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江汉盆地南北分别耸峙着幕阜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山脉均由前震旦系为核以震旦系、古生界、中新生界为翼组成复式背斜。两大复式背斜均以多层次滑脱拆离为特色。幕阜山北侧鄂东南构造自南而北,桐柏—大别山南侧构造自北而南向着江汉盆地滑移,并于江汉盆地对接。幕阜山复式背斜北翼的滑脱拆离构造平面上分为后缘拉伸带、中部滑脱带、前缘挤压带。对接带东段呈北西向,西段呈近东西向;东段以逆冲断层的对冲式对接,西段以褶皱式对接。表层拆离主要原因是重力滑动,基底拆离的原因仍待探讨。滑脱拆离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印支—燕山期的褶皱作用、山脉隆起、区域拆离滑动是相继而统一的过程,并与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南鄱阳坳陷地质结构具有“上张下压”的叠合盆地特征。下构造层地质结构的显著特征是发育推覆构造,由北向南推覆,在坳陷南缘与官帽山逆冲系相向逆冲形成向塘—二甲村对冲带。其内部结构受推覆构造影响呈现条带状分布的残留向斜,部分地区呈现为逆冲超叠单斜片。坳陷内的推覆构造与萍乐坳陷北部九岭推覆构造体系实属同一构造体系,由九岭向东延伸至波阳,再向东与高台山逆冲系相接,主要推覆活动期为燕山运动中期。  相似文献   

3.
湖北黄石地区的滑脱构造及其对煤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黄石地区发育了一套滑脱构造。宏观及微观构造显示其运移滑动方向是自南向北的,它是江南隆起中段九岭幕阜山隆起北侧巨型滑脱系统的前缘滑脱挤压带。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几方面论述和分析了该滑脱构造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并总结了本区滑脱构造的样式及其控煤型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天然气的富集是中国前陆盆地的特点,煤系烃源岩发育是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构造多期叠合、古构造发育、多套烃源岩多期演化是油气多期成藏的主控因素;前陆盆地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和原源、它源两大套成藏体系,控制着油气纵向分布;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带地质特征控制着油气区域分布规律,逆冲带、前缘隆起带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下部成藏体系,坳陷带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上部成藏体系;在逆冲山前带油藏被破坏形成油苗、沥青或残余油藏,在坳陷内的逆冲带和坳陷带主要聚集了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既聚集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又聚集了晚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5.
库车坳陷第三纪断层滑动分析与古构造应力恢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对于认识和理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过程和油气构造圈闭的最终定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库车坳陷内第三系和同时卷入变形的白垩系中发育断层的野外观测,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库车坳陷的第三纪构造古应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库车坳陷第三纪的构造应力方向在空间位置上变化不大,在时间上经历了从NNW-SSE向到NWW-SEE的转变,构造挤压变形经历了两个阶段:即NNW-SSE向逆冲挤压变形和相对较晚的NWW-SEE向逆冲挤压变形.结合库车坳陷油气成藏期,第二阶段的构造挤压变形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期间,为坳陷内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文中还探讨了造成库车坳陷内挤压应力场的两种可能动力成因.  相似文献   

6.
赣中煤田滑脱构造分布在九岭、武功山及武夷山的前缘。九岭北缘为重力伸展滑覆构造,南缘为双冲推覆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武功山两侧发有滑脱构造,印支期先向两侧下滑,尔后褶皱,燕山期北侧向坳陷带推覆,最后又产生滑覆构造。武夷山在印支期南侧先滑后褶,燕山期两侧均向坳陷带推覆。由此,赣中煤田地质构造更为复杂,滑脱构造与找煤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著名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构造等特征,将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划分为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并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细分为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冲带、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坳陷带、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冲带三个次级构造带.在燕山早期,长江以北的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冲带逆冲构造极性指向SE,而长江以南的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冲带逆冲构造极性指向NW.长江以南褶皱样式在岳阳-通山-瑞昌一线以南由隔挡式变为隔槽式,叠瓦式逆冲断裂更发育.在九岭-幕阜山隆起及南部的白垩纪红色盆地基底中逆冲断裂多为高角度,褶皱多为隔槽式,元古宇的浅变质岩卷入逆冲作用,为典型的厚皮构造.长江以北的紧闭同斜褶皱主体形成在印支期,随后被早燕山期的逆冲推覆作用改造.结合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已有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深地震剖面重新解释,发现以长江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深部、浅部构造处于耦合状态;而南侧深部、浅部构造已经脱藕,形成上下地壳的“鱼骨刺”结构,深部构造可能是是印支期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的残余结构.长江中下游地区浅部从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应该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挤出有关,而从东南向北西的逆冲推覆作用可能同中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8.
赣西北中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间和形成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九岭地体南缘武功山地体北侧以及其间的萍乐盆地内,有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分布。逆冲推覆构造的类型有两种--逆冲推覆型和重力滑覆型。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横向上对冲挤压,纵向上多层滑动的特征,据此笔者建立了一个可能的多层滑动--对冲挤压模式,并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了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历史,指出区内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间为中生代晚期(119.6Ma)。  相似文献   

9.
萍—乐坳陷及其基底存在不同层次的滑脱,并由宜春盆地滑覆系、九岭南缘逆冲推覆系和乐平逆冲推覆系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复杂推覆系。推覆系内部存在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基底逆冲叠瓦式、盆地盖层对滑式和盆岭对冲式。盖层区逆冲断层扩展的主导因素是盖层底部不整合面的拆离,后继作用是多层次滑脱和随后的切层逆冲,扩展顺序由盆内指向盆缘,即内序列。推覆作用主要导源于东秦岭中生代的陆内俯冲,分三个推覆期:印支期、燕山早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逆冲构造带与巴楚隆起的叠加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庚  郭华 《铀矿地质》2003,19(1):1-7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逆冲带是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在新生代盆山耦合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变形区,为印度板块和 欧亚板块碰撞所影响的最明显地区之一。柯坪逆冲带逆冲方向是从天山向塔里木盆地内逆冲,构造变形样式是以寒武系蒸发岩层为滑动拆离面的薄皮构造,也有卷入前寒武系-元古界结晶基底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走滑断层。以皮羌断层和印干断层为界,根据构造样式的差异,柯坪逆冲带可分为3个构造区,即西克尔区、柯坪区和阿克苏区。西克尔区逆冲推覆构造卷入地层厚度大,基底拆离面深度为7-8km;柯坪区逆冲推覆构造卷入地层厚度小,基底拆离面深度为5-6km;阿克苏区则为卷入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的逆冲推覆构造。这些构造样式的差异是由于北西向的巴楚隆起对近北东走向的柯坪逆冲构造带叠加的结果,尤其巴楚隆起的南界--皮羌高角度逆冲断层与柯坪逆冲带发育的皮羌左旋走滑断层,以及巴楚隆起的北界--印干逆冲断层与柯坪逆冲带发育的印干右旋走滑断层对柯坪冲构造带的叠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The new-discovered first stage deformation of those sequences occurred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the end of early Jurassic together with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lding, which was resulted from the deep detachment shearing tending toward NW-WNW. The folds dip to east and fall down toward west, and were superimposed by the main stage folding. Thereafter, a series of folds were developed with axes trending toward northeast. Consequently normal folds occurred on the normal limbs while overturned fold on the overturned limbs during the first stage folding. The detachment or thrust was form ed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Due to the uplifting of Dabie and the Wannan Mountain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sides, the bi-directional thrusting belt was formed by gravity flowing from the Mountains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basin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Xuancheng and south side of Guichi. The deformation geodynamics was discussed simply based on the newly recogniz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3.
论武都复合型斜叠弧形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子图  吴淦国 《现代地质》1998,12(4):532-536
摘 要  武都弧形构造构成西秦岭地区主要构造格局‚它是由礼县弧、武都弧、文县弧和白 马弧构成的一个复合型斜叠弧形构造系统‚其弧顶呈 NE 向斜叠‚东翼向 NE 向收敛归并‚西 翼向 NW 向散开。其主要活动时期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是在 SN 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作 用下‚并受到东部 NE 向龙门山构造带和西部康藏地块的边界约束作用‚地壳表层发生由北 向南的不均匀推挤而形成的。它对区内金矿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成矿 专属性‚且具有显著的弧顶控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扬子区经历了印支-喜山期四个构造变形、变位发展阶段:印支运动结束海相沉积,并形成了黄陵、潜江、洪湖古隆起,早燕山期全区挤压,奠定了本区中、古生界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构造负反转,中、古生界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喜山期,构造正反转,总体表现为隆升挤压。印支期以来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南、北两个弧形构造体系,平面上构造展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北部(大洪山)弧形构造系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南部弧形构造系东西差异明显,东部具双重结构特征,西部为"隔槽式"构造格局。近期应以江汉平原南部、湘鄂西区桑植石门复向斜为勘探重点,同时围绕深化地质认识,解剖区域结构,加强地震攻关,积极准备中扬子南、北逆冲推覆带勘探。  相似文献   

15.
桐柏—大别山掀斜隆升对长江中游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安 《地球科学》1998,23(6):562-566
桐柏-大别山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断发生着自北向南的掀斜隆升,从而对长江中游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鄂西各东西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江汉平原水系同步向南发生异常弯曲,长江主河道不断南移,湖相沉积范围也由北向南收缩和迁移;鄂东长江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长江主河道紧逼南岸丘陵区。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桐柏-大别山的掀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  相似文献   

16.
松树沟蛇绿岩是东秦岭构造带内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镁铁—镁铁质杂岩体。地质填图证实,该区存在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其中北区松树沟超镁铁质主岩体内发育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系向北拆离;而包括富水杂岩在内的南区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块均向南大规模逆掩;剖面上总体构成不对称(向南滑脱为主)的“背冲型”样式。松树沟逆冲推覆构造研究对恢复蛇绿岩组合层序及其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A DISCUSS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LTUN OROGENIC ZONE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矿区填图和路线调查,结合室内研究,指出:①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具有递进变形、自盆地中心向边部推覆、新盖老等特点,强变形于50Ma±。②推覆体下盘为叶巴组构造岩系;推覆体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碳酸盐-碎屑沉积岩系构成,主体为轴面北倾的复式褶皱,自南而北分为前部带、中部带和后部带。滑覆构造系推覆形成的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自南而北分为后部带、中部带和前部带。③导致矿区蚀变的主要岩浆活动发生于推覆强变形后的松弛期,上侵受近南北向基底断裂和推覆断裂联合控制,就位受控于前部带推-滑覆褶断系,其后发生多次构造-岩浆-成矿液叠加,造就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9.
以实测的流体资料为基础,初步揭示了塔北地区油田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塔北地区存在两股地下水流,南部生油区为压实水流,由南向北流动,北部为重力水流,由北向南流动,这两股水流交汇于雅克拉和轮南地区,向上封闭式内泄。无论重力水流或压实水流,皆为非海相成因、非浓缩成因溶滤水。表明:油气藏的形成绝大部分是寒武-奥陶纪生油层二次成油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