布面积的变化呈现起伏波动。 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强度最大的为海拔高度,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两个自然因素叠加交互作用后的影响强度呈现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可见,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与其他地区类似,海拔高度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喀斯特山区的河网密度及特有的地质地貌等因素对其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与其他因素叠加交互作用可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2,(19):63-63
喀斯特地区不适宜耕作,这是在毁坏生态,但不耕作。那许多山民的生计怎么办?破解这道中国独有的难题。中科院亚热带所的科学家们在广西环江扎根18年——把绿色还给喀斯特峰丛洼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