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生态植被的地下水阈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植被的地下水阈值是指植被依赖地下水生长的最大水位埋深和溶解性总固体含量(TDS)。控制地下水开采生态风险的基础是弄清生态植被与地下水的依存关系并给出地下水阈值。文章利用遥感数据集MOD13Q1和水文地质调查获得的实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主要平原区生态植被与潜水的水位埋深、TDS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植被依赖地下水的阈值是水位埋深为5.3 m、TDS为7.5 g/L;埋深>5.3 m地带的天然植被基本与地下水无关;埋深<1.1 m是水生植被、湿生植被与湿生耐盐碱植被适宜生长的水位埋深区间;埋深1.4~3.5 m是耐盐植被及中生植被与旱生植被适合生长的水位埋深区间;TDS≤1.5 g/L适宜植被生长,1.5 g/L<TDS≤5 g/L较适宜植被生长,5 g/L<TDS≤7.5 g/L基本不适宜植被生长,TDS>7.5 g/L不适宜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是西北内陆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当前缺乏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的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管理指标确定方法研究,无法为西北地区开展流域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原则,提出了一套确定西北地区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指标的技术方案。采用“以位定量”的思路,依据指标监测井代表的不同地下水功能区的地下水管理水位,确定水位指标区间值;将通过天然植被排泄的地下水量作为不可袭夺的排泄项,以数值模拟方法预报求解满足水位指标约束的地下水开采量,计算水量指标区间值。以民勤盆地为研究区开展示例研究,依据技术方案计算得到水位指标的下限阈值为埋深5.00~49.37 m,上限阈值为埋深0.00~5.00 m,水量指标上限为6 000×104 m3/a,下限为10 000×104 m3/a。采用2012—2016年区内实际开采量和监测水位变化趋势进行验证,当开采量在水量指标区间内运行时,水位也基本在水位指标区间内变化。该技术方法可以为西北地区开展双控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甘肃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弄清地下水埋深与天然生态植被生长的关系,是精准调控地下水开采、针对性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利用民勤盆地2000—2017年LANDSAT遥感数据,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年均值,结合85眼监测井的地下水埋深实测数据,分析了植被生长与埋深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植被NDVI较低,多年均值约0.1,2012年后NDVI趋于增大,反映人工造林等措施成果明显。地下水埋深总体趋于增大,2008年后增幅减缓,目前埋深西部大于20 m,东部、北部小于20 m。区内适宜植被生长的埋深范围为2.5~3.9 m,多年平均适宜生态水位约2.66 m;埋深小于4 m时,NDVI与埋深表现为高度负相关(R<-0.8),即埋深越小,NDVI越高;埋深大于4 m时,两者无明显关系。较前人成果,文章从长序列时间、盆地空间尺度分析了民勤绿洲区天然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得到浅埋区生态水位,进而圈定了生态治理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4.
滹沱河地区地下水适宜水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滹沱河流域地下水长期无节制开采造成部分浅层含水层处于疏干或半疏干状态,在分析地下开采现状基础上,根据区内垃圾填埋场和重要构筑物分布等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地下水适宜水位上、下限划定的原则,最终给出了基于环境、工程等多限制条件下的地下水适宜水位,采用mapgis网格剖分和叠加技术对滹沱河流域地下水流场进行处理,计算出滹沱河地区地下水可调控库容空间为91.48 × 108m3.为石家庄地区南水北调实施前后地下水调控方案、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关系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湖床沉积物温度示踪等方法,研究了白洋淀渗漏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评价了地表水垂向渗漏速率,并探讨了芦苇分布面积和地表水位以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渗漏受地质结构和水力梯度等因素影响,对浅层地下水垂向上影响深度为20 m,水平向上影响范围存在较大空间变异。周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和地表水,其中地表水渗漏的补给比例为0~90.5%。淀区渗漏速率0.01~0.59 mm/d,和含水层埋深关系密切,埋深越小,越有利于地表水渗漏。1976-2020年,白洋淀芦苇分布面积和地表水位关系密切。当地表水位为6.3~6.8 m时,芦苇分布面积最大,在水位小于6.3 m条件下芦苇面积随着水位增高而增加,大于6.8 m条件下随着水位增高而减少。芦苇台地下水位埋深和地表水位显著相关,在2020年4-9月芦苇生长期,除雨季前期外多数时段台地地下水埋深均适宜芦苇发育,建议在雨季前期实施生态补水,通过降低台地地下水位埋深促进芦苇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生态补水、渗漏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华北平原浅层含水层疏干空间是利用河道进行地下调蓄增加地下水补给的有利场所。在野外调查基础上,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资料和地表水观测统计分析得出:华北平原主要水系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漳卫南运河等河段具有良好的人工地下调蓄潜力;在相同地下水水位埋深条件下,干涸河道的渗漏率明显大于有底水条件的渗漏率,河道在无底水条件下,当地下水埋深大时,渗漏率较大;山前平原主要水系的砂层裸露及浅埋型可调蓄区面积4 703.13 km2,现状可利用调蓄库容66.28×108m3;以不引起陆表生态环境负效应为原则,拟定上限约束深度4 m,计算得出大型冲洪积扇区主要河道带现状可利用地下调蓄库容42.59×108m3,可供调节水量22.83×108m3/a,地下水补给量增加14.82×108m3/a。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量化分区;结合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供水量等资料对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用水结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整体逐渐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资源量随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后,2015—2018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在地下水资源量中的占比较2008—2014年减少9.55%;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且主要体现在埋深 > 8~12 m范围向埋深 > 4~8 m及≤4 m范围的转变,埋深 > 12~16 m及 > 16~20 m范围在受水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埋深 > 20 m的区域范围有所减少;2008—2014年各监测点分布县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15—2018年供水期间有2/3以上县区浅层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农林渔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在供水后均有所减小,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占比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恢复及缓解供水矛盾问题等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滹滏平原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最佳地下水水位埋深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笔者以滹滏平原为研究区,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地下水防污性与地下水资源脆弱性随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当地下水位埋深增大时, 地下水防污性增强的地区, 地下水资源脆弱性也增高;通过二者之间变化关系, 认为受地下水位埋深制约及地下水位埋深对二者的不同影响, 存在使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最佳的地下水位埋深区间;通过地下水位埋深对地下水防污性与地下水资源脆弱性影响及其制约关系, 确定滹滏平原淡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系统脆弱性最佳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27~30 m和15~19 m。  相似文献   

9.
西北旱区湿地周边农田易盐渍化,合理实时控制和降低地下水水位是实现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双赢”的有效途径。选取西北石羊河流域邓马营湖湿地与农田之间过渡带为示范研究区,通过分析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与表层土壤盐分的协同关系,确定生态水位阈值,并基于该阈值研发了由虹吸辐射井群为支撑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智能双控技术,其关键点是:采用一井虹吸联通多个辐射井,用于增大弱透水层区单井涌水量,实现水位面状控制;利用电系统、信号系统和控制器集成智能控制子系统,实现地下水水位和水量的实时控制。该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农田盐渍化风险和湿地植被芦苇覆盖率均降低,农田盐渍化防控和湿地保护的地下水埋深阈值为1.9~3.0 m;每年7—8月的潜水蒸发阶段是表层土壤主要积盐时段,期间智能双控系统可将地下水埋深调控在水位阈限范围;该双控作用不仅能够控降灌溉引起的表层土壤电导率的增大幅度,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表层土壤的积盐速率;相对微咸水,淡水灌溉条件下智能双控技术的淋盐和控盐效果更明显。因此,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地下水水位精准调控,对旱区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2)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衡水市浅层地下水被大规模开采利用。依据衡水市1968~2014年的浅层地下水埋深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9.35 m,地下水埋深最大的安平县达到32.6 m。选用地学统计克里格插值法,应用Surfer软件绘制地下水埋深分布图,着重分析多年来地下水埋深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了地下水水位降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全面加强水源保护涵养等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冀东柳赞地区油气成藏中断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东油田柳赞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在面积约为40km2范围内;发育着30多条断层,而这些断裂是什么时期产生的,它们在油气聚集成藏中起着什么作用,是先有油气聚集、后有断裂,还是先有断裂后才发生油气聚集。这些问题不仅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焦点,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对该地区的评价和有利油气聚集带的确定。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本区断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柏各庄、溯河、高柳三条边界断裂活动的控制,并且断裂的产生是有次序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布于甘肃北山北亚带的奥陶纪火山岩是一套由浅变质的富碱玄武安山岩、粗面英安岩以及少量钾玄岩岩石组合。岩石稀土总量偏低,属轻稀土富集型,稀土分布模式为右倾曲线;微量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岩石富集K、Rb、Th等元素,而亏损Nb、Ti,表明火山岩形成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综合分析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套火山岩产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带环境,为俯冲造山带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地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土地盐碱化趋势正在加剧,对黑土地粮食安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改良盐碱地土壤成为重要的工作.半干旱气候、地质条件、低洼地形及地下水位等都是引起东北黑土地盐碱化的因素,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尤为突出,其土壤盐分中主要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CO32-和HCO3-,具有高碱化特点.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能吸附盐碱土中的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等,降低土壤pH值和碱化度,同时可增加土壤对铵根离子、磷酸根离子和钾离子的保持能力,提高养分有效性,对于土壤改良效果显著.但由于沸石改性、用量及时效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今后研究中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地利用沸石矿物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加强沸石矿物改性与再生的研究,使其在盐碱地脱盐降碱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微区测试对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有机硫含量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煤中某一类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煤中不同亚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也不同。综合分析发现煤显微组分有机硫含量主要受聚煤环境、组分凝胶化程度、氧化程度的影响,而聚煤环境为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一刚  余晓锋 《地球科学》1998,23(3):285-288
根据四川盆地沉积-埋藏史、主要地热事件、井下R0部面及钻井测温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推算了四川盆地中部各地质时期地层的古地温,并建立了古地温梯度表,用此表可计算四川盆地各地期地层古地温。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古地温表明:四川盆地地层地温梯度由古至今逐渐降低,现今地温状况对古地温状况有明显的继承性。东吴运动(地裂运动)峨嵋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时期是盆地地温梯度最高时期,推算其地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阜阳市浅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在2013—2017年间枯、丰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其他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年间该市浅层地下水TDS超标点主要分布在颍河、泉河两侧,TDS均值在枯、丰水期总体均呈现缓慢增高的趋势,丰水期数值范围年际间波动较枯水期明显,标准差亦均在缓慢增加.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近年枯、丰水期浅层地下水的总硬度、pH、总碱度、氯化物等与TDS的相关关系,得出该市浅层地下水的pH与TDS在枯水期呈负相关关系,而在丰水期相关性不显著;总碱度、总硬度、氯化物与TDS在枯、丰水期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丰水期的相关程度(高度)高于枯水期(中度),且相关程度均为总碱度高于总硬度高于氯化物;硫酸根与TDS在丰水期呈现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综合物探方法在深部煤层采空区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国明  李静  韩革命 《陕西地质》2003,21(2):62-69,76
通过某厂区煤层采空区的综合物探勘察,查明了厂区内的地质灾害情况,并提供了治理依据。文中分析了综合物探方法的工程应用前提、应用效果,为其它地质工程勘查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的实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沿海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即雨即滑灾害频发,有必要实现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基于预警单元的划分,利用实时降雨、气象预报和群测群防点数据,建立归一化方程预警分析模型.并采用Arc-GIS平台,构建"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使用广东2009年至2010年地质灾害进行检验,该系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