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优先研究领域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于2005年11月提出了新的战略计划。该计划突出的新特点在于无论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教育、观测设施等方面的战略目标和优先领域,都是以地球系统研究为中心。如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战略目标确定为:认识地球系统的作用、准确预报地球系统的演变。相应的优先研究领域则为:研究和了解地球和太阳的自然变率;地球系统各分量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预报;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演变等。鉴于NCAR在国际大气科学界的地位,这种以地球系统为中心的优先研究领域对我国大气科学及地球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将促使大气科学工作者摆脱传统天气、气候概念的束缚,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科学审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档案电子查询系统提供的历年项目申请书和结题报告定量化数据,对1986—2006年大气科学领域面上项目基金资助情况和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据此揭示了20年来面上项目基金资助强度的发展变化,分析了基金投入和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基金项目在稳定我国大气科学人才队伍中的作用;也是大气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年资助状况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气科学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世界大气科学的现状、发展趋势与战略的塞础上,针对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墓础和条件、主要进展和差距,阐述了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措施、政策和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政府基金机构,对促进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政策、方向遴选、评审程序、经费分配、管理机制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对其它国家的基础研究政府资助机构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在分析美国NSF近3年经费状况及其领域分配情况、近5年项目受理与批准情况、近12年项目评议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学学部(GEO)的近期重点资助领域、近3年按照NSF的整体优先领域和战略产出目标的经费分配情况、近10年按科学处的经费分配情况及变化趋势、各科学处2004—2006财政年度经费状况与重点资助领域、近10年项目的资助率与资助强度变化情况等。NSF地学学部是美国政府资助以大学为主的地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其经费约占美国政府资助地学基础研究经费的62%。对NSF的基金项目资助战略,特别是对其地学学部项目的资助情况予以全面分析,对我国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云峰  周小刚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66-1370
1 2005年度项目受理和资助情况 1.1项目受理情况 2005年度地球科学五处共受理各类项目463项,比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面上项目435项(自由申请317项,青年科学基金99项,地区科学基金19项);“天气、气候系统的物理动力学”优先资助领域重点项目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项)与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5项)共计20项。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国际主要地学机构(NASA、USGS、NOAA、NERC、BGS)、主要组织(ICSU、EU、OECD、UNESCO)、国际主要基金机构(NSF、ESF)21世纪初10~20年有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与优先研究领域。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国际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把握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geoscien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 ology)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分析了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过去10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研究机构,反映了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与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2004年度地球科学五处共受理各类项目397项,较2003年(296项)有较大的增长。其中:面上项目363项(自由申请256项,青年科学基金89项,地区科学基金18项);“天气、气候系统的物理动力学”优先资助领域重点项目1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7项)与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3项)共计20项。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气科学学科“十五”优先领域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气科学发展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随整个社会需求、经济能力、科技支撑体系以及人才结构等多方面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和各个研究领域相同,随着人类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自身生存空间的优化意识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 新世纪里,大气科学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将坚定地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近几年来大气科学领域内国内外研究的某些最新进展,对目前国际大气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作了简要回顾,并对今后大气科学研究重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韩玉珍  李仁山 《矿产与地质》1994,8(3):231-232,F003
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贸易国,国际化经营已开始形成。经营方式灵活多种形式,有来料加工、期货交易、易货贸易和现货贸易等。其市场发展战略是:继续保持钨、钼、锡、锑、稀土金属优势产品,开发新的应用领域;研究攻关铝治炼技术,转变铝矿资源优势为铝金属产品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增加铜矿资源基础地质研究的投入,寻找大而富的铜资源,立足开发国内.解决国内铜金属的需求;加强铅锌金属深加工技术的开发,稳定铅锌金属产品的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卷》[1]的概述,主要从天气学理论与预报技术、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学,以及综合探测技术与外场观测试验等方面,分析气象科学发展的背景、现状和社会需求,指出气象科学发展中需要了解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制定中国气象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目标和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其中特别强调了与中国区域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密切的气象科学问题,并在气象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手段的改进、全球气候系统观测的实施、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 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评述了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研究的现状和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就近年来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这一大气边界层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由来,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发展以及目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归纳,并对未来非均匀边界层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研究方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最直接和最重要手段,在解决“向地球深部进军”战略科技问题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国内外大陆科学钻探的发展历程和深钻的发展现状,分析大陆科学深钻发展特点与态势;围绕中国大陆科学深钻,梳理其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发展的目标、优先发展方向与发展途径建议。大陆科学深钻能够为地球动力学过程、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和环境变化等全球关注的地球科学前沿问题提供独特的研究途径,但是其实施深度又受超高温和超高压等恶劣井眼环境的制约;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促进了大陆科学深钻中各项技术的发展,为超深井和特深井科学钻探提供重要支撑。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应以9000~15000 m特深井为目标,注重“超深”“深时”和“深观”等领域的科学问题,优先发展地球深部构造、深部生命、深时气候和深部资源探测等方向,研究超深物质、动力学过程和岩石物理等实验技术,研发超高温超高压环境下的钻井、测井和长期观测等技术与装备,促使我国深地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5.
近5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静  朱薇薇  王鑫  肖仙桃  刘振锋  王欢  柴新夏 《地质学报》2017,91(12):2881-2888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以SCI-E数据库2012~2016年地球科学领域各年度居前10%的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源,从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论文的总体概况、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态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地球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滑坡风险评价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滑坡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滑坡风险管理体系。国内的滑坡风险研究则起步较晚,滑坡风险评价的关键支撑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本文对滑坡风险评价中的关键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阐述了国际滑坡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流程,介绍了国内外滑坡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的最新进展,评述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扩展范围预测、频率分析以及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的主要方法,阐明了现阶段滑坡风险评价的重点领域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价提出了三点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主要根据2007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会议的资料,简述了地球深部科学研究最近几年来的新进展。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领域: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模拟到状态方程理论和实验研究;地幔相变和地震的不连续性到深源地震机制;地核的结构和动力学到地球内部的挥发性物质和熔体等地球深部科学研究。从会议的内容看出有三个亮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学科间的融合是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2)国际间的合作是当前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的一大亮点;(3)高精度的技术(超级计算机(supercomputers)和集群(clusters)纵观计算机)是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的新手段。中国科学家应该关注固体地球科学中这个前缘研究同时共享世界先进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Scientific data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asi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big data,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added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into thei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rom big data,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issued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in March, 2018.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cy on data management, this stud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11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and dissected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cientific data centers deeply. And also, the study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policy-making of scientific data,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data centers, the 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data,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data organizations, the authentic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the publication of data, the return mechanism of the data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and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data in the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of Earth scienc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