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际大陆岩石围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笫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37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市环柔县龙山宾馆召开。这次盛大的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原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2.
王毅 《地质论评》1988,34(3):285-286
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怀柔龙山宾馆召开了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程裕淇主持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马杏垣致开幕词,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国际地科联构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A.krone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胡兆森到会致辞。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前主任黄  相似文献   

3.
这是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的文件,译出供国内同志们参考,从中可以了解今后数年内国际构造学界的活动和研究方向,以促进并提高我国构造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本刊1988年第3期曾刊出这篇译文,为使该文件的原意表达准确,现根据正式文本重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COMTEC)于1987年设立了构造名词分委员会(Subcommissionon Tectonic Nomenclature),并任命Paul Hancock为分委员会主席。Hancock致函国际构造委员会委员马杏垣教授,提出分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出版一本构造新概念和新名词的专著,约请马杏垣教授与他共同主编该书,并建议在我国出中文版。该书将简明地阐述近20年来构造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重点是讨论需要重新理解的岩石圈动力学的一些新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5.
论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构造地球化学是一门介于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的创建是和当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就国际而言,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从19世纪索尔贝(H.C.Sorby)提出构造地球化学的萌芽思想,到20世纪60年代范菲(W.S.Fyfe)开拓构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直到80年代佐勒金(Л.П.зорькин)展开构造地球化学的实践应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研究历史阶段。其研究的内容和步骤则包括相关解释、实验模拟、实践应用和基础理论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吴淦田  张达等 《地质论评》2001,47(4):446-447432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日至17日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与以往国际地质大会一样,构造地质学的研讨是大会讨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大会在一般学科讨论中以构造地质学为专题进行了4个方面的讨论。它们是岩石变形机制、大陆地区的伸展构造、岩石圈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作者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原理并借鉴国际研究动态,涉足侵入接触构造研究获取的部分成果。基本要点包括:(1)侵入接触构造自成系统;(2)可分3种基本型式;(3)是岩体侵位动力和区域构造应力双重作用的结果;(4)控矿构造的多期活动与水压破裂相关;(5)一般所谓外接触带构造,实质为热动力变质构造.   相似文献   

8.
构造专业委员会根据受权调查的范围提出下一个五年计划(1988—1993),目的是支持和鼓动把构造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尺度的岩石变形研究。一、就构造地质学和重要国际地学计划等事项向国际地科联执委会提出建议,如协助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制订有关构造地质学的计划方案。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讨论,并需要执委会给予指示。  相似文献   

9.
滇东南锡矿带为一具独立的控岩、控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系列,是自成体系的构造—岩浆—锡多金属矿化带。锡矿带对应于北西西向的构造—岩浆带,其中已知的锡多金属成矿区又与近等轴状的穹窿、背斜隆起构造、花岗岩隆起构造和环块构造相对应。环块构造、隆起构造是锡矿的主要控矿构造;褶皱隆起构造和侵入隆起构造协调式组合是锡矿的最佳成矿构造,环块构造又是锡矿成矿构造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之始,在国际构造地质学界研究逆冲推覆构造热潮的启发推动下,我国构造地质学界开展了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1985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讨会”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全面交流和检阅,会议反映出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理论认识更全面深入了,生产上获得重要成果.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充分认识到逆冲推覆构造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深入认识到岩石圈的层圈性和多级顺层滑脱;从广阔的地质背景分析逆冲推覆构造;全面探索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形成机制;深入理解术语含义,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生产上获得重要成果.最后指出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相似文献   

11.
刘俊来  张进江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283-3296
一百年以来,中国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初期萌芽孕育、早期发展和多学派大地构造学说百家争鸣。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的教育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专业委员会长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前沿发展和开展科学普及”为宗旨,主办、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性构造会议和现场研讨会议,搭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构造地质学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环太平洋洋 陆过渡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特别是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研究为引领,针对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互馈机理与动力学,开展板块构造起源与早期地球演化、大陆的生长与再造过程、洋 陆系统演化与深部地球动力学、大陆构造变形与宜居地球系统、活动构造, 对资源 环境 灾害的影响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华北克拉通破坏、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等多个领域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将强化学科基础,推进原创性、创新性理论探索,深化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力争在东亚洋陆构造格局与转变、大陆构造变形与人类宜居的地球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取得原始创新与突破,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大陆构造研究动向李德威(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以大陆地质为主题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半数大会主题报告阐述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问题,有关大陆构造的专题达40多个,内容涉及大陆构造研究的前沿领域和诸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构造相、构造相系和构造相序列三位一体概念的提出,是试图将由构造动力引发的物质的结构调整和组成调整在空间、时间和演化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此,确立了地壳物质的结构调整的形迹和组份调整的踪迹的各种相标志,和在统一应力场或同一构造事件产生的构造相之间的空间组合和联系的构造相系,以及反映同一地区不同构造相系空间叠加、时间演化的构造相序列。以期获得地壳物质在构造事件中运动规律的最大信息量。  相似文献   

14.
第七届国际基底构造会议将于1987年8月17日至21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召开,由金斯敦皇后大学主办。 基底构造会议将对基底杂岩的地质学和年代学,包括基底活化的原因和效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杏垣 《地质论评》1995,41(5):483-485
同志们:在庆祝中国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1965—1995),迎接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学召开之际,我们要接过李四光、黄汲清先生的旗帜,用最新的技术,吸收高科技的理论和方法,开创构造地质的新局面。今天,我想重点谈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回顾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构造地质事业,发展是最好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这是国际构造学委员会Lev Zonenshain写给国际构造委员会秘书Paul Hancock的一封信,提出“构造学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信中包合构造学领域一系列重大前沿课题,内涵深远.Paul Hancock将该信转发给各位委员征求意见.一贯关怀并寄于厚望于本刊的我校名誉教授马杏垣将Lev Zonenshai和Paul Hancock的两封信寄交本刊,现全文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皖南构造带的组成、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在该区的工作,以新的锆石U-Pb年龄为依据,论述了皖南构造带的组成、前南华纪基底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以构造变形特征为依据,将皖南构造带分为3个构造分区,论述了各个分区的总体构造特征和不同方向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最后,概述了皖南构造带从晋宁期到燕山期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对哀牢山构造带漠沙镇、戛洒镇两地的哀牢山群中的构造形迹和形变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将哀牢山构造带的应力场初步划分为韧性和脆性两期,并通过对构造带中的各种小构造(片理、劈理、褶皱、构造透镜体、擦痕及节理等)进行构造解析,初步获得了哀牢山构造带中至少存在两期构造应力场,其主压应力方向: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向挤压,现今构造应力场继承了古构造应力场;最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哀牢山构造带两种不同构造应力场的动力来源,即可能与构造带所处的周边板块和深部流体挤压作用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陆构造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0—25日在武汉召开。会后对大别山造山带进行了路线地质考察。会议由73个单位195名代表组成,会议期间100多位同志做了报告,介绍了28届国际地质大会概况,支流了造山带构造研究动向、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大家很关注  相似文献   

20.
徐嘉炜教授1931年12月21日生于浙江温州市,1953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地质学院矿产勘查系,曾任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东部构造研究室主任,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全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成员、安徽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委、国际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委员、联合国科教文IGCP224项大地构造顾问、国际地学杂志《岛弧》编委等,至今已献身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教学与研究55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